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着海面,山海号缓缓驶向新标记的渔场。
郭春海站在船头,仔细查看着张教授给的鱼类分布图。
自从成为渔民科学家后,每次出海都多了几分科研任务的使命感。
今天试试新渔场,老崔调整着航向,金牙在晨光中一闪,张教授说这片水域可能有石蚌鱼产卵区。
新安装的水下摄像机缓缓沉入海中。通过监视器,可以清晰看到海底景象:珊瑚丛生,鱼群穿梭,偶尔有海龟慢悠悠地游过。二愣子盯着屏幕,突然指着右下角:快看!那是什么?
一个黑影从珊瑚礁后闪出,体型流线型,背部泛着金属般的蓝光。郭春海立刻认出:鲣鱼!后面肯定跟着大鱼群!
下网!老崔兴奋地转动舵轮。
拖网沉入水中,船速保持在最适合捕捞鲣鱼的中速。郭春海盯着探鱼仪,突然皱起眉头——屏幕上除了密集的鲣鱼群信号外,还混杂着几个巨大的光点,形状不规则,不像普通鱼类。
奇怪......他刚想说什么,船身突然剧烈一震!网绳瞬间绷直,绞盘发出刺耳的声。
稳住!老崔全力控制舵轮。
网兜比往常沉重许多,起网时绞盘都冒烟了。当渔网终于浮出水面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除了预期的鲣鱼外,网里还有三条从未见过的怪鱼!每条都有一米多长,身体圆滚滚像颗炮弹,背部青灰色带黑色斑点,最吓人的是那鼓胀的腹部,仿佛随时会炸开。
炸弹鱼!老崔脸色骤变,快松网!这玩意儿有毒!
郭春海迅速抄起长钩,小心翼翼地把那几条怪鱼与其他渔获分开。其中一条受到刺激,身体突然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表皮上的尖刺根根竖起,活像颗随时会爆的炸弹!
别碰它!老崔一把拉住想上前查看的二愣子,这鱼内脏有剧毒,扎一下能要人命!
按照老崔的指示,郭春海用特制的长钳将炸弹鱼转移到隔离水箱,然后立刻联系了渔政站。不到一小时,一艘快艇就赶到了,下来的是县渔业局的专家和防疫站的工作人员。
确实是鲀科鱼类,学名铅点东方鲀专家戴着厚手套检查后确认,毒性极强,一条鱼能毒死三十个成年人。
防疫人员立刻对甲板进行了全面消毒,所有接触过炸弹鱼的渔获都被单独封存。专家详细讲解了处理方法:先用木棍击打鱼头致其死亡,再倒吊放血,最后由专业人员去除毒腺。
你们很幸运,专家擦着汗说,去年邻县有渔民被刺伤,抢救了三天才脱险。
正当防疫人员准备带走炸弹鱼时,电台突然响起张教授的声音。听说捕获了稀有鲀鱼,他立刻要求保留标本:这是重要的生态指标物种!我们马上派车来接!
处理完这场意外,本该返航的山海号却接到渔政站的特殊任务——附近海域可能还有炸弹鱼群,需要他们协助监测。作为回报,渔业局特批了珍稀鱼类科研捕捞许可证,允许他们在特定区域作业。
这可比普通捕捞证金贵多了!老崔捧着许可证,金牙闪闪发亮。
三天后,山海号载着张教授和科研团队再次出海。这次装备更加专业:防刺手套、特制鱼钩、甚至还有简易解毒包。郭春海按照科研组教的方法,成功捕获了五条炸弹鱼,每条都详细记录了捕获位置和水温盐度等数据。
太完美了!张教授激动地拍着郭春海的肩膀,这些数据对研究海洋毒素变异有重要价值!
返航时,乌娜吉突发奇想:既然这鱼有毒,能不能把毒素提取出来做药?她记得托罗布老爷子说过,有些剧毒物质微量使用就是良药。
张教授眼睛一亮:确实可以!河豚毒素是珍贵的镇痛剂原料,国际市场上价比黄金!
这个消息在屯里炸开了锅。当晚,托罗布老爷子翻出了祖传的解毒秘方,乌娜吉则和张教授彻夜长谈,讨论毒素提取的可能性。老崔趁机提出成立特殊海产加工组,专门处理高价值但危险的渔获。
一个月后,在渔业局的特别批准下,山海号获得了限量捕捞炸弹鱼的资质。科研所提供了全套防护装备和标准化处理流程,确保安全。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提纯的毒素样品被省医药公司高价收购,价格是普通渔获的几十倍!
这可比打普通鱼强多了!二愣子数着钞票,眼睛发直。
但郭春海始终保持谨慎。每次处理炸弹鱼都严格执行安全规程,还自创了三人监督制——每个步骤必须三人同时在场,互相检查防护措施。老崔把这套方法编成了顺口溜:手套靴子要穿好,钩子棍子不能少,三人互相盯着干,安全才能把钱赚。
渐渐地,山海号成了处理危险鱼类的专业户。县里专门为他们举办了安全生产示范培训班,郭春海还被请去讲课。最让大伙儿自豪的是,他们摸索出的鲀鱼无害化处理流程被列为县级标准,在周边渔区推广。
庆功宴上,张教授带来了更大的好消息:医药公司准备在县里设提取车间,专门收购合规处理的鲀鱼毒素。到时候你们就是技术指导,按月领工资!
乌娜吉趁机推出新研制的山珍海味安全手册,图文并茂地标注了各种危险海产的处理方法。县妇联当场订购了两百本,要发到各个渔村。
夜深了,郭春海独自在码头整理渔具。月光下,那些特制的防刺手套和长钩泛着冷光,提醒着这项新业务的危险性。但想起医药公司代表说的话,他又觉得值得——一克提纯毒素能缓解五百个癌症患者的疼痛。
远处海面泛起微微的磷光,像是无数星辰坠入水中。潮声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奏响一曲安眠的歌谣。明天或许还有新的挑战,但此刻,万籁俱寂,只有夜风轻拂过脸庞,带来淡淡的海腥味和远方未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