灵能谐振感应器(pSERS-1)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彻底点燃了研究院所有科研人员的热情。原本存在于纸面上的理论构想,变成了屏幕上清晰跳动的数据,这种亲眼见证“奇迹”诞生的冲击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连续数日,整个研究院都沉浸在一种亢奋而忙碌的氛围中。专家们围绕着pSERS-1原型机,不断地进行测试、校准、优化。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激发源”(主要是苏沐雪和雷烈轮番上阵,提供不同属性的纯净能量),测量各种环境下的灵气背景值,甚至尝试分析一些林枫提供的低阶灵草和玉石碎片中蕴含的能量特征。
数据如潮水般涌来,不断充实着“灵能数据库”。赵启明博士带领的算法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地优化着谐振模型,使得pSERS-1的探测精度和分辨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然而,一个严峻的问题,很快如同冰山般浮出水面,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能量消耗……太大了。”赵启明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向林枫汇报,声音带着疲惫和无奈。他指着全息投影上pSERS-1的能耗曲线,那是一条令人心惊肉跳的陡峭上升线。
“维持超导线圈的低温环境,驱动符文基板进行高频灵能谐振,放大并处理那极其微弱的信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消耗海量的电能。目前我们依靠基地的专用供电线路,但即便如此,pSERS-1全力运行一小时所消耗的电量,堪比一个小型社区一日的用电总和!”
他调出另一个模型:“我们尝试设计便携式的pSERS-2,但按照目前的能耗水平,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军用级高密度电池,也只能支撑其全功率运行……不到三分钟。这还不算冷却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科学家们脸上的兴奋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沉重。探测器的成功证明了方向,但高昂的能耗却像一把巨锁,死死锁住了它走向实用的道路。无法小型化、便携化,灵能探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后续更复杂的应用了。
一位能源领域的专家推了推眼镜,沉声道:“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在用‘电能’这种二次能源,去激发和探测‘灵能’这种未知的一次能源。转化效率极其低下,绝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了维持探测条件本身上。这就像用一座核电站的能量,去点亮一盏灯泡,只为了看看灯泡是不是好的。”
比喻很粗俗,但道理却一针见血。
林枫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会议桌上轻轻敲击。这个问题,他早已预见。末法时代,天地灵气稀薄,直接利用环境灵气的效率太低,必须借助外部能量源。而将普通电能转化为可供修真者使用或仪器探测的“灵能”,正是横亘在灵能科技道路上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壁垒。
“或许……我们思路需要转变一下。”林枫缓缓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用‘电’来驱动‘灵’?”
他站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挥手抹去复杂的能耗曲线,重新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能量流转模型。
“看,这是我们目前的路径:电能 -> 激发灵能谐振 -> 探测灵能信号。”林枫指着模型,“损耗巨大,且依赖外部电网。”
他手指滑动,模型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换一条路呢?直接寻找一种能够储存‘灵能’本身的介质,制作一个……‘灵能电池’?”
“灵能电池?”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概念比灵能探测更加超前。
“不错。”林枫目光湛然,现代物理学的知识与他从《幽冥真解》及天道碑传承中获得的关于能量本质的理解,开始飞速碰撞、融合。
“天地灵气,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能量形态,它弥漫在虚空,却难以直接捕捉和稳定储存。但并非没有办法。”林枫一边说,一边在模型上构建新的结构。
“我们可以借鉴聚灵阵的原理,但不再是引导和汇聚,而是‘禁锢’和‘封存’。”他勾勒出一个微型的、层层嵌套的立体阵法结构,“用特定的灵性材料(比如优化后的玉石粉、或某些对灵气亲和度高的新型合成材料)作为电极和基质,在其内部铭刻超微型化的‘锁灵阵纹’和‘能量转化阵纹’。”
“锁灵阵纹,负责形成一个微小的、封闭的能量场,如同一个瓶子,将导入其中的灵气‘装’起来,防止其逸散。”
“能量转化阵纹,则负责在需要时,将储存的灵能,按照特定需求释放出来——可以是稳定的、温和的灵气流,供给修炼;也可以是高强度的、脉冲式的灵能波,驱动如pSERS这样的设备。”
林枫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某种魔力,在众人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蓝图。
“这……这能做到吗?”一位材料学专家呼吸急促,“锁住灵气?这需要材料本身具有极高的能量承载上限和稳定性,还要能进行纳米级的阵纹雕刻……”
“理论上,聚灵阵能做到汇聚,我们就能做到锁灵。区别在于阵法的导向和能量回路的封闭性。”林枫肯定道,“至于材料,这正是我们需要攻关的重点。传统玉石或许是一种选择,但我们需要量化研究不同材质对灵气的亲和度、承载力和稳定性。同时,也要大胆尝试新型复合材料,比如,掺入特定符文的石墨烯?或者具有特殊晶格结构的灵能陶瓷?”
他将目光投向赵启明和几位院士:“我们需要成立‘灵能储存与转化’项目组,优先级别最高。首要目标,就是制造出第一块能够稳定储存并释放标准单位灵能的——‘灵能电池’原型!”
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这涉及材料学、能量学、阵法学、微雕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极限突破。
但有了pSERS-1成功的先例,没有人再轻易说出“不可能”三个字。科学家们眼中重新燃起斗志,那是一种面对未知领域,渴望征服的科研本能。
“干了!”赵启明猛地一拍桌子,“就从分析现有聚灵阵的能量束缚机制开始!我就不信,我们造不出能‘装’住灵气的瓶子!”
林枫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微微颔首。
灵能电池,是灵能科技体系能否独立行走的关键一步。一旦成功,不仅能为后续的所有灵能设备提供心脏,更意味着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灵气”这种超凡能量的稳定存储和可控利用!
这将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前奏。
他仿佛已经看到,那微小的“电池”中,封存着的不仅是能量,更是一个崭新时代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