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着海蚀崖,浪花拍打在嶙峋的礁石上,碎成一片雪白的泡沫。郭春海蹲在山海号船头,手指蘸了蘸海水放在舌尖——咸度比往常高,这是洋流变化的征兆。
当家的,你看这个。乌娜吉递来一个湿漉漉的竹篓,里面缠着几条黏糊糊的褐色海鳝,正疯狂扭动着光滑的身躯。这是今早收网时的意外收获,每条都有成人手臂粗细。
老崔凑过来,金牙在晨光中一闪:好东西啊!这玩意儿在朝鲜族馆子能卖大价钱!话音未落,一条海鳝突然从篓缝钻出,像鞭子般抽在他脸上,惹得众人哄笑。
郭春海却皱起眉头:不对劲,浅水区不该有这么多海鳝。他翻开航海日志,上次在附近捕获海鳝还是三年前的事。
格帕欠突然指着东面的海蚀洞:潮水退了,洞口露出来了。那是个半淹没的洞穴,黑黢黢的洞口像张开的巨口,随着潮汐时隐时现。
去看看。郭春海下令调整航向。当船靠近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洞口的海水里,密密麻麻全是海鳝!它们纠缠在一起,像一团活动的麻绳,数量之多,把周围的海水都染成了诡异的褐色。
二愣子咽了口唾沫:乖乖,这得有多少斤啊?
至少上千条。郭春海眯起眼睛,但普通渔网根本抓不住它们。海鳝体表那层黏液让它们能轻易从网眼中滑脱,这是渔民们一直头疼的问题。
乌娜吉突然拍拍背篓:用这个!她取出几个特制的鳝笼,是用细竹篾编成的长筒状陷阱,入口处装有倒刺。老爷子教的,鄂伦春人抓水蛇就用这法子。
郭春海眼前一亮,立即组织人手制作大型鳝笼。他们在笼内悬挂臭鱼做饵,沉入海蚀洞附近。不到半小时,拉上来的笼子就装满了疯狂扭动的海鳝,每条都有一米多长,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
正当收获颇丰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二愣子贪多,把手伸进笼子想多抓几条,结果被一条大海鳝死死咬住拇指!那鱼满口细密的尖牙像锯子般嵌进肉里,鲜血顿时涌了出来。
别硬拽!郭春海一个箭步上前,抄起装淡水的葫芦就往鳝鱼鳃部灌。果然,那家伙立刻松口钻回笼中。乌娜吉麻利地给二愣子包扎,又抹上特制的蛇药:海鳝牙有毒,得把血挤干净。
回屯路上,船队遇到了赫哲族老渔夫那永贵。老人看到满舱的海鳝,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这可是宝贝啊!他当场演示了古法处理技巧——用草木灰搓去黏液,再用柳枝穿鳃悬挂晾晒。
我们赫哲人叫它水龙筋,治风湿痹痛最灵!老人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黑褐色的鳝鱼干,配上老山参,比啥西药都管用。
乌娜吉如获至宝,立刻拜师学艺。她发现海鳝晒干后磨粉,与蜂蜜调和,对小孩百日咳有奇效;而新鲜鳝血拌酒,则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良方。
更令人惊喜的是,铁路局的人来收购时,尝了乌娜吉做的香辣鳝丝,当场签下长期合同,要作为餐车特产供应。老崔乐得金牙闪闪:这回可真是捡着金疙瘩了!
但郭春海想得更远。他召集屯里人开会,提议把海蚀洞周边划为海鳝保护区,每年只在春秋两季限量捕捞。更妙的是,他在洞内投放人工礁石,为海鳝创造更多栖息地。
不能竭泽而渔,他指着新绘制的海图说,要让子孙后代也有鳝鱼抓。
这个提议获得了各方支持。县里特批专项资金,在洞口设立警示浮标;省水产研究所则定期来监测种群数量。最让人意外的是,那永贵老人主动请缨当护鳝员,每天划着他的桦皮小船巡视海域。
庆功宴上,托罗布老爷子穿着萨满服饰,为海鳝举行了独特的祈福仪式。乌娜吉端出了全鳝宴——鳝鱼冻、鳝骨汤、炭烤鳝段,香气引得邻村狗都跑来打转。孩子们最爱的却是炸鳝皮,酥脆得能当零嘴吃。
夜深人静,郭春海独自来到海蚀洞前。月光下,退潮后的洞口像神秘的巨眼,隐约可见里面游动的黑影。他想起那永贵老人说的话:海鳝是龙王的信使,能预报风暴。
远处传来夜鹭的啼叫,与浪花声交织成催眠曲。明天或许还有新的发现,但此刻,月明星稀,潮声阵阵,一切都刚刚好。那些藏在幽暗洞穴里的秘密,正等待着人们用智慧去解读、用敬畏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