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的前委之行,并非简单的述职与受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碰撞与战略校准。当他历时半月余,风尘仆仆地返回赣南根据地时,带回来的不仅是红四军前委关于正式成立第五纵队的任命状和崭新的军旗,还有一套更为系统、成熟的建军思想和战略蓝图。
在根据地的欢迎暨整编动员大会上,林峰并未过多描绘前委驻地的见闻,而是直奔主题,向全体营以上干部传达了核心精神。
“同志们!”林峰的声音在简陋的会场里回荡,带着一路风霜的沙哑,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即将成为红四军第五纵队!这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这意味着我们正式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肩负起了更重大的革命责任!”
他详细阐述了前委关于红军性质、任务、纪律的最新决议精神,特别强调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我们赣南的部队,能打仗,能吃苦,有自己的长处。”林峰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的老部下,“但也要看到不足!我们的政治工作体系还不够严密,部分同志对革命前途的认识还停留在‘打土豪、分田地’的阶段,我们的大兵团作战协同能力也有待提高。前委指示,五纵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全面向主力红军看齐!”
他明确了第五纵队的定位:既是红四军插入赣南、闽西地区的一把尖刀,也是连接并巩固这几块苏区的重要战略力量。未来的作战,将不再局限于保卫根据地,更要主动出击,配合主力进行运动战,开辟新的苏区。
根据前委指示和林峰的规划,大规模的整编迅即展开。原独立支队的主力与部分前来汇合的友邻游击队,被统一整编为第五纵队下辖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支队(团级)。前委派遣的数十名经过考验的军政干部(包括部分原联络小队成员)被充实到各级岗位,特别是政治委员和参谋系统。
整编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熔铸”。老红军干部带来了正规的司令部工作流程、政治教育方法和严格的纪律要求。原赣南部队的干部则贡献了灵活的游击经验和对本地情况的深刻了解。
摩擦与磨合依然存在。一次关于宿营地警戒设置的争论中,前委派来的纵队参谋长坚持按照主力标准设置明暗双哨和巡逻队,而一位原独立支队的营长则认为在“自家地盘”无需如此繁琐。争论报到林峰这里。
林峰立刻召集相关干部,当场裁定:“参谋长的方案,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必须执行!在我们自己的根据地,更要给群众做出榜样,展示主力红军的严整军纪!以前的经验要结合,但不能成为不执行新标准的借口!”他随即下令,全纵队范围内,由参谋长牵头,统一规范警戒、内务、训练等各项制度,限期达标。
与此同时,赵永贵领导的政治部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整军肃纪”运动,结合前委精神,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强化“为人民扛枪”的宗旨教育。林峰亲自参与授课,用浅显的语言讲述全国革命形势,将战士们的眼光从赣南引向全中国。
整编初步完成后,林峰并不满足于被动学习和等待命令。他结合前委的运动战思想和赣南、闽西的地形特点,开始探索适合五纵的新战术。
他组织了一次针对假设敌“据点”的攻坚演练。这次,他不再单纯依靠勇猛突击,而是要求各支队详细规划火力配系、爆破作业、突击路线和预备队使用。他特别强调了工兵的作用,将原独立支队里一些有木工、铁匠经验的战士集中起来,组建了纵队直属的工兵分队,训练他们制作简易云梯、爆破装置和架设浮桥。
演练中,问题层出不穷:步炮协同脱节,突击队与火力支援脱节,通信联络不畅……林峰带着参谋人员全程跟踪,逐个环节复盘,查找问题根源。他对着满头大汗的各级指挥员说:“失败不怕,怕的是不知道败在哪里!我们现在多暴露一个问题,未来战场上就少流一群血!练!往死里练!直到练成本能!”
机会很快到来。赣南国民党驻军趁红五纵整训,企图蚕食边缘苏区,一个加强营进驻了靠近根据地的杨家坝。前委指示:由五纵独立负责,拔掉这颗钉子,检验整训成果。
这是五纵成立后的第一仗,意义重大。林峰与纵队领导层精心策划,决定采取“围三阙一,攻心为上”的策略。以一部兵力伴攻杨家坝,造成围困之势,却故意留出向北的缺口;同时,派小股精锐渗透敌后,破坏其通信和补给线;政治部门则组织群众和敌军家属进行阵前喊话,散发传单。
战斗发起后,敌军果然军心浮动。当林峰指挥主力发起总攻,重点打击其指挥所和炮兵阵地时,敌军抵抗意志迅速崩溃,部分士兵在政治攻势下甚至调转枪口。试图从“缺口”逃跑的敌军,则恰好落入预设的伏击圈。
杨家坝之战,五纵以极小代价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营,俘获营长以下三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战不仅巩固了根据地,更展示了五纵在正规作战、政治攻势和战术欺骗上的综合能力。
捷报传至前指,红四军领导层对五纵的快速成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份嘉奖电文中特别提到:“五纵整训见效,林、赵领导有力,战术运用灵活,望再接再厉。”
听着周安民念完电文,林峰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对身旁的赵永贵和参谋长说:“这只是开始。真正的硬仗、大仗,还在后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那里,更广阔的战场正等待着他和他的第五纵队。淬火已成,新刃初试,洪流归海之后,是更为波澜壮阔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