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村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李腾站在村委会二楼的窗户前,望着这个尚在沉睡中的村庄,心中却已开始盘算今天的行程。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石泉村,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带着镇党委正式批准的规划和一笔微薄的启动资金——五千元扶贫专项资金。钱虽少,却是石泉村发展的第一滴活水。
“李镇长,您起得真早。”耿大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村里没什么好吃的,将就一下。”
李腾接过粥碗,和耿大山并肩站在窗前:“耿书记,今天咱们分头行动。你去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山泉水项目集资的事。我去找陈老根和刘明,分别落实藤编和药材种植的准备工作。”
耿大山面露难色:“李镇长,不瞒您说,昨天我已经跟几个村民透过风了,大家对集资的事...反应不太热烈。”
“意料之中。”李腾平静地说,“贫困太久,大家对任何需要掏钱的事都会本能地抗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推进。”
匆匆吃完早饭,李腾首先来到了陈老根家。令他意外的是,陈老根的家门口已经聚集了五六个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正围着一堆藤条讨论着什么。
“李镇长!”陈老根看到李腾,急忙迎上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这些都是对藤编有兴趣的,听说您今天要来,早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李腾心中一动,与众人一一打招呼。这些村民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睛里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陈大爷,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李腾问道。
陈老根指着院子里堆放整齐的藤条:“这些都是我这些天准备的,够十几个人用上一阵子。就是...”他犹豫了一下,“就是处理藤条需要的一些工具,村里凑不齐。”
李腾仔细查看了那些藤条和现有的工具:“还缺什么?”
“主要是刮刀、锥子、剪刀,还有染色用的颜料。”陈老根一一数来,“这些在县城都能买到,就是需要钱。”
李腾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这样,我先从项目资金里拨出两百元,您派人去县城采购。但有个条件——”他环视在场的村民,“采购回来的工具属于村集体,大家共用。同时,每个人要先跟着陈大爷学满十天,才能使用这些工具。”
村民们纷纷点头,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离开陈老根家,李腾又找到了正在自家地里忙碌的刘明。
“李镇长!”刘明放下锄头,擦了擦汗,“我正想找您呢。我根据咱们村的海拔和土壤条件,选了几种适合的中药材,您看看。”
刘明从屋里拿出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上面详细列出了黄连、黄芪、当归等几种药材的生长特性、种植要求和市场行情。
“太好了!”李腾仔细翻阅着,“这些数据很详细,你做得很用心。”
“但是李镇长,”刘明语气转为忧虑,“我跟几个可能的种植户谈了谈,大家都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二是销路。毕竟种药材和种庄稼不一样,万一失败了,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李腾点点头:“这个顾虑很合理。这样,你尽快联系省农业大学的教授,看能不能请他们派人来实地指导。销路方面,我去找县医药公司谈。另外,我们可以先搞个小面积的试验田,降低风险。”
“试验田的位置我已经看好了,”刘明兴奋地说,“就在村东头那片坡地,土质好,向阳,离水源也近。”
“好!这件事你抓紧办。”李腾拍拍刘明的肩膀,“第一批试验田不要太大,三五亩就够了。种子钱可以从项目资金里出。”
与刘明谈完,李腾赶回村委会时,已是上午十点多。耿大山组织的村民会议刚刚开始,村委会院子里坐了三十多人,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
“...不是我们不相信李镇长,实在是手里没钱啊!”一个中年汉子正在发言,“去年养猪赔了本,今年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哪有余钱投资什么山泉水?”
“就是,”另一个妇女接话,“再说了,那山泉水真能卖钱?别是白忙活一场。”
耿大山看见李腾,如释重负:“大家静一静,李镇长来了,听听李镇长怎么说。”
李腾走到人群前,没有立即说话,而是先环视了一圈在场的村民。他从那些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贫困留下的痕迹,也看到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对风险的恐惧。
“乡亲们,”李腾开口,声音平和,“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投资有风险,特别是对我们还不熟悉的山泉水项目。但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石泉村的明天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场下一片寂静。
李腾继续说:“我知道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所以我不要求大家投入太多。这个项目,我们计划每户最多出资一百元,实在困难的,出五十也行。而且,”他加重语气,“这笔钱不是白出的,算是大家的入股,将来项目盈利了,按股分红。”
“要是亏了呢?”有人问道。
“如果项目失败,”李腾坦然面对提问的目光,“我李腾个人担保,一定想办法让大家的本金不受损失。”
这话一出,场下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一个镇长用自己的信誉做担保,这在石泉村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我出五十!”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众人望去,是村里最穷的王老栓,他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我信李镇长!”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示愿意出资,虽然数额不大,但终究是迈出了第一步。
最终,当场有二十多户村民决定参与集资,共筹得一千八百多元。加上项目资金,山泉水项目总算有了启动的可能。
下午,李腾亲自带着几个村民和筹集到的资金,前往县城采购山泉水项目所需的简易设备。在县水利局的推荐下,他们购买了一批食品级的塑料桶、密封盖和简易过滤装置,还定制了一批印有“石泉山泉”字样的标签。
回村的路上,李腾和村民们轮流扛着设备,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身影。
“李镇长,您说咱们这水真能卖出去吗?”一个年轻村民问道。
“事在人为。”李腾擦了擦汗,“起步阶段,我们不求卖得多远,先在青林镇和县城试销。只要水质好,包装像样,应该会有市场。”
回到村里,已是夜幕降临。李腾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村民清洗塑料桶,安装过滤设备,准备第二天就开始试生产。
