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前行,车窗外的黄土坡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赭红色。我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封面被体温焐得温热,里面夹着的汇报材料边角已经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乡里的民主生活会,王书记的嘱托、村民们的期盼像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让我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乡政府坐落在镇子东头的高地上,是栋两层的红砖小楼,门口挂着 “青川县 青石 乡人民政府” 的牌子,字体鲜红,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院子里栽着几棵垂柳,柳条已经泛黄,随风轻轻摇曳,给这庄严肃穆的地方添了几分生机。我看了看手表,离会议开始还有半小时,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铁皮大门。
会议室在二楼东头,门楣上挂着 “民主生活会” 的红色会标,字体端正庄重。推门进去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烟雾缭绕,夹杂着茶叶的清香和纸张的油墨味。参会人员大多是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还有乡里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着,看见我进来,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这位是?” 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站起来问,他胸前的口袋里别着支钢笔,一看就是机关干部。
“张乡长,这是李家坳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李泽岚,代替王书记来开会的。” 旁边有人介绍道。
张乡长握住我的手,他的手掌宽大温暖,指腹上有层薄茧:“哦,你就是李泽岚啊,听说你们村修路搞得不错,年轻有为嘛。” 他的笑容很亲切,眼角的皱纹里带着真诚,让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
我赶紧递上汇报材料:“张乡长您好,这是我们村修路的情况汇报,请您指正。”
“好,好,先坐下吧,会议马上开始。” 张乡长接过材料,随手翻了翻,放在了桌上。
我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和钢笔,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点,试图平复有些急促的心跳。环顾四周,会议室不大,摆着一圈棕色的人造革沙发,有些地方的皮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海绵。墙上挂着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字迹苍劲有力,旁边是乡领导班子的公示栏。会议桌是长方形的,铺着深蓝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热水瓶、茶杯和会议议程表。
八点半整,乡党委书记王建军走了进来,会议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王书记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穿着朴素的灰色夹克衫,脸上带着威严却不失温和的神情。他走到主位坐下,清了清嗓子:“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三季度民主生活会,主要议题是总结近期各村的民生工作,查摆问题,交流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明确方向。下面,会议开始。”
会议首先由乡办公室主任宣读会议纪律和议程,他的声音洪亮,带着标准的普通话口音,与周围同志们的方言形成鲜明对比。接着,王书记做动员讲话,他没有念稿子,而是结合自己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说:“民生工作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喝着热茶的时候,要想想村里的老百姓有没有干净水喝,有没有好路走,有没有安稳觉睡。这次会议,就是要大家说实话、办实事,把村里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掉。”
王书记的话像一股暖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严肃而真诚。接下来,各村的负责人依次发言,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有的村谈到了产业发展的困境,有的村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有的村反映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每个人发言时,其他人都认真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遇到共性问题,还会展开简短的讨论。
轮到我发言时,我的心跳骤然加速,手心冒出细密的汗珠。我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李家坳村的大学生村官李泽岚,今天代表我们村汇报近期的工作。”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村近期的主要工作是修路,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从村口到乡级公路的三公里路已经修通……”
我详细汇报了修路的过程,从最初跑资金的艰难,到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的感人场景,再到路通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说到资金紧张时,我提到了王德山老汉用枣木拐杖敲路面的坚定,说到村民捐款时,我描述了张婶拿出儿子娶媳妇的存折时的不舍与决绝,说到路通时,我讲述了孩子们在路上奔跑的喜悦。这些真实的细节让会议室里格外安静,每个人都听得聚精会神。
“修路只是第一步,我们村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用水困难。” 我话锋一转,拿出笔记本,“我们村 86 户人家,主要靠水窖收集雨水生活,其中 15 口水窖存在渗漏问题,9 户村民还在饮用未经过滤的雨水。最远的村民挑水单程需要两小时,前几年大旱时,不少村民只能去几里外的山涧取水……”
我把水窖的照片分发给大家,照片上浑浊的积水、布满裂纹的窖壁、村民们节约用水的场景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这是我们村水窖的分布图和现状统计,” 我指着笔记本上的图表,“我们初步勘察了水源,计划打一口深井,建一个蓄水池,解决灌溉和饮水问题,但资金缺口很大,希望乡里能给予支持。”
我的发言结束后,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沉默,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乡长第一个发言:“李泽岚同志的汇报很实在,很感人。李家坳修路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他们面临的用水困难也是很多山村的共性问题。大家都谈谈看法,怎么能帮李家坳解决这个难题。”
乡水利站的站长接过话茬:“李书记刚才提到的水源勘察情况,我们之前也了解过,李家坳村东头的山涧确实有浅层地下水,打井的可行性很高。根据初步测算,打一口深井加上配套的蓄水池和管道,大概需要十五万元。”
“十五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一个村支书皱着眉头说,“我们村去年修水渠,才申请到五万元资金。”
“李家坳的情况特殊,他们刚修完路,村里的资金肯定很紧张。” 王书记沉吟着说,“而且用水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必须解决。我看这样,乡里先从水利专项经费里调剂五万元,剩下的缺口,我们一起想办法向上级部门争取。”
