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病防治中心专家组的考察与高度认可,如同给龙泉工作站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官方背景的加持,让之前所有的质疑和行政刁难都暂时销声匿迹,工作站的工作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但林默团队并未因此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专注于技术的精进与沉淀。病例数稳步向二十例迈进,数据库日益充盈,陆青屿构建的评估模型也越发精准,甚至开始能够预测不同病理特征的患者术后肺功能改善的大致区间。
第十五台肺重塑手术,患者是一位肺部情况极其复杂、伴有严重肺纤维化的老矿工。手术中,林默再次展现了其超越常人的耐心与精准。在面对一片质地坚硬、血供丰富的纤维化区域时,他没有强行分离,而是采用了“隧道式”的显微分离技术,利用超细的显微剪和双极电凝,如同工兵排雷般,一点一点地在致密的纤维组织中开辟出仅容器械通过的微小通道,绕开主要血管,直达目标区域。
“看,这里有一条微小的功能性支气管还在通气。”林默将胸腔镜画面放大,指给身旁担任一助的胡一山看,“保住它,哪怕只保住这一条,连接的那个微小肺单元就可能存活。”
胡一山屏息凝神,努力跟上林默的思路和节奏。这段时间,他感觉自己仿佛重新上了一次医学院,而且是最高等级的速成班。林默不仅教他技术,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他对外科的理解——从过去追求“切得干净”,到现在学会“保得精妙”。
张浩和赵德明已经开始独立负责一些相对简单的肺大疱减压和初步的单元重塑步骤。林默会在旁边紧盯,关键时刻出声指导,或者直接上手修正。这种“放手不放眼”的带教方式,让年轻医生们飞速成长。工作站里,一种严谨、专注、追求极致的技术氛围已然形成。
苏晚晴与陈薇的沟通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明确了国家层面支持的背景下,瑞泰公司总部表现出了更大的合作诚意。经过多轮磋商,双方达成了一个初步的“成本优化与普惠推广”框架协议:瑞泰承诺投入研发力量,与国内材料企业合作,攻关关键耗材的国产化替代,力争在一年内将单台手术的核心耗材成本降低30%以上;同时,对于星火计划定点扶持的贫困地区,瑞泰将提供接近成本价的“公益耗材包”。相应的,杂交中心则承诺在技术规范和培训中,优先推荐使用达到标准的瑞泰器械耗材,并共享部分非核心的临床数据以支持其产品优化。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为技术的下沉扫除了最大的经济障碍。
而最让团队动容的,并非来自上层的认可或商业的突破,而是那些沉默的、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最朴素的感激。
老周出院那天,他没有说什么激动的话语,只是带着妻子和刚成年的儿子,来到工作站楼下,对着林默他们所在的方向,深深地、久久地鞠了三个躬。那佝偻却郑重的身影,胜过千言万语。
另一位成功手术的患者,五十多岁的刘师傅,以前走几步路就喘得说不出话,现在居然能骑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从几十里外的山村,颠簸着送来一筐自家种的红薯和鸡蛋。他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咧着嘴笑:“林主任,苏主任,没啥好东西,自家种的,甜!我现在能喘上气了,能下地了,还能蹬车了!谢谢,谢谢你们!”
更多的感激是无声的。是病房里那些尘肺病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是家属们脸上那驱散已久的阴霾;是胡一山团队医生们那重新挺直的脊梁和充满干劲的眼神。
这些点点滴滴的反馈,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滋养着团队的每一个人。他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
然而,平静之下总有暗流。康拓在正面进攻受挫后,似乎改变了策略。有消息传来,康拓正在加紧游说省里和部里的其他部门,强调其设备“更符合基层实际”、“成本更低廉”,并试图将林默的技术贴上“昂贵”、“不接地气”的标签,以期在后续可能的政策倾斜或采购目录调整中占据优势。
同时,王副院长那边也并未完全死心。医院内部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杂交中心“占用过多资源”、“忽视本院工作”的风言风语,试图从内部瓦解团队的支持基础。
但这些,都未能动摇林默团队在龙泉深耕的决心。他们用一例例成功的手术、一份份严谨的数据、以及患者们实实在在的康复,构筑着最坚固的防线。
林默站在工作站的窗前,看着楼下院子里,几个术后恢复良好的病人正在医护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他们缓慢却坚定地行走着,呼吸着对他们而言无比珍贵的自由空气。
他知道,真正的丰碑,不在论文里,不在专利证书上,而是在这些重新挺起的胸膛里,在这些能够再次畅快呼吸的肺叶里。在龙泉扎下的根,已经深入这片饱含苦难与希望的土地,而他们,将继续用手中的柳叶刀,为更多沉默的生命,雕刻出呼吸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