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泉州港的晨雾刚漫过市舶司遗址的青石板,程远手中的洛阳铲就带出了块带字的陶片。陶片边缘的波浪纹里,藏着半个“杨”字,笔锋的顿挫与之前发现的杨廷璧文书如出一辙——横画起笔处的方笔特征,与市舶司档案中“杨廷璧手书”的笔法完全吻合。“碳十四测年是至元十八年。”他用软毛刷拂去陶片上的蛎壳粉,内侧的火灼痕迹突然显露出三行小字:“首使俱兰,阻风僧伽耶;再使马八儿,粮尽;三使……”后面的字迹被海水泡得模糊,却在x光下显露出“奎隆”二字——正是俱兰国的故地,与《元史·马八儿等国传》记载的“俱兰即故临,今之奎隆”完全对应。

张瑜抱着刚修复的《杨廷璧航海图》走来,图卷的绢布泛着陈旧的米黄色,边缘的虫蛀痕迹恰好组成了“至元十六年”的字样。这幅海图长约六尺,是用楮树皮与苎麻混合制成的“水纹纸”,纤维中含有的海水盐分显示它曾随船远航。“你看这航线。”她指着图中从泉州到僧伽耶山的虚线,与陶片上的“阻风”记载完全吻合,“首航时他们确实在斯里兰卡附近滞留过,图上标注的‘淡菜屿’,就是现在的亚当桥群岛。”海图角落用回回文写着“水程三月”,墨迹里的朱砂成分与陶片上的“杨”字同源,都是泉州湾特产的辰砂,含硫化汞量达11.7%。

郑海峰的潜水服还在滴水,从印度奎隆港打捞的青铜权上,“市舶司”三字烙印被珊瑚虫侵蚀得只剩轮廓,却在底部刻着个极小的“三”字。这枚青铜权重约25公斤,表面的绿锈里含有奎隆港特有的珊瑚砂成分,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与当地现代珊瑚礁的矿物组成完全一致。“是第三次出使的信物。”他用游标卡尺测量权身,发现重量正好是元代的“五十斤”,与《元史》记载的“杨廷璧携铜权通市”完全对应。青铜权的锈蚀层里裹着半粒稻种,基因测序显示与八节涧遗址的元代稻种同源,只是多了组耐印度洋季风的基因——一段名为“osdREb1”的抗逆基因,显然是在远航中自然变异的结果。

林珊在整理市舶司档案时,发现了卷被白蚁蛀空的《航海日志》,残存的纸页上用汉文与回回文交替记录着:“至元十七年二月,见俱兰王弟,以回回字写表文。”纸页的纤维中检测出檀香木的成分,与俱兰国特产的白檀木完全相同,证明是用当地纸张书写的。她突然想起程远发现的陶片,将日志残页与陶片拼合,正好补上“三使俱兰,得表而还”的字样。“是首航的记录!”她指着日志旁画的简易星图,北斗七星的位置标注着阿拉伯数字,与泉州出土的元代浑天仪刻度完全一致,“他们用中西合璧的导航术确定方位,斗柄指向的角度,正好对应着从俱兰到泉州的航向。”

潜水钟沉入奎隆港外的沉船遗址时,程远盯着舷窗外的货舱。整排青花瓷罐整齐码放着,罐口的封泥上印着“市舶司”朱印,印泥中的朱砂成分与《航海图》的墨迹完全相同。郑海峰操控机械臂移开最上层的瓷罐,下面露出的麻布袋里,竟装着尚未脱粒的稻穗,穗轴上的刻痕组成了“杨”字——与陶片上的笔迹分毫不差,笔画深度约0.15毫米,应该是用指甲盖划刻的。“是第三次出使的粮船!”程远放大舱壁的烟熏痕迹,发现与《日志》记载的“舟人郑震煮稻为食”完全吻合,灶台上的铁锅残片里,还残留着稻壳的淀粉颗粒,经检测与麻布袋里的稻种属于同一品种。

