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弟们在花房的闲适时光,并未隔断他们对家族未来的关注。相反,这种脱离了具体事务的“远观”,让他们更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在繁忙日常中不易察觉的、悄然萌发的新绿。
潜移默化的传承
一个周末的清晨,周翊轩和宋雨霏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傅承光正耐心地教着韩肆的小孙子韩煜(7岁)辨认几种草药,并讲解它们基础的安神效用。孩子听得似懂非懂,但眼神专注。
“这是顾羽伯母上次来教我的,”傅承光对走过来的太公太奶解释道,“她说,了解生命的韧性,可以从一草一木开始。”
宋雨霏欣慰地对周翊轩低语:“看,不用我们刻意去教,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将一些理念传递给更小的孩子了。”
另一边,林怀周被几个半大的孩子缠着,要听“棱镜危机”的故事。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了哥哥姐姐们如何用“透明”、“合作”和“讲好故事”的方式,化解了一场看不见的“信任风暴”。严峻的孙女严舒(10岁)听完,若有所思地说:“所以,有时候最大的力量不是拳头,是道理和真心,对吗?”林怀周赞许地摸了摸她的头。
这些片段,零星却持续地发生着。在傅望玥和江念止组织的“家族小小沙龙”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玥光”——那不再是冰冷的大楼或复杂的图表,而是带着微笑的医生、神奇的治疗舱、连接世界的网络,以及手拉手的人群。童稚的笔触,却精准地捕捉到了“玥光”精神的核心:科技、人文与希望。
“元老智库”的适时点拨
年轻一代的航行也并非永远顺风顺水。在推进“全球康复智库”与某个欧洲老牌医学机构深度合作时,周予安团队遇到了对方基于学术壁垒和些许文化傲慢的阻力,常规的商业谈判和技术展示效果不佳。
周予安没有急躁,而是在一次家庭下午茶时, casually 地向长辈们提起了这个难题。
“学术上的事,有时候需要学术之外的钥匙。”顾寒音轻轻放下茶杯,声音温和,“对方机构的核心人物,那位霍普金斯教授,我读过他的传记,他对东方哲学,尤其是‘道法自然’的养生观,颇有兴趣,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引介和理解途径。”
裴言接过话头,对周予安说:“明睿不是正在和苏黎世那边谈合作吗?让他牵个线,不要直接谈项目,就以文化交流的名义,邀请霍普金斯教授参观我们在瑞士的中心,让苏静晚安排一次小型的东方艺术鉴赏,主题就定‘和谐与平衡’。”
苏静晚微笑颔首:“正好,我那里有一套明代关于养生导引图的复刻版,可以作为切入点。”
周予安眼睛一亮,立刻领会了其中的精妙。这不是贿赂,也不是强行推销,而是构建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高层次的沟通平台。
几天后,计划悄然实施。果然,霍普金斯教授对这次充满文化韵味的安排惊喜不已,在与苏静晚、顾寒音的交流中相谈甚欢。学术的坚冰,在文化的暖流中开始消融,后续的技术合作谈判也由此打开了新局面。
事后,傅明睿在家族内部通讯群里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我们总想着攻克技术难点,却忘了有时候,打通人心的路径更为曲折,也更为有效。”
根基与枝叶的对话
晚餐后,周翊轩看着围绕在身边的儿孙,以及那些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的曾孙辈,心中感慨万千。他端起酒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道:
“以前,我们总担心这棵大树不够茁壮,为它遮风挡雨,施肥浇水。现在,我们看到,新的枝干已经足够粗壮,能够支撑起更广阔的树冠;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树下的新苗,也在沃土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吸收着阳光雨露,也传承着大树的基因。”
他的目光扫过周予安、傅望玥等第三代,又掠过林怀周、傅承光,以及那些更小的身影。
“我们这代人,能做的就是继续滋养这片土壤,让根基更深。而你们,”他看向年轻一代,“只管向着阳光生长,去经历风雨,去开创我们未曾想象的风景。记住,无论枝叶伸向多高的天空,都不要忘记力量来自脚下的根基,而你们的责任,是为更新的嫩苗提供萌发的空间。”
夜空中繁星点点,老宅灯火温馨。新绿在沃土上萌发,生机勃勃;而深厚的根基,则在寂静处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滋养。传承,在这一刻,不再是沉重的责任交接,而是化为了生命自然的延续与蓬勃。一个新的、更加繁茂的循环,正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