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边的抉择清单,像一张精细的砂纸,磨去了抉择表面的毛糙和情绪化的部分,将核心的利弊清晰地呈现出来。然而,当选项A(波士顿)和选项b(加州)在总分上难分伯仲时,最后的决定权,交还给了超越数字的内心。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去图书馆,也没有各自回宿舍。顾言澈提议去操场走走。秋夜的风带着凉意,跑道上有零星夜跑的人,看台空旷,星空显得格外辽远。他们并肩慢慢走着,一圈又一圈,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白天的理性分析已经耗尽,此刻需要的是情感的沉淀和最终的确认。
“我查了波士顿的公寓租金,”顾言澈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在夜色中很平静,“靠近mIt和harvard的区域,很贵。但如果愿意住远一点,乘地铁通勤,可以找到我们能负担的。”
他没有说选择哪里,而是在描述选择之后具体的生活。这是一种将未来拉近的方式。
苏念晴接话道:“我看了一些Stanford周边的照片,阳光真好,有很多自行车道。但听说房价更高,而且…地震带。”她也开始在想象选择后的生活图景。
又走了一圈。苏念晴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着顾言澈,星光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顾言澈,抛开所有排名、分数、利弊分析。你内心深处,更想去哪里?只考虑你自己,不考虑我。”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要求对方绝对坦诚,也要求自己承受可能的答案。
顾言澈没有立刻回答,他抬头看了看星空,仿佛在审视自己的内心。良久,他低下头,目光沉静地回望她:“如果只考虑我自己,mIt的宇宙学方向,有我最想追随的导师,他去年发表在pRL上的那篇论文,思路让我着迷。波士顿的学术沉淀,也更吸引我。”他顿了顿,语气无比认真,“但是,‘只考虑我自己’这个前提,不成立。从我们在一起的那天起,我的未来规划里,就一直有你。”
苏念晴的心猛地一颤。
顾言澈继续道:“我承认,我害怕长时间、长距离的分离。不是不相信你,也不是不相信我自己。是我不想错过每一天都能见到你、和你一起吃饭、在实验室遇到难题时能随时找到你讨论的日子。学术很重要,但支撑我走下去的,是和你一起探索未知的感觉。如果失去了这种‘在一起’的日常,我觉得…再顶尖的学术环境,也会失色很多。”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白、如此深入地表达“在一起”对他的重要性。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基于事实的、最深情的告白。
苏念晴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深吸一口气,逼回眼泪,也无比坦诚地说:“我也是。我喜欢Stanford的阳光和自由,也对harvard的厚重充满敬意。但当我想象未来五年的生活时,我发现我无法想象没有你在身边的日子。我不想只在视频里分享实验的进展,不想在生病时只能听到你的声音。我想要的是,像现在这样,即使什么都不说,也能感受到你在身边的安心。”
她向前一步,拉近两人的距离,声音坚定:“所以,我的共识是:我们在一起,最重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去选择那个能让我们‘在一起’的、学术上最优的组合。波士顿或者加州,都可以。重要的是‘我们’在同一个地方。”
“我们在一起最重要。”顾言澈重复了一遍这七个字,像是确认,也像是誓言。他伸出手,紧紧握住了苏念晴的手。秋夜的凉意被掌心传来的温度驱散。
这一刻,所有的权衡、比较、焦虑都烟消云散。他们达成了最根本的共识。这个共识,不是一方为另一方的牺牲,而是双方基于对彼此感情价值的最高认可,所做出的共同选择。他们选择了将“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存续与质量,置于个人偏好细微差别之上。
这个共识一旦达成,剩下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而清晰。他们重新审视选项A和选项b,心态已然不同。不再是从“我”的角度看哪个更好,而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哪个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共同成长和生活。
“波士顿的冬天,我们可以一起在图书馆看书,或者去听各种讲座。”苏念晴笑着说。
“加州的阳光,周末我们可以去爬山,或者去海边。”顾言澈也露出了微笑。
“broad研究所的跨学科合作可能更方便我们后续的课题交流。”
“湾区的创新生态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课堂之外的灵感。”
氛围变得轻松而充满期待。他们依然在比较,但比较的焦点已经从“哪个更好”转向了“哪个更适合我们”。最终的决定,似乎已经呼之欲出。这个夜晚,在星空下的跑道上,他们用最深的坦诚,确认了彼此是不可分割的同行者。未来道路的选择标准,就此落定——携手同行,是前提,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