张瑜在清点出水文物时,指尖被枚银质符牌划破。符牌长约四寸,宽二寸,正面的缠枝莲纹里,藏着“宣慰使司”四字,背面却刻着俱兰国的孔雀纹,两种纹饰在显微镜下形成奇妙的重叠——莲花的花瓣恰好组成孔雀的尾羽。“是外交信物!”她突然想起科伦坡博物馆里那枚马八儿国的玉印,印文的卷草纹与符牌上的孔雀纹如出一辙,连线条的弧度都分毫不差。“《元史》说杨廷璧曾以符牌交换马八儿国的‘火珠’,这应该就是那时的交换品。”符牌的夹层里藏着片晒干的胡椒叶,叶脉纹路与奎隆港出土的元代胡椒标本完全相同,叶柄处还系着半段红绸,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32根,与泉州清净寺的幡旗布料一致。

深夜的实验室里,程远对着质谱仪分析沉船出土的谷物。在稻米的峰值旁,突然出现个异常波峰,与马八儿国墓葬壁画上的“军粮”成分完全一致——含有0.2%的椰浆脂。“是混合粮!”他翻出林珊找到的《日志》,回回文记载的“稻椰各半,防渴”正与波峰数据对应,“他们把泉州稻种和马八儿椰粉混在一起食用,这是为了适应热带气候。”他突然注意到粮袋上的补丁,针脚的走向与杨廷璧文书上的批注笔迹相同,每针的间距约0.8厘米,显然是使团成员亲手缝补的,布料的磨损程度显示至少缝补过三次。

林新宇在清理船医舱时,发现个铜制药箱,锁扣上刻着“哈撒儿海牙”的名字,字体是元代蒙古文,笔画中掺着细小的金粉。药箱的铜质成分显示含锡量达18%,是典型的元代“响铜”工艺,与泉州老君岩出土的铜器完全相同。箱内的药膏残留物检测显示含有乳香与没药,比例为2:1,与《回回药方》记载的“辟瘴方”完全吻合。“是第二次出使的医官遗物!”他指着药箱内侧的波斯文标签,“至元十八年制——正好是杨廷璧与哈撒儿海牙同行那年。”药膏里还掺着少量的沉香,这是俱兰国的特产,显然是首航时带回的,木质纤维与奎隆港出土的元代沉香标本完全相同,含挥发油成分达3.5%。

当中印学者在联合实验室拼合《航海日志》与沉船文物时,程远突然注意到货舱木板的拼接方式很特别。用激光扫描后,三维图像显示这些木板组成了“俱兰港”的地形,码头的长宽数据与《岛夷志略》记载的奎隆古港完全一致,误差不超过三尺。木板的隼卯结构呈“阶梯状”,与泉州宋代古船的“鱼鳞式”搭接法不同,显然是为了适应印度洋的风浪特意改良的。“是港口地图!”他调出印度的卫星地图,木板的榫卯处竟与现代码头的桩基位置精确对应,“杨廷璧在船板上标记了停泊点——难怪第三次出使能顺利靠港。”最外侧的木板上,还刻着行小字:“郑震凿井于此”,笔迹与《元史》记载的“舟人郑震”签名完全相同,捺笔处的分叉特征极为明显。

盗墓团伙的新据点在斯里兰卡被捣毁时,警方搜出了批令人震惊的文物:其中件元代青铜镜的背面,用梵文刻着“俱兰使者”,镜缘却镶嵌着明代的蓝宝石。程远拿着检测报告指出:“这是用元代使团遗物改的赝品,蓝宝石的包裹体显示是克什米尔产出的,至元年间还没传入中国。”但镜钮里藏着的羊皮纸却是真的,上面用波斯文写着“杨公藏稻种于僧伽耶山石窟”,与陶片上的“阻风”记载完全吻合——显然是盗墓者根据真线索伪造文物,羊皮纸的纤维碳十四年代确为至元十七年,含有的海盐成分与僧伽耶山附近海域一致。

