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978年,安徽等地率先开展包产到户试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推广。1979年10月,李塘村也在分田。大人开心得很,终于可以自己耕自己的田了!小孩们可就难受了,分田单干后,各家的小孩也成了劳动主力。
城里的孩子最喜欢的是放寒暑假,而鹏程最怕的是放寒暑假,寒假到了,每天要割猪草,砍柴,放牛,捆稻草,垫猪栏,收豆子,一直要忙到腊月廿七,才可以迎来一年中最开心的过年。
1980年的春节,对于李塘村来说,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富足年,家家户户谷仓里有粮,有个别户谷仓都满了,每家都杀了猪,还有鸡,村里的池塘放干了以后,家家也第一次分到了鱼。农民们什么时候过得这样富足啊!
可是又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就是大家手里没钱,田地自己耕种后,积极性是起来了,原来一亩田一年割八百斤稻子,现在自己精耕细作可以收获一千多斤。农民要得到更多的现金,只有多养鸡鸭猪,多买点粮食,但这显然而远远不够。
生产力解放了,各方面都需求大增。农民想更多的钱建房,买自行车,买家电,置办衣物家具……
二水高二成绩不好,考中专也考不上,因为哥哥大水在煤矿工作,只有回村里种田。
因为读过高中,在本地也算高材生了,二水除了种家里的责任田,还被马桥大队支书汪满火发展为大队会计。
二水人很活路,脑子也灵活,看到家家户户对砖瓦的需求,干脆承包了村里的砖瓦窑。
请了河水、财根两个泥工以及原来生产队的老灶工老拐,二水的砖瓦窑就算正式开张了。
烧砖瓦需要柴火,收木材一百斤一块五毛钱,棍子柴一百斤一块钱,这给李塘村民带来了活钱路子,农民们耕种完田地,空下来就是砍柴赚钱。
暑假到了,乘早稻未熟,十岁的鹏程也加入砍柴的队伍。
村里后山有三道梁,早些年砖瓦窑没有天天烧砖,山上的柴火只供农户们做饭,所以一道梁以下都有棍子柴,这两年,由于农民有余粮可以养猪,加上砖瓦窑的营业,要砍棍子柴至少要到二道梁以上。砍一担柴火,至少要半天。
这天早上天蒙蒙亮,鹏程约上长胜,早早地上山,俩人估摸了一下,正常情况,九点钟可以下山,正好下山吃早饭。
到达二道梁,天已大亮,放眼望去,二道梁周围棍子柴稀稀拉拉,要砍上一担棍子柴,必须要往更高的地方或者山坳壁崖去找。
再往上爬,还要爬半个钟头,只有拐到山坳,时间上充裕,可以早点下山。
鹏程与长胜从二道梁斜插进入山坳,山坳路徒,行走时要格外小心,稍不留神摔个人仰马翻。
山坳深处有柴,鹏程与长胜分开去砍。不一会,鹏程就砍了一担,用现砍的荆条缚好,鹏程估摸着这担柴有六十多斤,哇,卖到砖瓦厂足足可以赚到至少六毛钱。六毛钱,那可是一笔不少的钱,冰棒才两分钱一支,如果一天砍两担,赶在收稻子前砍十天,可以赚到十二块,鹏程想想就兴奋。
进山坳容易出山坳难,尤其是挑着一担湿柴。鹏程两手扶着柴,两脚小心奕奕摸索着,必须踩到实地才能前行,否则踩到软处,人一踏空,人倒柴也倒。
一步,又一步,肩上的柴火越来越重,汗如雨下,鹏程已经浑身湿透,咬牙挺着……
终于走往艰难的山坳背阴崖壁,前面就到山脊了,过了山脊,就到二道梁了……
“鹏程,你上来了吗?”长胜早已到二道梁。
鹏程下意识寻着声音望长胜,一抬头,肩上的担子滑落下来,鹏程一个踉跄,人没摔倒,柴火滚落下来。赶紧去扶,哪里扶得了,两捆柴火滚落山崖……
身上大汗淋漓,人也饿得发慌,鹏程不甘心,好在山崖并不太高,鹏程一步一步小心走下去,要把两捆柴扛上来。
第一捆柴比较顺利,约摸一个钟头就扛上了山脊,第二捆柴犹如千斤重,扛着这捆柴,每往上走一步,都无比艰难,终于快到山脊了!已经精疲力尽的鹏程正要喘口气,脚下一滑,柴火又滚落山崖。
再下去扛!鹏程不服这口气!
……
两捆柴火终于扛上山脊的时候,正午的二道梁已烈日当空!……
当砖瓦窑厂老板二水把六毛二分钱交到鹏程手上时,鹏程瘫坐在地上,耳朵“嗡嗡”响,靠在柴堆边,鹏程似乎什么听不见,只听到母亲的哭泣和老拐的声音“金花,你这个崽了不得啊!”,便昏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