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雄策划的学术抹黑与国际质疑,如同暗处的毒藤,悄然蔓延。网络上的负面舆情虽被暂时压制,但那股针对林默个人信誉和技术“奢侈性”的暗流依旧存在。那位被重金邀请的欧洲过气专家,也如期在一场国际视频研讨会上发表了措辞“谨慎”却充满偏见的质疑,虽然未点名,但矛头直指林默的杂交技术,在国际学界引起了一些波澜。
然而,就在刘天雄自以为得计之时,一股他从未预料、也无法操控的力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其威力。
这股力量,源于那些被林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生命,以及他们的家庭。
首先是在一个拥有数十万成员的全国性终末期心脏病病友互助论坛上,一篇由多位接受过林默手术的患者家属联合撰写的长文《生命的尊严,技术的温度——致林默医生及其团队的一封感谢信》,被置顶加精,迅速引爆了整个论坛。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有来自西北的小宝父亲,讲述孩子从“紫娃娃”到如今能跑能跳的奇迹;有周大娘的儿子李建国,忏悔自己曾经的动摇,感激林默不计前嫌的救治;还有韩老的家属于女士,深情记述手术前后的揪心与重获新生的喜悦……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林默的严谨、团队的付出,以及杂交技术带给他们的新生。
这篇文章下方,是长达数百页的跟帖,无数正在等待或曾经受益的病友和家属,纷纷留下自己的经历和对林默的感激之情。这些真实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暖流,与网络上那些刻意挑动对立的冰冷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紧接着,滨海本地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民生电视台,抓住这个热点,制作了一期深度专题片《生命守望者——林默与他的“杂交”之路》。节目没有回避杂交手术的高成本和技术的复杂性,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日夜奋战的手术团队、焦急等待的家属、以及术后重绽笑容的患者。节目最后,镜头定格在林默疲惫却坚定的侧脸,和他那句平静的话:“医生手里握着的,是别人的命。技术,是唯一能对得起这份信任的东西。”
这期节目播出后,收视率爆棚,引发了全市范围内的广泛讨论。“林默”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医学期刊上的一个符号,而是成为了无数普通市民心中“医者仁心”与“技术希望”的代名词。
民意,这股最原始也最强大的力量,开始形成实质性的压力。
滨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开始有人关注到此事,纷纷提交提案或建议,呼吁政府大力支持像杂交技术这样的前沿医学创新,优化审批流程,让其能更快更好地服务患者。本地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基金会,也主动联系医院,表达了希望捐助合作中心、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的意愿。
这股自下而上的声浪,甚至惊动了京城的魏司长。他再次接到关于合作中心的汇报时,脸色阴沉。秘书小心翼翼地提醒:“司长,现在的舆论风向……如果强行否决,恐怕会引发不必要的反弹,对您的声誉……”
魏宏看着屏幕上那些患者真挚的感谢和媒体积极的报道,第一次感到了棘手。他可以利用规则拖延,可以在暗处使绊子,但他无法与成千上万真实的民意正面抗衡,那无异于政治自杀。韩老那边的态度也明确传达过来,不再是含蓄的示意,而是明确的支持。
“这个林默……”魏宏揉了揉眉心,第一次觉得这个年轻的医生如此难缠。他不仅技术过硬,更在不知不觉间,赢得了如此深厚的民心基础。
最终,在一次由多方参与的、关于合作中心的最终评审会上,局面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专家评审组基于林默团队提交的详实数据、国际发表的论文以及大量成功的临床案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卫生主管部门的代表,在陈述了前期流程中的“谨慎”考量后,话锋一转,重点强调了当前“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民意的强烈期盼”。
医院方面,院长和秦雪更是据理力争,阐述了中心对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吸引高端人才的重大意义。
轮到王副院长发言时,他看着会场内几乎一边倒的气氛,张了张嘴,最终只干巴巴地说了句:“我们服从组织和专家们的最终决定。”
没有激烈的辩论,没有权力的强行干预。合作中心的立项与成立批文,在一片水到渠成的氛围中,被正式通过!
消息传到杂交技术研究小组,短暂的寂静后,是爆发的欢呼!张浩激动地和马保国拥抱在一起,陈薇喜极而泣。连一向冷静的苏晚晴,眼圈也微微泛红,她看向林默,发现他正望着窗外,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但紧握的拳头和微微起伏的胸口,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做到了。
没有依靠某个人的荫庇,没有进行任何权钱交易。他凭借着一把手术刀,凭借对每一个生命的极致负责,凭借日积月累的成功与口碑,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赢得了民心的支持,最终,也赢得了这场艰难战役的胜利。
“中瑞终末期心肺疾病杂交治疗中心”的牌子,终于可以正式挂起。
但这对于林默而言,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他知道,牌匾易立,大厦难筑。如何将这个中心真正打造成他理想中的医学高地,如何让技术惠及更多患者,如何应对未来必然不会停止的明枪暗箭……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
而他,已然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