“我同意王书记的意见。” 张乡长点点头,“另外,我们可以帮李家坳申请县里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这个项目有专项补贴。李泽岚同志,你们村要尽快完善打井的可行性报告,乡里会安排水利站的同志协助你们。”
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连忙站起来鞠躬:“谢谢王书记,谢谢张乡长,谢谢各位领导!我们村一定尽快完成报告,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接下来的讨论更加热烈,大家围绕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有的村分享了发展特色种植的成功经验,有的村介绍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做法,还有的村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建的建议。这些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我在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心里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会议中途休息时,不少村支书过来和我交流。邻村的王支书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李,你这小伙子不错,敢想敢干,我们村也缺水,等你们打井成功了,可得给我们传授经验。”
“一定一定,我们互相学习。” 我笑着回答,心里暖洋洋的。
水利站的站长也找到我,详细询问了水源勘察的具体情况,还在我的笔记本上画了打井的初步示意图:“这是深井泵的型号,这是蓄水池的设计标准,你们按照这个准备材料,有不懂的随时找我。” 他的耐心指导让我对打井的信心更足了。
下午的会议主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坦诚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同志说自己深入群众不够,有的同志反思自己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还有的同志承认在项目推进上存在畏难情绪。这种开诚布公的氛围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加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轮到我自我批评时,我诚恳地说:“我刚到村里不久,对农村的情况了解还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也比较简单。比如修路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资金的后续保障,导致中途差点停工;对水窖的情况也是最近才了解清楚,说明我的调研还不够细致。今后我一定加强学习,深入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王书记对我的自我批评给予了肯定:“李泽岚同志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很好。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基层工作要沉下心来,多听、多看、多问,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把好事办好。”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会议室,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王书记做总结讲话:“今天的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大家敞开心扉,交流了经验,查摆了问题,明确了方向。民生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大家回去后,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出乡政府大楼时,暮色已经降临,天边的晚霞红得像火。我握着笔记本,感觉心里充满了力量。这次民主生活会不仅让我汇报了村里的工作,争取到了打井的资金支持,更让我学到了很多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
在镇上的饭馆简单吃了碗面,我就匆匆赶往汽车站。候车室里灯火通明,挤满了返乡的村民,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我找了个角落坐下,翻开笔记本,把会议的要点和收获一一整理出来:乡里调剂五万元打井资金、协助申请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项目、水利站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条目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李家坳未来的希望。
客车在夜色中行驶,新修的水泥路平稳舒适。车窗外,村庄的灯火星星点点,像散落在黑夜里的明珠。我望着窗外,心里盘算着回去后的工作:明天就组织村民清理水窖,联系水利站的同志再次勘察水源,尽快完成打井的可行性报告…… 一个个计划在脑海里成型,让我兴奋得毫无睡意。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深夜了。村委会的窑洞里还亮着灯,王书记正坐在煤油灯下等我。看见我回来,他连忙站起来:“泽岚,怎么样?会议开得顺利吗?”
“顺利,王书记,您看!” 我把会议纪要和资金支持的文件递给他,“乡里同意给我们五万元打井资金,还帮我们申请县里的项目!”
王书记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文件,手激动得有些颤抖,眼角的皱纹里渗出了泪水:“好啊,好啊!泽岚,你为村里立了大功了!这下村民们有水喝了,地里的庄稼有救了!”
他拉着我坐在土炕上,给我倒了杯热水:“快给我讲讲会议的情况,乡里领导都怎么说?”
我把会议的全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从各村的经验交流到领导的指示要求,从批评与自我批评到打井资金的落实。王书记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在烟袋锅上磕着烟灰,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泽岚啊,你真是咱村的福星。” 王书记感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村支书,做梦都想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今天终于看到希望了。你放心,打井的事,我一定全力支持你,需要村民们出力,我来动员!”
夜色渐深,窑洞里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映着我们兴奋的脸庞。窗外的虫鸣和远处的狗叫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伴奏。我知道,民主生活会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打井、种果树、搞产业…… 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李家坳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全是民主生活会上的场景和未来的规划。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银霜。我想起了王德山老汉舀水时的专注,想起了张婶儿媳沉淀水时的仔细,想起了孩子们在新修的路上奔跑的身影。这些画面在我眼前一一闪过,让我更加坚定了为这片土地奋斗的决心。
我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民主生活会是加油站,群众的期盼是指南针。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脚下沾满泥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写完这句话,我合上笔记本,带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沉沉地睡去。明天,将是充满干劲的一天,李家坳的打井工程,就要正式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