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5)
朱棣:“话说回来,说完我爸,是不是该轮到我上场讲讲啦?”
朱允炆:“四叔,我还没说呢,而且还有我爸啊,他可是明兴宗孝康皇帝。”
朱棣:“那是你追封的,我可不认。”
朱元璋:“(怒气表情包)Judy,标儿还用得着你认?你个造反派!”
朱棣:“……”
朱高炽:“@朱元璋 皇爷爷消消气,虽说我爸做得不太对,但好歹开创了永乐盛世,还编修了《永乐大典》,虽然有过错,但也有功劳嘛。”
朱棣:“高炽你这话说得在理。不过话说回来,大明十六帝的名单里可没大哥的份儿啊。”
陈友谅:“还有十三陵里也没有懿文太子的位置。”
朱厚照:“你这家伙又踩雷了。”
陈友谅撤回一条消息
朱元璋:“说起陵园这事儿,可真让我来气。”
马秀英:“算了算了,都过去好几百年了,吵这个有啥用?还是接着说故事吧,重八。”
朱元璋:“好的,秀英妹子。既然说到标儿,那我就讲讲标儿的事儿。”
朱元璋:“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我派标儿去关中巡视,为迁都西安做准备。
标儿仔仔细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对比了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就给我献上了陕西地图。
标儿从秦中视察回京城没多久就生病了,生病期间还不忘给我上书,说筹建都城的事儿。
第二年,我那好太子标儿就病逝了,谥号是懿文太子。
这对快七十岁的我来说,简直是个沉重的打击,我再也没精力和心情去考虑迁都的事儿了。
后来我看标儿的次子允炆特别孝顺,就很喜欢他,再后来就立他为皇太孙。”
朱棣:“听说爸爸您原来有考虑过让我当您的接班人,但是后来大臣的一番话,让您打消了这个念头。”
秦良玉:“啥话呀?”
朱元璋:“还不是刘三吾那老头,说什么‘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就因为这话,我才不得不放弃。”
朱棣:“是啊,当时我就琢磨,我能力也不差,咋就不能当太子?”
朱允炆:“四叔,您就别争了,皇爷爷不选您肯定有他的道理。”
朱高炽:“@朱棣 爸爸,您就别纠结了,现在说这些也没啥用。”
朱标:“好了好了,都别争了,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这辈子也算尽心尽力,只可惜没能坐上皇位。”
马秀英:“是啊,标儿从小就善良仁厚,要是他在位,大明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
徐达:“没错,懿文太子心地善良,又有学问,可惜老天不长眼啊。”
于谦:“是啊,以孝康皇帝的贤明,肯定能任用贤能之士,我也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
朱标:“还是听我爸接着说吧。”
朱元璋:“下面我也该去找标儿和秀英妹子团聚了,所以就由允炆来说吧。”
朱允炆:“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皇爷爷在应天皇宫(南京故宫)驾崩,还留下了遗诏:‘朕承蒙天命在位三十一年,心里一直忧心国事,每天勤奋工作,不敢懈怠,一心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无奈我出身贫寒,不像古人那样博学多知,虽然喜欢好人好事,厌恶坏人坏事,但还是比不上古人。
现在我已经领悟了万物自然的道理,也没什么可哀伤的了。
皇太孙允炆仁慈聪明、孝顺友爱,天下人都信服他,应该登上皇位。
朝廷内外的文武大臣要同心协力辅佐朝政,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丧事祭祀用的东西,不要用金银玉器。孝陵的山川就保持原样,不要改动。
天下的臣民,哭吊三天后就可以脱下丧服,不要耽误嫁娶。
各位藩王就在自己的封国里,不要到京城来。其他没有在遗诏里提到的事情,就按照这个遗诏的精神去办。’”
(原文在作者说,直接发原文话,怕有友友看不懂)
朱允炆:“皇爷爷临死前秘密命令驸马梅殷(宁国公主的丈夫)辅佐我,遗诏也让我继承皇位。
皇爷爷驾崩几天后,我在6月30日,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即位,把第二年改为建文元年,我就是那个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四叔一直提心吊胆的建文帝。”
朱允炆:“皇爷爷死后葬在了紫金山的孝陵。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给他上谥号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是太祖。”
朱棣:“1403年,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我给我爸爸增加谥号为‘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朱厚熜:“1538年,嘉靖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我把太祖爷的谥号改成‘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陈友谅:“嘿,你们这谥号改来改去的,跟玩游戏升级似的,有啥实际用处不?”
朱棣:“陈友谅,你懂啥,这谥号可是对我爸爸一生功绩的总结和夸赞,越改越能显出我爸爸的伟大。”
朱允炆:“得得得,你们一个个就知道给皇爷爷加谥号,有这闲工夫不如好好讨论下我失踪这事儿。说不定能给后世研究的人指条明路呢。”
朱棣:“允炆侄儿,你皇爷爷驾崩后,他生前规划好的政治局面很快就被你打破了。你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我远在北平,没办法,只能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你。最后四叔我赢了,可你却下落不明。”
陈友谅:“哟,快展开讲讲,我对你们叔侄争斗这事儿可好奇。”
秦良玉:“想听?那是不是……@朱允炆”
朱允炆:“@秦良玉 没错。”
“啪!”
秦良玉:“预知后续啷个样,请继续关注下一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