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经济”的爆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生活方式。
缔造了这一切的红旗集团,却在万众瞩目之下,选择了一种近乎于“隐身”的姿态。
它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却又不显山露水。
这种“经营世界”而非“统治世界”的姿态,为它赢得了超越所有商业帝国的、近乎于中立和超然的地位。
当全世界都沉浸在这场技术盛宴所带来的繁荣之中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天网”计划那庞大的发射日程表,已经悄然走到了最后一页。
2010年冬,文昌。
一场寒流并未能冷却发射场周围的热情。
来自全球数百家媒体的记者,和数以万计自发前来的民众,将这片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所等待的,是“天网”计划的第60次,也是最后一次组网发射。
这是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告别演出。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神行者”火箭的每一次升空,都像一个精准的钟摆,为这个世界刻画下全新的时间坐标。
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天空之上,日新月异”的感觉。
而今天,这座伟大的时钟,将敲响它最后一声、也是最洪亮的一声钟鸣。
发射进入倒计时,何维的身影出现在了指挥中心的全球直播信号中。
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这一次,他显得格外郑重。
“今天,我们将为‘天网’这个伟大工程,安装上最后一块,也是最特殊的一块拼图。”
他的声音通过“天网”本身,清晰地传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用3540颗‘织女星’,连接了城市与乡村,连接了大陆与海洋。但在这个星球上,还有一些地方,它们是人类探索精神的最后前沿,也是地球生态最敏感的神经末梢——那就是南北两极。”
巨幕上,出现了极地冰川和绚烂极光的壮丽影像。
“因此,这最后一批升空的、代号为‘极星’的卫星,将被部署到倾角更高的极地轨道。它们的使命有两个。”
“第一,为日益繁忙的北极航道和全球科学家的极地科考活动,提供100%无死角的通信保障,让知识的探索,不再有禁区。”
“第二,‘极星’将搭载我们最先进的气候传感器阵列,对全球冰盖、洋流和大气数据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这份数据,将毫无保留地向全人类公开。因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技术最终、也最高的使命。”
这番话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瞬间点燃了全球观众的情绪。
没有商业的铜臭,没有霸权的野心,只有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深切关怀。
在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中,“神行者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拖着璀璨的烈焰,刺破苍穹。
全世界都在为这场伟大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收官之作而欢呼。
然而,在指挥中心的深处,何维平静地看着火箭的飞行轨迹,眼中闪过的,却是一抹不为人知的深邃光芒。
他知道,“极星”卫星真正的秘密,在火箭飞出大气层之后,才刚刚开始。
这些“极星”卫星上,确实搭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候传感器。
但它们内部,还有一个占据了近三分之一体积和功耗的、并未写入任何公开文件的核心模块——深空激光通信中继器。
它的功率、它的带宽、它的设计冗余,都远远超出了地月通信的需求。
它不是为地球准备的。
它是为更遥远的星辰大海,预留的一把“钥匙”。
它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唤醒那个在月之暗面,已经沉默了太久的伙伴。
……
“天网”计划的收官发射,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里,全世界都沉浸在一场盛大的庆典之中。
联合国秘书长再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何维与红旗集团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各大媒体的头版,都被“守护地球”、“科技的温度”之类的标题所占据。
何维配合着出席了几场线上庆祝活动,表现得谦逊而温和。
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另一件事情上。
他在等待。
等待着最后一批“极星”卫星,精确地进入预定轨道。
等待着它们完成自检和与整个“天网”系统的并网。
等待着那个最佳的通信窗口期的到来。
一周后的深夜。
全球的庆典热潮逐渐退去,所有人都认为一个时代已经完美落幕。
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悄然开启。
洛城,红旗集团总部,地下三百米。
这里不是那个对外公开的、窗明几净的战略指挥中心。
而是一个没有任何舷窗、被厚重合金所包裹的、代号为“原点”的最高权限控制室。
房间里,只有何维一人。
他面前的全息操作台上,左边是覆盖着整个地球的、由无数蓝色数据流和光点构成的、生机勃勃的“天网”实时动态图。
而右边,是一片漆黑,只有一个孤独的、代表着月球背面的坐标点,在静静地闪烁。
何维深吸一口气,一种久违的、如同即将见到阔别已久亲人般的期待感涌上心头。
他伸出手指,在操作台上,下达了一个简单,却拥有万钧之力的指令:
“连接‘愚公’。”
指令发出的瞬间,“原点”的计算核心接管了轨道上六颗“极星”卫星的最高权限。
庞大的算法开始飞速运转,一道经过多重加密的激光束,从一颗位于南极上空的“极星”卫星上悄然射出,精准地对准了另一颗位于北极上空的“极星”。
这条信息并未进入服务于地球的“天网”公共数据层,而是通过极地中继器,在六颗“极星”之间,构成了一条绝对保密的“天基内网”。
信号在太空中接力跳跃,最终被其中一颗卫星,如同精准的狙击一般,射向了三十八万公里之外,那个沉默了数年的月球坐标。
一秒。
两秒。
五秒。
全息操作台的右侧,那个代表着月球的漆黑背景上,一个微弱的绿色光点,回应般地亮起!
信号握手成功!
紧接着,庞大的数据流,如同开闸的洪水,瞬间跨越了遥远的地月距离。
带宽稳定!
延迟低于预期!
链路完美!
一道清晰的全息影像,缓缓在何维的面前凝聚成型。
影像中,是身穿白色研究服、头发已略显花白,但精神矍铄的李道宏院士。
他的身后,不再是当初那个简陋的地下洞穴,而是一个充满了近未来科幻感的、巨大而明亮的地下基地中央控制室。
无数的数据瀑布在环形的屏幕上流动,穿着同样制服的研究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何总,”李道宏院士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愚公’基地,收到您的呼叫。”
他侧过身,自豪地展示着身后的景象。
“向您报告:基地能源系统已实现氦-3聚变稳定自持;一号地下扩展区已全部完工,生态循环系统运转良好;自动化矿物提炼与3d打印工厂,已具备自我复制能力。”
他顿了顿,看着何维,用一种无比郑重的语气说道:
“从今天起,我们与地球的‘心跳’,将永远同步。”
何维静静地听着,紧握的双拳缓缓松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双重的胜利。
同一天,他赢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位心怀地球、为人类未来奔走的守护者,他的“天网”,是文明的灯塔。
而在他自己的宏伟蓝图中,“天网”这张覆盖了整个地球的巨网,终于与那个蛰伏在月球之上、足以在未来颠覆一切棋局的秘密王国,连接成了一个攻守兼备的有机整体。
公开的使命,为秘密的使命,提供了最坚实的伪装。
秘密的使命,则为公开的使命,赋予了最深刻的意义。
这是他布局多年,最终拼上的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