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橄榄枝虽然没有立刻接住,但林经理那句“内容有稳定输出和一定商业潜力”的评价,像根小刺,扎在了王龙飞心里。他嘴上说着“靠自己”,但夜深人静对着后台数据时,也不得不承认,平台的流量,确实是个好东西。
“强子,”这天晚上对账,王龙飞忽然开口,“平台的路子,咱暂时走不通。但流量…咱能不能自己试试?”
李强正对着电费单肉疼,闻言一愣:“自己试?咋试?咱就会拍点种地干活,还能咋折腾?”
“不折腾。”王龙飞眼神沉静,“就…把咱正在做的事,拍得更细点,更有用点。”
他翻出手机,点开几个粉丝活跃度高的农业类账号,指给李强看:“你看,这个博主,专讲果树修剪,每个步骤拆开讲,粉丝嗷嗷叫好。那个,专注土肥配比,数据清楚,效果对比明显,带货能力很强。咱…能不能也这样?”
李强凑过去看,眼睛慢慢亮了:“飞哥你是说…咱也搞点‘干货’?别光拍咱累得臭死,拍点别人能学走的东西?”
“对。”王龙飞点头,“沙棘育苗,枣树嫁接,大棚温控,甚至咱那土法做蜜枣…都是技术活。拍细点,讲明白点。不求多花哨,但求实在,有用。吸引来的,才是真对农业感兴趣,可能买咱东西的人。”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视频,风格悄然变了。
不再是单纯的劳作记录和收获喜悦,而是增加了更多“技术流”的干货。
拍沙棘育苗,就从种子处理、基质配比、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预防,一步步拆解,镜头怼得近近的,讲解得清清楚楚。
拍枣树嫁接,就展示刀法、绑扎技巧、后期管理,甚至失败案例都拿出来分析。
拍大棚温控,就记录昼夜温差、通风时机、卷帘机使用心得,数据翔实。
甚至拍深加工,也把蜜枣的糖浸火候、枣干的烘干曲线、枣酱的灭菌要点,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标题也变得直白:
《沙棘育苗全攻略!从种子到幼苗,手把手教你!》
《枣树嫁接成活率翻倍!这几个细节是关键!》
《大棚春季温控实战数据分享!防徒长防冻害!》
《古法蜜枣零失败教程!在家也能做!》
内容扎实,干货满满,毫不藏私。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评论区不再是单纯的“加油”“羡慕”,而是充满了技术讨论和真诚感谢:
“博主无私!这育苗细节太实用了!”
“嫁接教程救了命了!我家枣树终于接活了!”
“温控数据太及时了!刚买了大棚正抓瞎!”
“按博主方子做了蜜枣,成功!太好吃了!”
“已关注!这才是真正的农业博主!”
粉丝数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粉丝粘性大大增强。很多人开始根据视频教程动手尝试,并在评论区交作业,互动热烈。
更让王龙飞惊喜的是,这种“干货”内容,反而带动了产品销售。
看了蜜枣教程的人,跑来买他们的成品蜜枣“对比一下”。
学了育苗的人,询问能不能买他们的优质种苗。
甚至有人私信,想付费请教更具体的技术问题。
“飞哥!”李强看着后台不断增长的订单和咨询,又惊又喜,“这…这比平台推还有用啊!来的都是精准客户!是真想种地、真想买好东西的人!”
王龙飞心里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笑容:“看来…路走对了。靠手艺吃饭,靠实在内容吸引人,虽然慢点,但来的都是实在生意,心里踏实。”
“黄土坡老农”也发来语音,语气带着欣慰:“娃们开窍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享技术,收获信任,生意自然来。这才是长久之道。保持住,莫忘本。”
希望,有时不是追逐外界虚无缥缈的流量热潮,而是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一技之长,用实实在在的价值,吸引同频的人。它藏在无私的分享里,藏在专业的细节里,藏在真诚的互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