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云途金流龙蛇起,青鸾琼枝共倚春
蛰伏多年的老君山脚下,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活力,一派生机勃勃。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那条如同蛟龙出山、将蛟乡与外界紧紧相连的公路。
昔日坑洼颠簸、需要颠簸两小时的“畏途”,如今已成平坦坚实的砂石路面,四十分钟,风驰电掣般便能抵达县城。
孙老四负责的最后一段路基完工那天,这个奸诈的汉子看着第一辆试行的卡车平稳驶过,眼眶都有些发红——这路,总算在他手里通了!
都亏到姥姥家了,一段一公里的路,他贴进去快六万多,还好最后乡里也知道他贴钱了,还有黎乡长帮他说话,又给他找了个活,让他赚些。
路通了,财路也就通了。
魏书记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办的漂亮,腰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挺得直。
乡财政账户上那实打实的一百二十万,像一颗强劲的心脏,为蛟乡泵送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召集班子开会,烟雾缭绕中,不再是往日愁眉苦脸的“分粥会”,而是意气风发的“建设会”。
“欠老师们和公职人员的工资,一分不少,这个礼拜全部发到位!”魏书记一锤定音,底下响起一片由衷的掌声。
“剩下的钱,”他敲着桌子,“不能撒胡椒面!咱们得用在刀刃上。乡中学那教室,下雨天漏得比外面还大,必须重修!”
“还有,那些确实困难的人家,咱们不是简单给钱,得帮他们找条活路!想养鸡的,提供鸡苗和技术;想种果树的,联系树苗;想学手艺的,咱们送出去培训!”
决议一出,整个蛟乡都像是被春风彻底拂过,充满了希望。
而最忙碌、最红火的,当属汪细卫麾下陈阳和肖易明带领的建筑队。
他们先是给几个跟着汪细卫最早干、手里有了积蓄的伙伴,用新型砖瓦材料修了几栋“样板房”。
那白墙红瓦、亮堂的玻璃窗、内部还有了专门隔出来的厨房和厕所的“小洋楼”,在遍地土坯房的蛟乡,简直像鹤立鸡群。
在得知修建成本以后,瞬间引爆了全乡的热情。
“阳子!啥时候轮到我家?钱我都备好了!”
“易明兄弟,你看我家那地基,够不够盖个三间房的?”建筑队驻地每天都被热情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陈阳和肖易明忙得脚不沾地,嗓子都说哑了。
建筑队规模一扩再扩,从最初的十几号人,迅速膨胀到几十人,就这还人手紧张!
因为他们不仅要修民房,还要负责乡里学校的修缮、办公房的扩建,以及重中之重——药厂厂房的建造。
工人们的工钱月月结清,揣着厚厚的票子回家,那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消费能力起来了,转头又催生了更多的建房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
制沙场和水泥砖厂更是日夜轰鸣,机器就没停过。
沙子几乎是刚生产出来,还带着热气就被等在一旁的拖拉机、牛车拉走了。
水泥砖就等着它干透,然后就被装车,这些都是现金交易,好些都是把钱先给厂里,等着砖好直接拉走。
供不应求!
面对这爆炸性的发展,汪细卫终于下定决心,大手笔添置了交通工具——两辆草绿色的解放cA141大货车,庞然大物般停在仓库前,成了蛟乡的新地标,还有两辆灵活实用的皮卡。
光是司机就培养了六七个,个个神气活现,握着方向盘,驾驶着这些“铁牛”奔波在崭新的公路上,拉沙送砖,运送建材货物,成了连接各个环节的血脉。
春天的山林,不仅是种植场,更是采摘园。
往年被村民们忽视的各类野山菌,如今都成了能换现钱的“金疙瘩”。
山里随处可见挎着篮子背着袋子的村民,他们如今也懂了“可持续发展”,“采大留小,不伤菌丝” 成了共识。
林间充满了发现宝贝的喜悦:“嘿!这窝松树菌真肥!”
“慢点挖,别把旁边的嫩芽碰坏了,明年还能长!”
以往寂静的山林,如今充满了收获的欢声笑语。
汪细卫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潘高园也没闲着。
她心心念念的小商品店终于开了起来,取名“园子百货”。
店面不大,但货物琳琅满目,从针头线脑、毛巾肥皂,到小孩吃的糖果饼干、男人抽的香烟,都是从市里批发市场直接拉回来的,价格公道,质量还好。
很快,“园子百货”就成了乡里最热闹的地方,甚至连邻乡的人都慕名而来:
“老板娘,听说你家的肥皂比供销社的还便宜一毛钱?”
“是啊,大兄弟,你看看这质量,绝对好用!再来包火柴不?”
曾经的乡里的商业老大——供销社,一下子门庭冷落。
售货员老王悄悄来到沙硕地,看着对面“园子百货”川流不息的人群,酸溜溜地对同事说:“瞧给她能的!这汪细卫家的是要把咱们往绝路上逼啊!”
