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四年正月初一,双时守护阁前广场的年味裹着时光的厚重感 ,数百盏 “童守传承灯” 沿石阶蜿蜒,灯面循环映着过去一年的关键画面:春种时新学员学插稻苗的笨拙身影、夏耘时双时学员改良工具的专注神情、秋收时共享市集的热闹场景、暖冬时老人们接过物资的笑容。广场中央的 “年度成果展” 台上,整齐陈列着三样核心物件:《年度履约成果报告》《童守守护故事集(更新版)》,还有一份烫金封面的 “童守传承三代计划”,今天的守岁盛典,要为过去一年画下圆满句号,更要为双时空守护的未来,定下长远方向。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展台前调试时光投影设备。他的礼服领口别着 “传承大使” 徽章,手里攥着的《年度总结手册》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年度关键词:“春?诺行”“夏?融合”“秋?共享”“冬?沉淀”。“阿蕊,入阁仪式的流程再对一遍,” 他对着身边的阿蕊说,“先是年度成果汇报,再是故事集更新版入阁,最后发布传承计划,每个环节都要突出‘三代守护’的主题 ,老守护者传经验,我们这代践承诺,新学员接未来。”
阿蕊这时正带着队员们布置 “传承手印墙”。墙面是用枫木拼接的,左侧印着老林叔、张奶奶等老守护者的手印,中间是阿海、阿蕊等资深小导师的手印,右侧留着空白,供新学员和未来的守护者们补充。“每个手印旁都要标注名字和守护年限,” 阿蕊指着墙上的手印,“老林叔守护了三十年,我们这代刚满五年,新学员才刚开始,这样一代代印下去,就是双时空守护的‘年轮’。”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正蹲在展台旁,给《守护故事集(更新版)》贴 “年度故事标签”。标签上写着 “2023?暖冬履约篇”“2023?工具改良篇” 等字样,小妍还在标签旁画了迷你插画 ,有李爷爷拿着新手套的模样,有张奶奶喝鱼干粥的笑脸。“阿蕊姐,我们把故事集里的年度故事做成二维码贴在墙上吧,” 小辰突然提议,“居民们扫码就能听录音版故事,还能看到我们采集故事时的视频,这样更有意思。” 阿蕊眼前一亮,立刻安排队员们制作二维码贴纸,不一会儿,墙上就贴满了闪着微光的二维码,像一串小小的星星。
辰时三刻,守岁盛典正式开始。双时空的居民们早早聚集:宣德的老人们坐在前排,手里捧着温热的姜茶,目光落在 “传承手印墙” 上;天启的渔民们通过共鸣镜,对着镜头挥手,身后的渔船上挂着 “童守传承” 的红灯笼;新学员们则围在展台旁,好奇地翻看着《年度履约成果报告》,不时发出惊叹。
墨青芜走上主展台,手里拿着一份《年度履约成果报告》,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双时空:“过去一年,小小守护者们完成了 12 项核心承诺,推广跨时种植技术 20 亩,改良工具 3 类,收集守护故事 48 则,双时空居民满意度达 98%。这些数字背后,是‘守护’二字的重量,是‘传承’二字的温度。现在,有请阿海代表小小守护者,做年度成果汇报!”
掌声中,阿海走上展台,身后的时光投影开始播放年度片段。“春天,我们带着新学员践行‘推广生态种植’的承诺,让稻鸭共生模式覆盖整个共享田;夏天,我们与天启学员合作,改良出更贴心的工具手套,兑现了对李爷爷的承诺;秋天,我们举办丰收交流节,让双时空居民共享成果,实现‘以收传益’的约定;冬天,我们带着新米和棉鞋走访老人,把‘暖冬关怀’的承诺落到每一户,” 阿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一年,我们不仅实现了承诺,更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老守护者传下来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守诺’的信念;我们要传给新学员的,也不只是方法,更是‘担当’的精神。”
投影画面最后定格在 “传承手印墙” 上,老、中、青三代的手印重叠在一起,像一朵绽放的花。台下的老林叔忍不住站起身,对着双时空的居民们说:“看到孩子们的成果,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们初代守护者搭建共鸣镜的日子。那时候条件苦,但我们有‘守下去’的信念;现在孩子们条件好,更有‘传下去’的担当。双时空的守护,交给他们,我放心!”
接下来是《童守守护故事集(更新版)》入阁仪式。阿海和阿蕊捧着故事集,身后跟着十名新学员,缓缓走向传世阁。故事集的封面泛着枫木的光泽,新增的 “履约实践篇” 和 “暖冬特辑” 露在外面,书页间夹着老人们手写的故事卡片。老林叔和天启的渔民长老一起,为故事集举行入阁仪式 ,他们将故事集放进特制的玻璃展柜,旁边摆放着《年度履约成果报告》和 “传承手印墙” 的微缩模型。“从今天起,这本故事集就是双时空守护的‘活档案’,” 老林叔轻轻合上展柜,“它会告诉每一代守护者,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守什么,要传什么。”
盛典的高潮,是 “童守传承三代计划” 发布。阿海和天启的小导师阿溪一起,展开烫金封面的计划手册,通过投影展示核心内容:“第一代计划(1-5 年):深化双时技能融合,建立‘老带新’导师体系;第二代计划(5-10 年):推广守护模式,培养千名童守学员;第三代计划(10-20 年):打造双时守护文化,让‘童守精神’成为双时空的共同记忆。”
“我们还要在传习院设立‘传承讲堂’,每月邀请老守护者讲课;在共享田开辟‘传承试验田’,让新学员实践老方法、创新新技术;在传世阁建立‘传承档案库’,记录每一代守护者的故事,” 阿溪补充道,“双时空的守护,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三代、五代、无数代人的事。我们要让‘童守精神’,像枫山的树、蓝海的浪,永远长青,永远澎湃。”
傍晚时分,盛典进入尾声。新学员们在 “传承手印墙” 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小小的手印与老守护者的大手印重叠,像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阿海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手印,心里满是感慨:“明年,我们要启动‘传承讲堂’的第一期课程,请老林叔讲初代守护者的故事;要在‘传承试验田’里种上老品种的稻子,让新学员感受老方法的智慧;还要把‘童守传承三代计划’翻译成双时通用文字,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目标。”
阿蕊点点头,手里摩挲着 “传承大使” 徽章,徽章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未来的重量。“我们还要每年守岁时做一次‘传承评估’,看看计划落实得怎么样,要不要调整,” 她说,“守护不是一条直线,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在实践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让每一代守护者都能接好接力棒,跑好自己的一程。”
离开广场时,月光洒在 “传承手印墙” 上,金色的光芒映着每一个手印,像一串温暖的脚印。小守护者们拉着彼此的手,哼着改编版的《双时传承谣》:“老手印,传信念;新手印,接担当;双时守,代代传……” 歌声透过共鸣镜,在双时空的夜空里回荡,与 “童守传承灯” 的光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守岁之声。
阿海望向远处的枫山与蓝海,心里清楚,这场守岁盛典不是结束,而是 “童守传承” 的新起点。当年度成果变成传承的基石,当故事集变成记忆的载体,当三代计划为未来指明方向,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孩童的 “诺” 与 “行” 中,成为一条跨越时光、连接山海的长河,让枫山的青、蓝海的蓝,永远伴着 “童守精神”,岁岁相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