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大学学习进入了更注重实践和探索的阶段。苏念晴参加的生物信息学导论课,布置了一个小组项目: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一组癌症基因组测序数据,寻找可能的致病突变基因,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这对大一新生来说,挑战不小。
苏念晴所在的小组共有四人,除了她,还有两名生科院同学和一名计算机系的同学。起初进展顺利,大家分工合作,查阅文献,下载数据。然而,在数据预处理和清洗阶段,他们遇到了难题。原始数据量巨大,格式不统一,存在大量噪音和缺失值。计算机系的那位同学尝试写脚本处理,但效率不高,且常常出错,导致后续分析无法进行。
小组讨论陷入僵局,眼看截止日期临近,组员们都有些焦躁。苏念晴看着混乱的数据和停滞不前的进度,想到了顾言澈。他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极强,或许能有办法。
晚自习后,她抱着笔记本电脑,来到137号座位,有些不好意思地向顾言澈说明了小组遇到的困境。“……数据很乱,清洗起来特别麻烦,我们卡了好几天了。你……能帮我们看看吗?”她知道顾言澈自己的学业和机器人社的项目也很忙。
顾言澈接过电脑,快速浏览了一下数据文件和小组同学写的半成品代码,眉头微蹙。确实,代码逻辑不够严谨,处理方式笨拙。“问题不大。”他言简意赅地说,随后打开自己的电脑,新建了一个脚本文件,“我重写一个。”
只见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一行行简洁高效的代码流淌而出。他运用了正则表达式、pandas库的数据框操作和异常值处理函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苏念晴在一旁专注地看着,虽然有些细节不能完全看懂,但能感受到他那种举重若轻的从容。
不到一小时,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清洗脚本就完成了。顾言澈运行了一遍,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瞬间变得整齐划一,缺失值被合理填充,噪音被有效过滤。
“好了。”他把电脑推回给苏念晴,“注释写好了,应该能看懂。后续可以用这个基础做可视化分析。”
苏念晴又惊又喜,运行了一遍脚本,效果完美!“太厉害了!顾言澈,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她激动地说。
“小事情。”顾言澈语气平淡,仿佛只是随手帮了个小忙。
第二天小组讨论,苏念晴展示了清洗好的数据和解说后的代码。组员们看到如此干净的数据和专业的代码,都惊呆了,尤其是计算机系的那位同学,自愧不如。
“念晴,这……你做的?”组长惊讶地问。
苏念晴如实相告:“是我男朋友,物理系的顾言澈帮忙的。”
“哇!物理系的大神居然这么厉害!太感谢了!”组员们纷纷赞叹,项目瓶颈瞬间突破,士气大振。
在顾言澈的“神级外援”帮助下,小组项目进展神速。苏念晴还根据顾言澈代码里体现的思路,提出了几个更深入的分析角度,让报告增色不少。最终,他们小组的报告因数据扎实、分析深入、逻辑清晰,获得了最高分。
项目展示课上,苏念晴代表小组发言,条理清晰,自信从容。坐在台下的顾言澈,看着她在讲台上熠熠生辉的样子,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事后,苏念晴要请顾言澈吃饭表示感谢,他却摇摇头:“不用。下次遇到问题,随时可以讨论。”
这次经历,让苏念晴再次深切体会到身边这个“宝藏男孩”的强大。他的能力不仅限于自己的专业,更能成为她探索未知领域的强大助力。而这种帮助,并非炫耀,而是自然而然的支持,是“我们是一体的”这种默契的体现。项目组里的“外援”高手,不仅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让他们的关系在共同应对挑战中,增添了更深层次的信任与欣赏。这种并肩作战、互相补位的模式,正是他们感情最牢固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