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梧桐叶铺满小径,人文学院与 “澜心造物” 联合成立的 “非遗创新学院” 揭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是国内首个以非遗创新为核心的高校学院,标志着 “百年非遗传承计划” 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将为非遗传承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顾微澜身着一身素雅的苏绣套装,站在揭牌仪式的舞台上,身边是上海交大校长、人文学院院长,还有陆北辰。她的套装袖口绣着细小的 “薪火相传” 纹样,既庄重又不失细节,与身后 “非遗创新学院” 的牌匾遥相呼应。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非遗的创新,关键在教育。” 顾微澜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非遗创新学院’的成立,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尝试。我们将整合高校的学术资源与‘澜心造物’的实践资源,开设非遗技艺、文化传播、商业运营、数字技术等多领域课程,培养既懂传统又懂创新,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交大校长补充道:“非遗创新学院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设置了‘非遗技艺实践’‘非遗数字传播’‘非遗商业运营’三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同时,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企业家担任导师,确保教学质量。”
仪式结束后,顾微澜带领嘉宾参观了非遗创新学院的实训基地。基地内,20 个绣绷整齐排列,配备了专业的照明设备和数字教学终端;旁边的数字实验室里,学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学习苏绣针法,通过 AI 辅助设计非遗作品;展示区则陈列着 “澜心造物” 的经典作品和学生的创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的设备太专业了!” 一位来自苏州的老匠人赞叹道,“我年轻时学苏绣,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能学得更快、更好。”
非遗创新学院的第一堂课,由顾微澜亲自讲授《苏绣技艺与东方美学》。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来自不同专业 —— 有服装设计的、有数字媒体的、有市场营销的,每个人都带着对非遗的热爱与好奇。
顾微澜拿着一幅《兰草图》,从苏绣的历史渊源讲到针法技巧,从东方美学的核心讲到非遗创新的路径:“苏绣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你们来自不同专业,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视角看待非遗,比如服装设计的同学可以将苏绣融入时尚,数字媒体的同学可以用技术传播苏绣,市场营销的同学可以让苏绣走向更多消费者。”
课堂互动环节,一位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提问:“顾老师,我们如何用短视频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苏绣?很多年轻人觉得非遗太古老,不感兴趣。”
顾微澜微笑回应:“关键是找到非遗与年轻人兴趣的结合点。比如我们之前做的‘苏绣 + 电竞’‘苏绣 + 动漫’,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你们可以尝试用悬疑、搞笑、科普等不同风格的短视频,展示苏绣的技艺、故事、创意,让非遗变得有趣、有料、有温度。”
学院的教学很快遇到了挑战。部分学生反映,非遗技艺的学习难度大,与专业课程的平衡难以把握;还有学生觉得,非遗的商业运营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机会。
顾微澜得知后,立刻与学院团队调整教学方案:在技艺教学中,采用 “师徒结对” 模式,让 “澜心造物” 的老匠人一对一指导学生;在专业平衡上,允许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调整课程比重;在商业实践上,与企业合作设立 “非遗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优秀作品可以由 “澜心造物” 推向市场。
调整后的教学效果显着。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李然,将 “叠锦绣” 融入毕业设计,设计了一套 “东方锦绣” 主题时装,在上海时装周上获得关注;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团队,制作的 “苏绣针法科普” 系列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 1000 万,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苏绣。
非遗创新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 100%,其中 60% 的学生进入 “澜心造物” 或相关非遗企业,20% 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推出了自己的非遗创新品牌。李然创办的 “然绣坊”,专注于苏绣时尚服饰,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她感慨道:“非遗创新学院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既传承了传统,又实现了创新,这是我最骄傲的选择。”
顾微澜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非遗创新学院只是开始,未来,“澜心造物” 会与更多高校合作,建立非遗教育网络,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非遗传承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东方美学在年轻一代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陆北辰看着顾微澜,眼中满是支持与爱意:“你用教育为非遗传承铺就了一条长远之路。未来,星火资本会继续支持学院的发展,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的创新项目,让非遗教育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