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东南角,原本一座废弃的祠堂被修缮一新,门口挂上了“济南蒙学堂”的匾额。清晨,阳光洒在院子里,传来阵阵稚嫩却清晰的读书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几十个年龄不等的孩童,穿着虽然旧却浆洗得干净的衣裳,坐在简陋的桌椅后,跟着讲台上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千字文》。这些孩子,大多是流民孤儿或城内赤贫户家的子弟,能来这里读书识字,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些孩子读书非常认真,非常诊惜有这么好的读书机会,所以他们一个个怀着虔诚的心来学习。
讲台上的先生,是一位落魄的老秀才,被总督行辕招募而来,除了教授蒙学,也兼任记账文书。他的俸禄由行辕支付,教得格外用心。老秀才教书也特别用心,全身心投入。他也特别诊惜这份解惑授业的工作,一心扑在教学上。老秀才就教学还经常提出自己的建议,真的是乐不思蜀。
除了识字,课程还有些不一样的内容。休息时,先生会拿出格物院绘制的简易图画,给孩子们讲“水为何往低处流”、“为何会打雷下雨”,甚至还会教简单的算术。
“王督师说了,识字明理,才能不做睁眼瞎,才能更好地为……为家国出力。”老秀才总是这样对好奇的乡民解释。
学堂的创办,同样引起了争议。一些保守士绅嗤之以鼻,认为“孺子入学,荒废田地,且非圣贤之道,专教些奇技淫巧”。但对于那些真正受益的贫苦家庭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德。
王小伟偶尔会便服前来,站在学堂窗外,静静地听一会儿里面的读书声。看着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教育,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他现在能做的还很有限,只能从最基础的蒙学开始,播下几颗种子。这样的种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但王小伟知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许这些孩子里,将来会走出工程师、军官、医生、甚至科学家?谁知道呢。但至少,他们不会再是文盲,他们会比他们的父辈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离开蒙学堂,王小伟又去看了“实学中学堂”的选址。这里将来要招收蒙学中优秀的子弟以及部分低级官吏、军卒子弟,教授更深的算学、格物、地理甚至初步的外语(通过与传教士接触)。教材正在编写中,师资更是大问题,只能慢慢摸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火光,不仅在于战场上的烽烟,工厂里的炉火,也在于这晨曦中琅琅的读书声。它微弱,却坚韧,照亮着一条截然不同的未来之路。
王小伟站在初升的阳光下,深吸一口气。山东的局面刚刚打开,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险。但他知道,他走的每一步,都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