从盗墓者的审讯录像里,程远发现他们的头目竟是朱明远的远房侄子朱世昌,他声称“要把杨家的稻种夺回来,归朱家所有”。程远看着审讯室里那袋被缴获的古稻种,基因序列与僧伽耶山石窟的标本完全相同,“他根本不懂,”程远对张瑜说,“这些稻种从来不属于某个人,杨廷璧在《航海日志》里写得很清楚——‘稻者,天下之粮也’。”

次年旱季,中斯联合考古队在僧伽耶山石窟展开发掘。程远的洛阳铲刚探入地下五米,就带出片带釉的瓷片,釉色青中泛灰,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窑特征,胎土中的铝含量为23%——这种“高岭土”成分与泉州出土的杨廷璧使团瓷器完全一致。往下清理时,整座藏经洞渐渐显露出来:呈半月形,长约十二米,宽六米,洞壁的岩画里,一半是中国的“北斗七星”,一半是印度的“二十七宿”,两种星图在穹顶交汇成螺旋状,像极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陶罐里的稻种虽已炭化,却仍能提取出完整的dNA,与奎隆沉船出土的稻种序列完全相同,只是多了组抗霉菌基因——显然是为了适应石窟的潮湿环境。“这才是杨廷璧首航时的储备粮。”程远将炭化稻种放在显微镜下,“他们阻风时特意藏起来的,罐底的‘杨’字与市舶司陶片如出一辙。”更惊人的是,洞角的石台上,还放着半块铜镜,镜面反射的光斑在洞壁上形成的图案,正好是《杨廷璧航海图》里的僧伽耶山航线——原来古人用这种方式记录方位,铜镜的曲率半径经过精确计算,误差不超过0.5毫米。

张瑜在藏经洞的泥土里,发现了些散落的铜钱,一半是元代的“至元通宝”,一半是马八儿国的“方形铜币”,边缘都有相同的磨损痕迹,显然是被同一串绳子穿在一起的。“至元通宝”的钱文是八思巴文,与泉州出土的官铸钱币完全相同;马八儿铜币的正面是梵文“吉祥”,背面是船纹,与《岛夷志略》记载的“马八儿国钱”完全吻合。“是贸易的证据!”她指着铜钱上的凿痕,“杨廷璧在僧伽耶山时,曾用中国铜钱兑换当地货币,这些凿痕就是兑换标记,每枚铜钱的凿痕数量正好对应兑换比例——一枚至元通宝换三枚马八儿铜币。”铜钱的锈蚀层里检测出相同的铜元素成分,证明是用同一处铜矿冶炼的——跨越国界的货币,竟来自同一片土地。

郑海峰的潜水队在石窟附近的海域,发现了艘更古老的沉船,船板上的“至元十六年”年号清晰可见。船体的龙骨采用的是印度半岛特有的柚木,而肋骨却是泉州产的杉木,两种木材的接合处用的是阿拉伯式的铜铆钉,含铜量达99.5%。货舱里的丝绸残片上,用苏绣针法绣着“杨”字,丝线的材质与泉州出土的使团衣物完全相同,只是染料里多了印度特有的茜草红成分,色谱分析显示与俱兰国出土的唐代丝绸染料属同一谱系。“是首航的补给船!”他对着水下摄像机说,“丝绸里包裹的胡椒籽还保持着完整的颗粒,与俱兰国的胡椒标本完全相同——这些航海者,走到哪都带着家乡的手艺。”

当程远团队将马八儿稻种与“元爪稻”进行基因比对时,屏幕上的图谱突然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两者的第9对染色体完全一致,都带着杨廷璧改良的“耐盐基因”标记——一段由22个碱基组成的重复序列。“是有意识的传播!”张瑜调出元代《农桑辑要》的电子版,其中“杨公三变法”的记载,正好解释了这个基因的来源:“一曰晒种,二曰拌沙,三曰轮作,可使稻种耐咸卤。”她指着图谱上的变异节点,“每次出使,这个基因的稳定性就增强一分,显然是杨廷璧在三次出使中不断改良的结果。”

