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流火,A大校园里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与喜庆气氛。毕业典礼的日子终于到了。校园里随处可见穿着学位服、头戴方帽的毕业生们,在标志性的建筑前合影留念,欢声笑语中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往的不舍。
然而,对于苏念晴而言,这个本应圆满的时刻,却带着一丝无法弥补的遗憾——顾言澈还在波士顿,为了最大化利用mIt的科研资源,也为了无缝衔接接下来的博士项目,他决定不专程飞回国内参加毕业典礼。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一起穿着学位服,在熟悉的校园里留下并肩的毕业影像,无法一起在庄重的典礼上接受拨穗,无法在现场分享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说不失落是假的。但无论是苏念晴还是顾言澈,都选择了以最积极的方式面对这个遗憾。他们提前一周就策划好了“云端毕业”的方案。
毕业典礼当天,清晨阳光明媚。苏念晴仔细地穿好学位服,戴正方帽,和室友们一起来到学校大礼堂。礼堂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她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调整好别在衣领上的一个小巧高清摄像头(这是顾言澈特意寄回来的),连接上手机热点,然后拨通了视频通话。
几乎在接通的一瞬间,顾言澈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手机屏幕上。背景是mIt他所在的实验室一角,时间是波士顿的前一天晚上。他显然也精心准备过,穿着干净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正专注地看着屏幕。
“能看清吗?”苏念晴调整了一下角度,让他能看到礼堂的全景和舞台。
“很清楚。声音也很好。”顾言澈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稳定而清晰,仿佛就在身边。“你很精神。”他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欣赏。
典礼正式开始。国歌奏响,校领导致辞,优秀毕业生表彰……每一个环节,苏念晴都通过摄像头和顾言澈共享着。她时不时低声向他介绍现场的情况,顾言澈则安静地听着,偶尔发表一句评论。
“看,林老师上台了!”
“嗯,他还是那么严肃。”
当轮到生命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上台接受拨穗时,苏念晴深吸一口气,跟着队伍走向舞台侧翼。她将手机摄像头稍微对准前方,让顾言澈能看到她走上舞台的视角。
“快到你了。”顾言澈在屏幕那头说,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仿佛是他自己要上台。
苏念晴走上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脸上,微微有些炫目。她走到院长面前,微微鞠躬。院长笑容和蔼地将她学位帽上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然后与她握手,将卷起的学位证书递到她手中。这一刻,四年的奋斗、汗水、欢笑与泪水,仿佛都凝聚在了这沉甸甸的证书和这轻轻一拨之间。
台下掌声雷动。苏念晴抬起头,目光望向台下,虽然看不到角落里的手机,但她知道,顾言澈一定正通过那个小小的镜头,见证着她的荣耀时刻。她对着镜头看不见的方向,露出了一个灿烂的、带着泪光的笑容。
“恭喜毕业,苏念晴。”耳机里,传来顾言澈低沉而肯定的声音,隔着千山万水,却无比真切。
完成仪式后,苏念晴快步走下舞台,回到座位,立刻拿起手机。屏幕那头的顾言澈,嘴角带着清晰的笑意,眼神明亮。“很棒。”他言简意赅地评价。
接着,顾言澈也调整了摄像头,带她“参观”了一下深夜依然灯火通明的mIt实验室,介绍了他的工作台,甚至给她看了窗外波士顿的夜景。“这是我的毕业现场。”他语气平静中带着一丝自豪,“虽然仪式不同,但目标一致。”
典礼结束后,苏念晴和同学们来到中心广场拍集体照。她特意请室友帮忙,用手机为她拍下了一张特殊的“毕业照”——照片上,她穿着学位服,笑容灿烂,而她的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顾言澈在实验室里的笑脸。两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一张跨越时空的合影。
下午,苏念晴穿着学位服,独自一人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图书馆137号座位、未名湖畔、经常上课的教学楼、一起吃过饭的食堂……她举着手机,通过视频,带着顾言澈“重游”了一遍他们的大学校园,分享着每一处景点的回忆。顾言澈虽然话不多,但始终专注地听着,偶尔补充一两个细节。
这个毕业日,没有真实的并肩,却有着比物理陪伴更深层次的“同在”感。科技弥补了空间的阻隔,而深厚的感情与默契则填平了时间的沟壑。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同步了人生中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时刻。
傍晚,苏念晴坐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夕阳将湖面染成金红色。视频仍然连通着,波士顿已是清晨。
“感觉像是做了一场很长的梦。”苏念晴轻声说,“现在梦醒了,要走向新的地方了。”
“不是梦醒,是序章结束,正篇开始。”顾言澈纠正道,他的背景是初升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波士顿见。”
“嗯,波士顿见。”苏念晴用力点头,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这个云端同步的毕业时刻,或许不够传统意义上的圆满,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更加深刻地印刻在了他们的记忆中。它告诉他们,只要心在一起,距离和形式都无法阻隔共同的成长和分享。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他们即将携手共赴的、更广阔天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