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场未遂的袭击,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国安部门内部激起层层涟漪,对外却几乎没有声张。生活总要继续,尤其是在用音符构建世界的凌云这里。
工作室里,连续几天都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创作氛围。与之前在林家四合院即兴的清唱不同,这一次,凌云要将《说唱脸谱》和《牵丝戏》完整地制作出来,赋予它们最精良的编曲和最完美的呈现。
《说唱脸谱》的录音棚里,气氛活泼跳跃。凌云戴着耳机,身体随着节奏自然地晃动,他不再是那个沉稳的将军、深情的歌者,倒像个玩心大起的少年。他巧妙地将京剧韵白融入现代说唱的flow里,那句“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他故意带上了点戏曲的“哇呀”腔,唱得又痞又帅,录音师在外面听着都忍不住跟着咧嘴笑。
“成了!”摘下耳机,凌云自己也觉得畅快,像是出了一身透汗,所有阴霾都被这明快的节奏冲刷干净。
而到了《牵丝戏》的录制,整个棚立刻换了天地。灯光调暗,凌云闭着眼,仿佛置身于那个只有三尺红台、灯火幽微的世界。前奏的古琴与箫声响起,便是一片苍凉。
“嘲笑谁恃美扬威,没了心如何相配……”
他的主歌部分,声音空灵而带点沙哑,是那木偶无心的悲凉。
“你褴褛我彩绘,并肩行过山与水……”
戏腔一起,真假音转换如丝如缕,那份入骨的缠绵与依恋,让隔着玻璃的调音师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
最后一段戏腔,他唱得极尽哀婉,尾音带着细微的颤抖,仿佛真能看到那木偶在火光中将成灰烬,而那操线人痛彻心扉的麻木。
一曲录完,棚里安静了好几分钟。林悦一直在外面等着,此刻轻轻推门进来,眼睛红红的,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精修,混音,母带处理……一切准备就绪。
选择一个周五的傍晚,没有任何预告,两首歌,《说唱脸谱》与《牵丝戏》,悄然在全球各大音乐平台同步上线。
起初是涟漪。
《说唱脸谱》那魔性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像病毒一样在短视频平台扩散开来。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成了新的背景音乐热门。中小学生跟着蹦,大学生在宿舍里吼,地铁上戴着耳机的年轻人嘴角不自觉上扬,脚底下打着拍子。
“卧槽!原来脸谱还能这么玩?爱了爱了!”
“我妈问我为什么对着手机傻笑还扭屁股……”
“从此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凌神牛逼!”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姿势!又潮又酷!”
年轻人几乎是一边倒地拥抱了这首新奇好玩、毫无距离感的歌。它像一颗包裹着传统文化糖衣的跳跳糖,在年轻一代的味蕾上炸开,甜味直冲脑门。
而《牵丝戏》,则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品辛辣,后劲绵长。它需要安静下来,戴上耳机,细细品味。
那哀婉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戏腔,瞬间击中了无数深夜未眠的灵魂。古风圈、戏曲爱好者、情感细腻的听众,如获至宝。
“给我听哭了……木偶和艺人,到底谁是谁的劫?”
“这戏腔!这转音!我人没了!凌云是怎么把流行和戏曲融合得这么完美的?”
“单曲循环第十遍,每次听到‘十分红处竟成灰’都心头一颤。”
“这不是歌,这是一出微型悲剧,一幅写意山水。”
两首歌,风格迥异,却像两把不同的钥匙,咔嚓一声,打开了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群体对传统艺术尘封的好奇心。
然而,任何打破常规的东西,总会遇到旧雨敲窗。
在一些传统的戏曲论坛、老艺术家聚集的聊天群里,议论声开始变得复杂。
“胡闹!脸谱是何等庄严的文化符号,岂能如此儿戏,与那街头俚语般的说唱混为一谈?成何体统!”一位退休的老戏曲理论家在家拍着桌子,对儿子愤愤道。
“《牵丝戏》嘛……词曲意境是好的,唱功也了得。但这流行乐的底子,总让人觉得味道不对,少了点咱们京剧那股子‘正’味儿。”一位京剧老票友在茶余饭后摇头晃脑地评价。
“创新是好事,但过了头,就是哗众取宠。老祖宗的东西,还是要讲究个原汁原味。这么改,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某戏曲院校的一位老教授,在内部教学研讨会上,语气保守地表达了忧虑。
这些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和固有的审美壁垒,像江南春天里细密又顽固的梅雨,不大,却淅淅沥沥,带来一股子潮湿的凉意。他们认为凌云步子迈得太大,担心传统的精髓在所谓的“创新”中被稀释、扭曲。
但时代的浪潮,终究是由后浪推动的。
一个在年轻人中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博主“耳洞”,发布了一篇长文,标题直接有力:《闭嘴吧,老古董!听听年轻人在为什么欢呼!》。
文章里写道:
“有些老先生们还在纠结凌云把京剧‘玩儿坏了’,而我们年轻人,正因为他的《说唱脸谱》,第一次主动去搜索‘窦尔敦是谁’、‘关公的故事’。正因为他的《牵丝戏》,开始觉得戏腔原来可以这么美,这么有力量!这叫破坏?这他妈叫点燃!”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不能碰的玻璃罩子,它是一条河,要流动才有生命!凌云不是在拆祖宗祠堂,他是在给这条古老的河开凿新的支流,让它能流到我们这代人的心里!”
“你们守着‘原汁原味’,结果呢?剧场里坐着的全是白发人!凌云用他的方式,让黑头发、黄头发、红头发的年轻人都开始为华夏文化尖叫!这难道不比抱着老规矩一起进棺材强?”
这篇文章,像一颗炸弹,把两种观念的冲突彻底摆上了台面。支持者纷纷转发,评论区成了年轻一代的狂欢和对保守观念的“宣战”之地。
“耳洞姐说得对!我们喜欢,就是最好的传承!”
“老教授们,求你们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吧!”
“没有凌云,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了解傀儡戏是什么!”
争议,本身就意味着关注。两首歌的数据在全球平台上疯狂飙升,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很多海外听众虽然不懂具体歌词,但《说唱脸谱》的节奏和《牵丝戏》的独特唱腔,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魅力的东方音乐美学。
凌云看着网络上冰火两重天的评价,看着节节攀升的播放量和基金会账户里因此增加的善款数字,心情平静。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林悦有些担心地看着他:“网上吵得好厉害。”
凌云笑了笑,关掉电脑屏幕:“让他们吵去吧。石头扔进水里,还能不溅起水花?”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广场上几个穿着汉服、正跟着《说唱脸谱》节奏蹦跳的年轻人,眼神温和。
“你看,种子已经撒下去了。至于能长出什么,交给时间。”
他成功了,用一种激烈而又鲜明的方式,将传统艺术的基因,注入了流行文化的血脉里。年轻一代用他们的狂热投票,证明了这条路的价值。
然而,争议的声浪并未完全平息,那些来自权威领域的保守声音,虽然暂时被年轻人的声量压制,却像水面下的暗礁,沉默而坚硬。凌云知道,下一次当他试图触碰更核心的传统领域时,这些声音,或许会凝聚成更大的阻力。
新的风暴,已在观念的碰撞中,悄然酝酿。
(剧情创作需要,请勿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