在奎隆国家博物馆的新展厅里,杨廷璧的青铜权与俱兰国的孔雀纹符牌并列陈列,中间的展柜放着那粒炭化稻种,旁边标注着“跨越印度洋的种子”。而展厅的另一侧,泉州稻种与俱兰稻种在培养皿里并肩发芽,根须缠绕在一起,像两条跨越时空的航线。开幕式上,程远与印度学者共同按下按钮,全息投影展现出七百年的稻种旅行:从泉州到僧伽耶山,从马八儿到俱兰,最终长成如今的“杨公稻”,谷粒上的纹路同时显现出汉文与回回文的“丰收”字样。

朱明远特意从泉州赶来参加开幕式,他带来了家族珍藏的《杨氏宗谱》,其中记载“廷璧公三使俱兰,携稻种归,分与朱纺后裔种植”。将宗谱记载与基因图谱对比,发现泉州现代水稻中,有17%的品种含有杨廷璧改良的“耐盐基因”,证明这段农业技术的传承确非虚言。“原来我们朱家世代种植的水稻,早就和杨家的稻种融为一体了。”朱明远看着培养皿里缠绕的根须,突然对程远说,“之前是我狭隘了,这些种子从来不分你我。”

返航的前夜,程远在甲板上铺开《杨廷璧航海图》的复刻本。海风掀起纸页,露出夹在里面的照片:他和张瑜站在僧伽耶山石窟前,背景是元代藏经洞与现代试验田,远处的海面上,落日把波光染成金红色,像极了杨廷璧第三次出使时看到的晚霞。“你看这稻浪的走向。”张瑜指着照片里的穗头,每穗的颗粒数都在120粒以上,穗轴的弯曲角度约30度,“和航海图上的航线完全重合,是巧合吗?”程远调出卫星云图,发现印度洋的季风环流轨迹,竟与稻穗的弯曲方向完全一致——原来种子早已跟着风的方向,记住了回家的路。

程远在航海日志的最后画了粒稻种,旁边写着:“三次出使,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稻种在更多土地上生长。”当船驶过印度洋中点时,他将半片元代瓷片撒向大海,瓷片在浪涛中缓缓下沉,与七百年前沉入海底的杨廷璧使团沉船遥遥相对——瓷片上的“杨”字与沉船木头上的“俱兰”回回文在海水中形成奇妙的呼应,就像那些跨越山海的种子,终将在泥土里、在稻穗上、在每个收获的季节里,完成最温柔的相遇。

船鸣笛起航时,程远的手机收到条短信,是印度农业部发来的:“‘杨公稻’今年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两倍,感谢你们让这段航海史重新发芽。”他望向窗外,现代货轮正驶过当年杨廷璧船队经过的航线,船舷的印度国旗与中国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两株并肩生长的稻穗,在蔚蓝的大洋上摇曳出相同的弧度。郑海峰递来一碗用“杨公稻”煮的粥,里面加了马八儿的椰粉和俱兰的胡椒,味道竟与元代使团的军粮配方完全相同——这是七百年前那场外交之旅未曾言说的结局,却藏在每粒种子的基因里,等待着被发现的那天。

实验室的灯光下,程远团队正在绘制“杨公稻”的传播图谱。从泉州到俱兰,从俱兰到马八儿,每个传播节点都标注着一个日期:至元十六年、至元十八年、至元二十三年。林新宇突然指着图谱的中心,那里是印度洋的季风交汇点,“你看这里,”他说,“所有的航线都在这里打转,像个巨大的漩涡,把文明都卷在了一起。”

