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台的晨光刚漫过门槛,就被一阵“嘎嘎”声搅碎了。王铁柱举着锅铲掀门帘时,差点被扑棱着翅膀的大白鹅绊倒——三只肥硕的白鹅正伸长脖子,对着灶台里的炊烟“嘎嘎”叫,为首那只的脖子上,还系着块褪色的红绸。
“这哪来的活宝?”李秀莲端着喂鸡的米盆出来,看着白鹅在院里踱步,像巡视领地的将军,“怕不是胡同口张大爷家的?他前天还说鹅丢了,急得直跳脚。”
正说着,院门外冲进来个穿碎花裙的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鹅!我的鹅!”她一把抱住为首的白鹅脖子,那鹅竟乖乖不叫了,用脑袋蹭她的手心,“我爷说它们认路,准是闻着香味来的!”
小姑娘叫丫丫,是张大爷的孙女。她说这三只鹅是爷爷养来下蛋的,前天趁人不注意,跟着送菜的三轮车溜了,没想到一路寻着老灶台的香味找了过来。“它们就爱吃炎耀哥做的桂花糕渣,”丫丫从兜里掏出块碎糕,白鹅们立刻围上来抢,“爷说,连鹅都知道哪的吃食香!”
这场景被蹲在墙头拍素材的网红拍了下来,视频里,白鹅围着桂花糕渣抢食,丫丫追着鹅跑,王铁柱举着锅铲在旁边笑,配文“老灶台的回头客,连鹅都算一个”。不到半小时,视频点赞量就破了万,评论区笑成一片:“鹅界吃货实锤了!”“求桂花糕配方,我家狗也想尝尝!”
更热闹的还在后面。丫丫说,爷爷为了谢罪,让她把刚收的新米送来,“爷说这米熬粥最香,给小师傅们补补,拍戏辛苦。”王铁柱把米倒进缸里时,发现米袋底下压着张纸条,是张大爷歪歪扭扭的字:“鹅比人懂味,常来。”
当天的“鹅粮特供”成了爆款。炎耀特意用新米熬了糯米粥,盛在粗瓷碗里,上面撒把桂花,丫丫抱着碗喂鹅,三只白鹅竟学着人用嘴啄碗边,吃得“呼噜呼噜”响,引得排队的食客纷纷举手机拍照。有个穿西装的老板笑着说:“给我来份‘鹅同款’粥,我倒要尝尝,能让鹅跑路的香味到底啥样!”
傍晚收摊时,张大爷拄着拐杖来接丫丫,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是六个白花花的鹅蛋。“给孩子们补补,”他把鹅蛋往李秀莲手里塞,“这鹅通人性,知道哪的人实在,以后就让它们天天来‘打卡’,给你们当活招牌!”
这话竟成了真。从此,每天清晨,三只白鹅都会准时出现在老灶台门口,伸长脖子等投喂,丫丫则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写作业,鹅在院里散步,她在石桌上练字,成了胡同里的新景致。有食客专门早来半小时,就为了看白鹅抢食的样子,说比看短视频有意思。
这天,星哥带着剧组来拍外景,正好撞见白鹅围着炎耀要糕吃。炎耀边喂边笑:“它们还会挑食呢,放了糖的才吃,淡的碰都不碰。”星哥立刻让摄像开机:“这镜头好!加进电影里,就叫‘食神的鹅评委’,比人还懂行!”
龙哥蹲在旁边逗鹅,被鹅追得差点摔进灶台,引得全场大笑。他指着鹅对炎昭说:“你看这鹅,认准了你的手艺就不挪窝,比我徒弟还忠心!”顾野则掏出手机,给白鹅们拍了组“艺术照”,发在微博上:“老灶台的隐藏股东,三只鹅先生,今日份巡视完毕。”
胡同里的老食客们也跟着凑热闹。李奶奶给鹅做了个小棉垫,铺在灶台边,“天冷了,别冻着”;老张用竹条编了个小围栏,“让它们有个专属座位”;连小胖都学会了跟鹅对话,拿着糕渣喊:“排队!一只一个,不许抢!”
炎昭炎耀放学回来,总能看见院里一派和谐——白鹅在晒太阳,丫丫在写作业,食客们围着看,像幅活的《农家乐》。炎耀往锅里倒新米时,丫丫突然说:“炎耀哥,我爷说,等电影上映了,他要带着鹅去电影院,让它们也听听自己叫的声音。”
这话让所有人都笑了。王铁柱往灶膛里添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他脸上暖融融的:“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热闹了。”李秀莲把刚蒸好的鹅蛋递给排队的食客,“尝尝?鹅下的蛋,带着点桂花味呢。”
夜幕降临时,三只白鹅被丫丫赶着回家,脖子上的红绸在月光下闪着微光。老灶台的灯还亮着,灶台上的粥锅冒着热气,锅里的米香混着桂花味,漫出院子,飘向胡同深处,像在给这热闹的一天,唱支温柔的晚安曲。
网红的视频又更新了,这次是白鹅归巢的背影,配文:“老灶台的魔力,不止吸引人,连鹅都心甘情愿当回头客。因为这里的香,是日子的香;这里的暖,是人心的暖。”评论区里,有人说:“明天就去老灶台,不为吃的,就为看一眼那三只懂味的鹅。”
或许,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这灶台上的烟火,院子里的笑声,还有那些不请自来的“意外来客”——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你:这里的日子,活得热气腾腾,值得一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