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他的脚步比十年前更加沉重,也更加坚定。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充满锐气的夏部落首领,而是一位饱经风霜、深谙治水之道的治水官。
他深知,这次的水患,是对人族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他个人决心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他马不停蹄,风尘仆仆,从黄河到长江,从淮河到汉水,几乎跑遍了所有受灾的流域。他深入到最危险的堤段,与疲惫不堪的民众一起加固堤防;他亲临最严重的灾区,安抚受惊的百姓,组织他们转移和重建;他仔细勘察水情,与当地的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老人商讨对策,调整治水策略。
他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他的声音在每一个受灾的角落响起,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
在这奔波忙碌的日日夜夜里,禹帝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第一次,是在离家不久后,他看到妻子和儿子站在门口,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他只是匆匆挥了挥手,便头也不回地离去,心中默念着“洪水未平,不得归家”。
第二次,是在一年后,儿子已经长大了一些,追着马车跑了几步,喊了一声“父亲”,他停顿了一下,最终还是勒马转向,因为前方还有更重要的堤坝需要他亲自查看;第三次,是在治水接近尾声时,他看到妻子憔悴了许多,儿子也变得更加懂事,想要上前拥抱他,但他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将所有的思念和愧疚都压在心底,再次转身,奔向了最后险段。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三次路过,更是禹帝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精神的极致体现。他的每一次转身,都重重地砸在人们的心上,也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记忆里。
他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真正的领袖。洪水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再次被驯服,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族历史上永恒的丰碑。
洪水退去,大地疮痍,但人族并未气馁。禹帝深知,要彻底巩固治水成果,并确保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更为系统、更为长远的治理体系。
他再次展现了他那洞察全局的智慧,亲自踏遍山川,结合各部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人口分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广袤的人族疆域,依照山河走势与物产特点,重新划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史称“九州”。
每一州都有其独特的风貌与优势,如冀州的平坦、青州的沃野、兖州的河流等等。
为了确保九州能够协调发展,禹帝并未强求一律,而是制定了一套核心治理方案,强调因地制宜。他要求各州的首领,必须深刻理解本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事业,继续完善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合理规划土地,鼓励精耕细作;保护山林川泽,永续利用资源;同时,继续推广文化教育,提升民智。
这套方案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系统,将九州的资源与人力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社会机器得以高效运转。
然而,治水与发展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禹帝治水,讲究疏导,这往往意味着需要开山辟路,挖渠引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某些地区的原始地貌。有些地方,恰好是山清水秀、灵气充盈的“福地洞天”,是某些隐世修士或地方部落神职人员修行悟道之所。
他们视这些地方为圣地,对开挖破坏的行为极为反感。起初,一些修为较低的修士或部落巫师,还只是口头劝阻,但当工程持续推进,影响到他们的修行环境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些自恃修为高深、法力不凡的修士,认为人族的工程触犯了天地的禁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他们不再客气,甚至动用神通,阻挠施工队伍,推倒刚立起的木桩,填塞刚挖好的沟渠。更有甚者,在冲突中打伤了前来治水的工匠和士兵。
这些事件在各地零星发生,严重影响了治水工程的进度,也使得人心惶惶。人族部落虽然团结,但在这些深不可测的修士面前,往往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们开始向上求助,希望禹帝能够出面解决。
大禹闻讯,深知此事的棘手。他明白,这些修士或神职人员,往往掌握着人族所不熟知的自然力量,强行镇压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但他更清楚,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根本。
治水开渠,是为了所有人的福祉,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阻挠而停滞。他思虑再三,想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物—自己老师蓬丘仙岛副教主燃灯。
大禹携带重礼,前往自己的老家夏部落寻找老师,详细说明了情况,并恳请老师出面调停。燃灯是一位眼光长远、也颇为务实的人物。
他深知人族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这些修士的行为虽有其道理,但过于偏执,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人族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的潜力,这股力量若能引导好,将远胜于少数散修。于是,他点派了白虎等人,以“协助治水,维持秩序”的名义,分赴各地。
蓬丘岛的弟子道法高深,以强大的实力进行了一次震慑。
他们轻松化解了修士们设置的障碍,保护了治水队伍的安全。对于那些态度强硬、屡教不改的修士,蓬丘弟子们并未手下留情,给予了严厉的惩戒。
他们的“高压”手段,并非蛮横,而是有理有据,以维护治水大局为前提。
在蓬丘弟子展现出的绝对实力和坚定态度面前,那些原本反对治水、自恃修为的修士们,终于认识到了现实的无奈。
他们明白,人族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弱小族群,而蓬丘岛的态度也代表了某种不可违逆的“大势”。
权衡利弊之后,他们纷纷选择了妥协,不再阻挠治水工程,甚至有些配合地方部落,提供了一些关于山川地理的宝贵信息。
就这样,在大禹的智慧和决心,以及蓬丘弟子的介入下,阻碍治水工程的最后壁垒也被打破。
九州的治水与建设事业,终于得以扫清障碍,重新步入正轨,向着禹帝描绘的蓝图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