夜幕下的石泉村难得地亮起了多盏灯火,村委会院子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着李腾讲解山泉水的灌装要求和卫生标准。
“我们的山泉水要走的是品质路线,不是便宜货。”李腾拿起一个刚刚灌装好的水桶,“从水源采集到灌装封口,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干净卫生。只有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
就在山泉水项目紧张筹备的同时,藤编和药材种植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陈老根家的院子里,六个村民正跟着他学习藤编的基本技法。煤油灯下,陈老根耐心地示范着如何选藤、破藤、刮藤,那双粗糙的手在藤条间灵活翻飞,看得学员们啧啧称奇。
“藤编这活儿,急不得。”陈老根一边示范一边说,“心要静,手要稳。别看我现在做得快,都是几十年练出来的。”
而在刘明家的试验田里,几个年轻人正借着月光平整土地。刘明拿着从学校带回来的测量工具,仔细规划着不同药材的种植区域。
“这片种黄连,喜阴;那片种黄芪,耐旱...”刘明对着图纸指点着,“等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来了,再根据他的建议调整。”
李腾巡视完三个项目的进展,已是深夜。回到村委会临时宿舍,他点亮煤油灯,开始记录这一天的工作。
笔记本上,他详细记录了每个项目的进展、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计划:
“山泉水项目:已筹集启动资金2300元(村民集资1800元,项目资金500元),采购基础设备完毕,明日开始试生产。问题:缺乏运输工具,需解决产品外运问题。
藤编项目:首批6名学员开始培训,工具已采购。问题:缺乏设计创新,现有产品样式传统,需与镇竹艺合作社对接,引入现代设计元素。
中药材项目:试验田3亩已完成平整,种子已订购。问题: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已联系省农业大学,等待回复。”
写到这里,李腾的笔顿了顿。他想起今天听到的一个消息:邻镇有一个类似的扶贫项目刚刚失败,原因是产品质量不达标,打不开市场。
这个教训提醒他,石泉村的三个项目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质量。他决定明天就制定简单可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并建立责任到人的质量监督机制。
合上笔记本,李腾吹熄煤油灯,躺在床上。身体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但大脑却异常清醒。他知道,今天只是开始,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第二天清晨,石泉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第一批“石泉山泉”正式灌装出厂。
在水源地处,村民们严格按照李腾制定的流程:先用消毒过的水桶从泉眼取水,然后经过三层过滤,最后灌入清洗干净的塑料桶中,密封、贴标。整个过程虽然全是手工操作,但村民们操作认真,一丝不苟。
当天下午,李腾亲自带着第一批五十桶山泉水,前往青林镇推销。他首先找到了镇政府的食堂管理员。
“老张,这是我们石泉村新开发的山泉水,您尝尝。”李腾打开一桶水,倒了一杯递给管理员。
老张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嗯,这水不错,甜!”
“这是我们石泉村特有的山泉水,纯天然,无污染。”李腾趁热打铁,“如果您觉得好,以后镇食堂的用水可以考虑我们石泉山泉。价格好商量,关键是支持一下贫困村的产业发展。”
老张想了想:“成!先送十桶试试,如果大家反应好,以后就定点用你们的水!”
首战告捷!李腾又陆续走访了镇上的几家单位和小卖部,大部分都愿意试用石泉山泉。虽然订单量不大,但总算打开了局面。
与此同时,在石泉村,陈老根带领学员们制作的第一批藤编产品也完工了。有篮子、篓子、收纳盒等十多个品种。李腾回到村里后,立即对这些产品进行了评估。
“工艺不错,很结实。”李腾仔细检查着一个藤篮,“但样式确实传统了些。这样,我明天带几件样品去镇竹艺合作社,请那边的老师傅给提提意见,看看怎么改进。”
第三天,李腾带着藤编样品来到镇竹艺合作社。合作社的老师傅们对这些藤编作品的工艺赞不绝口,但也提出了和李腾类似的看法:缺乏现代设计元素,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样,”竹艺合作社的负责人提出,“我们派两个设计人员跟您去石泉村,实地看看藤编的制作过程,帮他们设计一些新样式。”
这个提议正中李腾下怀。他立即安排车辆,当天就接两位设计人员进了石泉村。
而在中药材项目方面,刘明也带来了好消息:省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答应下周来石泉村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合适,将把石泉村列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并提供技术指导。
一周后,石泉村的三个项目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山泉水项目已经建立起稳定的生产流程,日产量达到一百桶,在青林镇和邻近乡镇打开了销路,首批产品供不应求;
藤编项目在竹艺合作社设计人员的帮助下,开发出了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十余种新产品,包括藤编灯罩、笔筒、首饰盒等,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中药材项目的试验田完成了土壤改良,省农业大学的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石泉村确实具备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条件,答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品种引进帮助。
周五傍晚,李腾站在石泉村的打谷场上,看着村民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短短一周时间,这个曾经死气沉沉的村庄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耿大山走到他身边,感慨地说:“李镇长,我在这村里干了十几年支书,从来没见大家这么有干劲过。您看,天都黑了,大家还在忙活。”
李腾点点头:“这只是开始。等这三个项目真正走上正轨,石泉村的面貌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但是李镇长,”耿大山压低声音,“我听说钱镇长对咱们村的项目有些看法,说您这是好高骛远,一下子铺三个摊子,恐怕难以持久。”
李腾沉默片刻:“质疑的声音总是会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
夜幕降临,石泉村的灯火比往常明亮了许多。李腾知道,这些灯火背后,是村民们被点燃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镇的路上,李腾在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计划:山泉水要尽快申请商标注册和卫生许可;藤编要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中药材要抓紧育苗,争取明年春季大规模种植...
车窗外,繁星满天。李腾望着远方的山影,知道石泉村的脱贫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石泉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