程远想起那枚银符牌,正面的“宣慰使司”与背面的孔雀纹,在七百年后终于在稻种的基因里和解。他拿起电话,打给所有参与过发掘的伙伴:“下一站,波斯湾——杨枢当年远航的终点,应该也藏着种子的故事。”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夹杂着实验室里特有的仪器蜂鸣声,像风吹过稻田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那些沉没在海底的商船、锈蚀在石窟里的铜钱、被虫蛀的航海日志,终将在稻浪的覆盖下获得新生。就像杨廷璧三使俱兰的帆影早已消失在海平面,但那些随着季风传播的稻种,却在每一季的收获里,讲述着关于外交与贸易、隔阂与融合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林珊在整理僧伽耶山石窟出土的文书时,发现了一卷用贝叶书写的《俱兰使程》,上面用梵文与汉文交替记录着杨廷璧第三次出使的细节:“至元二十三年三月,俱兰王以火珠相赠,廷璧回赠稻种五石,约‘岁输其新’。”贝叶的纤维中含有俱兰国特有的檀香木精油,与郑海峰带回的沉香标本成分互补,证明是在当地制作的。她将文书与青铜权上的“三”字对照,发现权身的铭文凹槽里,恰好能嵌入贝叶文书的边缘——这两件文物本是一套,青铜权是“信物”,贝叶是“契约”。

“原来他们有过这样的约定。”林珊将贝叶文书放在紫外线下,显露出底层的回回文批注:“杨公言,稻种比火珠珍贵,珠可碎,种能生。”这句话让她突然想起程远发现的陶片,那些被海水模糊的字迹,或许正是在记录这份“种子之约”。

程远团队在石窟外的岩壁上,还发现了些凿刻的符号,一半是中国的“天干地支”,一半是印度的“六十甲子”,组合起来正好是“至元二十三年”的纪年。符号的深度约0.5厘米,边缘的凿痕显示是用泉州产的“麻梨木凿”刻成的,这种凿子的形制在市舶司遗址的工匠墓中曾出土过。“是杨廷璧留下的纪功碑。”程远用激光扫描符号周围的岩壁,发现有火烧的痕迹,与《航海日志》记载的“祭海仪式”完全吻合,“他们用中国的凿子,刻下融合两国历法的纪年,这本身就是种对话。”

当程远把这个发现告诉印度学者拉吉夫时,对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农业志》,是18世纪印度学者根据民间传说整理的。其中记载:“七百年前,有东方使者带来‘不死稻’,种之则岁稔,其种能识季风,随洋流而长。”拉吉夫指着书中的稻穗插图,穗头上的纹路与“杨公稻”的基因图谱惊人地相似,“我们的祖先把稻种的故事变成了神话,而你们的发掘让神话回到了历史。”

在联合实验室的储藏室里,林新宇正在修复一件特殊的文物:一个被虫蛀的麻布袋,里面装着半袋混杂的种子——既有泉州的稻种,也有俱兰的绿豆,还有马八儿的椰仁。他小心翼翼地分离这些种子,发现它们的外壳都有相同的齿痕,显然是被同一种 rodents(啮齿动物)啃过。“是自然的融合。”林新宇笑着说,“连老鼠都在帮我们传播种子。”布袋的麻布纤维里,还残留着人的毛发,dNA分析显示同时含有东亚与南亚的基因特征——很可能是位随团的混血商人留下的。

盗墓者朱世昌的审判现场,程远作为专家证人出示了一份特殊的证据:将朱世昌盗取的“杨公稻”种子与泉州本地水稻进行基因比对,显示两者有92%的相似度,证明所谓“杨家私产”早已融入公共种质资源。“这些稻种在七百年里,早就和各地的作物杂交了无数次。”程远指着大屏幕上的图谱,“就像印度洋的洋流,从来不会只属于一个国家。”

审判结束后,朱明远特意找到程远,将一枚祖传的青铜钥匙交给了他。“这是打开朱家粮仓地窖的钥匙,里面藏着从元代传下来的稻种。”他看着程远惊讶的表情,补充道,“杨廷璧当年说过,‘种子要在流通中才有生命力’,我想让这些稻种住进你们的基因库,让它们继续旅行。”

