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子岭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比清军溃退更快的速度传遍天下!
举国沸腾,朝野震惊!
这一次的胜利,意义远超此前任何一次。这是在野战中,正面阻击并击退了皇太极(或级别相当的统帅)亲率的清军主力!夺回了数以十万计的被掳百姓!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对清军取得的最具战略意义的胜利!
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接到捷报时,几乎喜极而泣!连日来的屈辱、恐慌和压抑,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他对着满朝文武,激动地大声宣告:“朕得驸马,真乃天赐之福!大明之中兴,有望矣!”
朝廷的赏赐和褒奖如同雪片般飞来,规格远超以往。王小伟的官衔和荣誉已经高到无可再加。
但王小伟却异常冷静。他深知,声望越高,功勋越大,来自暗处的嫉妒和猜忌也就越深。墙子岭的炮声,不仅震撼了清军,也必然深深刺激了北京城里的某些人。
他决定主动出击,以一种极其隆重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献俘阙下。
他精心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献俘仪式。被解救的百姓代表,身着新衣,手持香炉;被俘的清军将领和贵族,则枷锁镣铐,垂头丧气;缴获的清军鎏金盔甲、破损的龙纛、各色旗号,尤其是那几门缴获和击毁的红衣大炮残骸,被装在车上,缓缓而行。
这支庞大的队伍,从墙子岭出发,一路浩浩荡荡,走向北京城。沿途百姓夹道欢迎,欢呼“王师万胜”、“驸马千岁”,声震原野。
队伍的最前方,是王小伟。他并未乘坐车轿,而是身着戎装,骑马而行。但他刻意解下了佩剑,神情肃穆,甚至带着一丝疲惫和悲怆,完全没有胜利者的骄矜。
当队伍抵达北京城外时,崇祯皇帝竟亲自登上德胜门城楼观看。这是极高的荣誉。
献俘仪式按古礼进行,庄严肃穆。然而,在仪式最高潮,当司礼太监宣读封赏圣旨时,王小伟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上前一步,撩袍跪倒,声音沉痛而清晰,通过特意安排的扩音士卒,传遍四方:
“陛下!臣王小伟,诚惶诚恐,不敢领赏!”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愣住了。
王小伟继续道,语气充满了“悲愤”和“委屈”:“臣本边墩一小卒,蒙陛下天恩,拔于行伍,授以重兵,委以国事。臣每战必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唯恐有负圣恩!然,自臣受命以来,外有虏寇凶顽,内有……内有流言蜚语中伤!臣每每欲奋身杀敌,却常感背后芒刺,动辄得咎!臣非贪恋权位,实乃国仇未雪,不敢言退!今幸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得此小胜,然此非臣一人之功,乃将士浴血、陛下圣明所致!”
他抬起头,眼中竟似有泪光(或许是风沙迷了眼):“臣请陛下,收回所有封赏!臣愿解甲归田,只求陛下明察秋毫,勿信谗言,善待此番有功将士,则臣虽死无憾!此番所救百姓,皆为陛下子民,所缴虏械,皆为朝廷之物,臣不敢有分毫私心,尽数献于陛下!”
说罢,他竟重重叩首,长跪不起!
这一番“孤臣孽子”般的哭诉表演,效果惊人!顿时引发了全场巨大的同情和共鸣!那些被救的百姓闻言痛哭流涕,纷纷跪倒高呼:“青天大老爷冤屈啊!”“请陛下为驸马爷做主!”就连许多京营士兵和低级官员也感同身受,面露戚戚之色。
城楼上的崇祯皇帝,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措手不及,看着城外跪倒一片的军民和“悲痛欲绝”的王小伟,再想起周延儒等人的谗言,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心中那点猜忌被巨大的愧疚和尴尬所取代。
“爱卿何出此言!快快请起!”崇祯连忙让太监下去扶起王小伟,“卿之忠勇,天地可鉴!朕岂是昏聩之主?今后若有再敢谗言中伤爱卿者,定斩不饶!所有封赏,爱卿必须收下!天下未靖,朕还需仰仗爱卿!”
皇帝当众做出了如此承诺,周延儒等人躲在城楼上,脸色煞白,如坐针毡。
王小伟这场以退为进、情真意切(至少看起来是)的表演,大获成功。他不仅化解了功高震主的危机,赢得了舆论的绝对同情,更是将了政敌一军,迫使皇帝当众表态支持他。
然而,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缓解。他与旧文官集团的矛盾,已然彻底公开化和激化。未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