同事叹口气:“没办法,人家货好又便宜,态度还和气。咱们这‘铁饭碗’,怕是端不稳喽……”
潘高园坐在柜台后,熟练地拨拉着算盘,听着清脆的响声,看着满店的顾客,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信的光彩。
她知道,这好日子,是她男人带着大家一起闯出来的,而她,也稳稳地踩在了这时代的浪尖上。
整个蛟乡,如同解冻的春江,水活鱼跃,奔流向前。
与外界蛟乡那种充满尘土、机器轰鸣和市井喧嚣的蓬勃发展不同,深藏于老君山腹地的玄女门,正以一种更符合其修真门派气质的方式,悄然发生着蜕变。
汪细卫再次通过隐秘的阵法入口,踏入这片山谷时,眼前景象总让他有刹那的恍惚。
不过月余未见,谷中又添新颜。
昔日那些略显简陋、低矮的木屋大多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栋依山势而建的三层楼阁。
这些楼阁以巨大的青石垒砌为基,坚实无比;粗壮的原木为柱,支撑起高挑的飞檐;厚实的松木板拼接成墙体,缝隙处用桐油混合着某种矿物粉末仔细填补,防风防水。
屋顶覆盖着取自山中的青灰色石板,层层叠压,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充分利用了山谷的起伏,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苍松翠柏融为一体,仿佛它们本就生长于此。
更令人惊叹的是地面的变化。
原本泥泞或杂草丛生的地面,已被彻底夯实、平整,连接各栋建筑和小径,都铺上了切割整齐、厚达寸许的青色岩石板,走在上面,脚步声清晰而沉稳。
整个门派驻地,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根基深厚的宗门气象。
“每次来,都像是换了个地方。”汪细卫忍不住对迎上来的静娴道长感慨,“你们这速度,比外面用机器干的还快,关键是这手艺……真是没天理了!”
静娴道长闻言,清丽的脸上露出一丝莞尔,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协同搬运一根巨大梁柱的几位女修。
她们并未动用任何机械,只是凭借精妙的灵力运用和默契的配合,那需要起重机才能吊动的梁柱便如同失去了重量般,被她们轻盈而稳定地安放到指定位置。
“修真者的力量,若只用于劈山断岳,未免落了下乘。用于营造家园,方显造化之妙。”
静娴语气中带着淡淡的自豪,“这些都是门内几位擅长土木功法的师妹设计的,大家一齐出力,自然快些。”
而汪细卫的到来,也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在玄女门内激起涟漪。
他刚与静娴、海韵说了没几句话,消息便已传开。
很快,那座最为核心的、控制着地下灵脉的木屋周围,便悄然坐满了闻讯而来的女修。
这几乎成了惯例——汪客卿修炼时间,便是玄女门的集体福利时间。
木屋内,汪细卫盘膝坐下,很快进入状态。
刹那间,磅礴的灵气再次被引动,形成巨大的旋涡涌入他体内,而那经由他体质淬炼过的、蕴含着特殊生机与道韵的气息也随之弥漫开来。
木屋外,以海韵道长为代表,数十位女修井然有序地围坐,个个屏息凝神,全力运转功法,贪婪地吸收着这份难得的“馈赠”。
她们神色专注,周身灵力流转,与木屋内的灵气波动形成玄妙的共鸣,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道音在回响。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海韵道长身上散发出的气息,赫然已是金丹三阶!
她原本困在筑基圆满多年,在汪细卫数次“辅助修炼”下,竟在短短时间内连破关隘。
而这并非个例,门内原本困在筑基圆满多年的几位资深女修,也借此东风,成功凝丹!
如今,算上青云门主和静娴,玄女门内金丹境修士已达七人!这在修真界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那些年轻弟子,她们的进步幅度更大,根基在一次次灵气洗礼中被夯实、拓宽,照此速度,踏足金丹境似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至于更高的元婴期,大家虽然向往,却也知道急不得,都眼巴巴地盼着青云门主(仍在闭关冲击更高境界)能率先突破,为她们积累宝贵的经验。
修炼间隙,汪细卫也会将外界的信息带给她们。
他提到药厂厂房地基已经打好,框架正在搭建;提到山林里那些由他提供种子、村民们精心照料的药材长势喜人,尤其是用玄女门秘法培育的那些,生机格外旺盛。
海韵道长听完,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细卫,药材种植和药厂建设是根基,但最终,我们的产品需要变成财富,支撑门派运转和发展。”
“我当年打理门内俗务时,倒也积累了一些销售路子,可以重新搭上线。但具体的销售事务,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去跑,去维护。你不能再事事亲力亲为了,那会累垮的。”
汪细卫深以为然,他最近已经感到分身乏术。
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杨春燕。
那个以前跟着做饭时就展现出泼辣和灵性,后来在建筑队里也帮过忙的姑娘。
她家里原本就是邻居,现在正好闲着,脑子活络,嘴皮子也利索,是个做销售的好苗子。
“海韵道长提醒的是,”汪细卫点头,“我心里有个人选,回头就去问问她。先把销售团队的架子搭起来,等咱们的产品出来了,正好接上。”
静娴道长在一旁听着,目光温柔地看着汪细卫。
她发现,这个男人不仅在修炼上天赋异禀,在处理这些世俗事务时,也变得越来越沉稳干练,总能迅速抓住关键。
她轻声道:“门内一切安好,修炼亦有进益,你无需挂心。外面的事情,放手去做便是,若有难处,还有我们。”
汪细卫心中一定,感受着玄女门内蓬勃的生机和众人毫无保留的支持,只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内外兼修,方是长久之道。他在这条路上,正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