半年后,“杨公稻”与印度“奎隆香米”的杂交种在泉州试种成功。收割那天,程远、张瑜、郑海峰、林新宇、林珊和朱明远都来到了田间。金黄的稻穗在风中起伏,稻粒的形状既保留了泉州稻的饱满,又带着俱兰稻的修长,煮熟后散发着淡淡的檀香——那是俱兰国特有的香气,竟通过基因传承了下来。

“你闻这味道。”张瑜捧着新米说,“像不像石窟里的檀香木?”程远突然想起那卷贝叶文书,上面记载的“稻种五石”,原来早就把俱兰的芬芳,种进了泉州的土壤。

郑海峰用无人机拍下了整片稻田,从高空俯瞰,稻田的轮廓竟与杨廷璧三次出使的航线图惊人地相似。“是巧合吗?”他把照片传到群里,林珊立刻回复:“不是巧合——我在《俱兰使程》里发现,杨廷璧设计的航线,就是模仿稻穗的生长轨迹,‘曲而能达,柔而能刚’。”

林新宇则在稻田间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蝴蝶,经鉴定是印度特有的“稻花蝶”,显然是随着稻种一起传过来的。“连生态都跟着迁移了。”他拍下蝴蝶的照片,“就像当年的使团,带来的不只是稻种,还有整个生态系统的记忆。”

当第一锅用杂交稻煮的米饭端上桌时,所有人都沉默了。米饭的香气里,既有泉州稻米的醇厚,又有俱兰稻米的清香,像两种文明在舌尖上完成了和解。程远想起杨廷璧在《航海日志》里写的一句话:“舟楫所至,禾黍自生。”原来七百年前的使者,早就预见了这个结局。

返航的船上,程远在航海日志的最后写道:“三使俱兰的胜负早已被季风吹散,但那些沉入海底的稻种、刻进岩壁的符号、写在贝叶上的约定,却在时光里生根发芽。所谓外交,从来不是符牌上的文字,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培育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结出相同的饱满。”

他合上日志时,夕阳正透过舷窗洒在书页上,光斑的形状像极了一粒正在发芽的稻种。远处的海面上,一群海鸥正追逐着船尾的浪花,它们的迁徙路线,与当年杨廷璧船队的航线完美重叠——原来有些路,无论人类是否记得,自然都会替我们保存下来。

船驶入泉州港时,程远看见码头的广告牌上写着:“杨公稻,连接七百年的芬芳。”他突然想起那枚被虫蛀的麻布袋,时光的侵蚀里,原来早已埋下融合的种子,只等着后人用耐心和智慧,让它破土而出。

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亮着,程远团队正在破解“杨公稻”的全部基因序列。在最关键的第9对染色体上,他们发现了一段特殊的基因,既能抵抗泉州的台风,又能适应俱兰的高温,还能耐受马八儿的盐碱——是三次出使留下的三重印记。“是环境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努力的证明。”张瑜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兴奋,“就像那些经历过风浪的使者,最终学会了在不同的文明里扎根。”

程远望着屏幕上跳动的基因图谱,突然觉得那更像一张新的海图,标注着文明对话的新航线。他拿起电话,打给波斯湾的考古机构:“明年,我们一起去发掘杨枢的沉船吧——让这粒稻种,沿着当年的航线,继续它的旅程。”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夹杂着波斯湾特有的椰枣香气。程远知道,这场始于三使俱兰的种子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像那些永远在海上航行的船,永远在生长的稻,永远在书写的历史——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传承,就永远不会落幕。

夜色渐深,基因库的灯光透过玻璃穹顶,在泉州港的海面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晕。远处的货轮鸣着汽笛进出港口,船上装载的集装箱里,或许就有带着“杨公稻”基因的新种子,正准备驶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海底深处,那些沉没的使团商船残骸上,早已长满了海草,像给古老的航船披上了绿色的新装——这,或许就是对“三使俱兰”最好的纪念。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我与神兽追凶的日子九星杀神仙行者:从西游后世开始玄幻:我被系统托管了桃运天王无极狂尊我的系统好像有什么大病穿越食戟的我,能前往动漫美食番诸天剑首潜伏专家我的分身进化成了灭世妖兽红楼姑爷某真武侠的异界录农门福妻旺夫又旺家创世纪之东游记凌玉的核后传奇:系统与红颜青葫问道封我系统?我直接打穿无限宇宙二次元之夏悠崛起穿越斗罗我的武魂竟是她明虎我有一身被动技窃神归途国师追妻:绝世废材八小姐玄幻:徒儿你太厉害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木里往事随身带着异形王后桃色撩人:妖孽神君领回家恐怖游戏,生存撒糖两不误为她失去双眼,震动无上古族!云游异世界哎,人王与世隔绝的理想乡风雨歇马镇退婚当天,大帝亲爹为我撑腰我有一座魔神网吧云嫣修仙记玄幻开局签到九阳神功拐个女配做女主苟了十年,终于打开正确开局达克斯内克的HP人生玄医炼天丹神从废柴到武尊诡异牧师张若尘万古神帝无限武道从练拳开始禁地自缚一千年,我以魔道破诸天黑暗学徒妖弓
侠客书屋搜藏榜:我有一本法书我不想逆天啊洪荒:开局建立斧头帮一觉醒来,我怎么就无敌了炼体十万年洪荒:逆旅混沌纪元玄幻:穿越反派,女主人设全崩了星与海之狼鱼劫恋重生之法兰西皇帝在全职法师中造灵种洪荒混沌天尊云顶:召唤羁绊职业大军我在荒古捡属性繁星天晓纷争之主人,哪有不修仙的月牙寨狼兵盘龙,我开局就有主神格傲世邪妃团宠妈咪,傅先生追妻请低调我的武魂盖欧卡大周最风流我是缝合怪万界之抽奖就能变强徒弟,你下山娶妻去吧!我!誓死不当教主栖梧雨打造仙界浴场,我给仙女都搓哭了精灵之御龙大师摊牌了我是路明非碧海幽瞳单机穿越者的悠闲都市他的小祖宗是只喵红炎龙君石塔门封神降临:横扫玄幻世界吃亏的我成为了强者安平录氪金女仙玄猿废品天王宠妻入瓮皇后娘娘万福金安农门商后疯了吧?我刚先天他就仙帝了!我以贫弱之躯,屠杀异族众神熟练度系统:拳法大成才出新手村窃运成神刚穿越就被掳,合欢词条什么鬼?遮天开始的人生模拟器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入宗选择水灵根,总跟师姐们鬼混特工世子妃:战神黑化宠翻天囚禁我的魔主天天想喂我玄灵异界主宰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凡尘神只剑狱苍穹:杨玄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逆潮之主玄幻:我的情绪银行满级帝女归来,开局觉醒昆仑灵最强系统传承萧凛:禹洲问道纪诸天万界之大主宰希望城主考古浮海记讨封失败?没事,我能模拟重开!从F是ma开始修仙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代码与魔咒变身猫娘,被萝莉控领主收养逆袭传说:大妖王天道严选,开局契约五个夫郎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开局核聚变词条,圣女要吸干我?灵修逆途乘风破浪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杀手重生之毒妃传仙君,您的坟我挖错了!剑傲川灵如意请我去修真原始人?不!我将进化为帝!全职业满级的我怎么是个牧师萝莉修仙吗?社死那种无题岁岁小不点的新书灵荒纪元手持天道穿越,点化苍生就可无敌【凤临墨庭】我的灵根是混沌!收徒万倍返还师傅我超厉害风云际会:杨仪传山海少年遥碎月接骨道恒师星际来客!只有我不在卷的世界半藏神从一人开始闯荡诸天极武神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