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自然课,像一扇被缓缓推开的窗,让季晨熙窥见了一个更加条理分明的世界。张老师讲解的“对照实验”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工具,更像一束光,照进了他处理情感和关系的模糊地带。他开始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或许也能用这种“控制变量”的思维去观察和理解,尽管情感世界的“变量”远比种子萌发要复杂得多。
这天放学后,李小虎和周小雨因为小组画报的配色问题争执起来。李小虎坚持要用炫酷的深色系,周小雨则认为温馨的浅色系更合适。两人争得面红耳赤,都想让季晨熙支持自己。
若是以前,季晨熙可能会感到为难,或者干脆选择逃避。但这一次,他想起张老师的话。他试着把这次争执看作一个“微型实验”。
他先对李小虎说:“如果只用深色,会不会显得太暗了?就像实验里缺少了‘光照’这个条件。” 他又对周小雨说:“如果全是浅色,会不会不够突出主题?好像实验里只有水没有‘养分’。”
然后,他拿出草稿纸,提议道:“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对照’?这边用一点深色做边框和标题,显得有力气;那边用大面积浅色做背景,配上小雨画的小花,这样既醒目又温馨。就像……就像把两个方案的优点‘杂交’一下?”
这个基于“对照”与“融合”的提议,让李小虎和周小雨都安静下来。他们看着季晨熙在纸上勾勒出的效果,发现确实比单一方案更好。一场小风波就这样悄然平息。季晨熙心里有点小小的成就感,他第一次体会到,用理性的方法去调和矛盾,比单纯的情绪化处理更有效。
晚上,楚颜接到一位老同学的电话,聊起生活中的种种不易,语气中带着些许疲惫和抱怨。季晨熙在一旁安静地拼着乐高,耳朵却悄悄竖着。他听到妈妈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劝慰对方,没有跟着一起抱怨,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说:“我明白你的难处,就像种花,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每个人的节奏和处境不同,别太苛责自己。咱们看看,眼下最能做的是哪件小事?”
妈妈的话,让季晨熙联想到“对照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无法改变所有条件时,先聚焦于当下能改变的那一个。他觉得妈妈就像个高超的“情感实验师”,没有试图去改变同学所处的“环境变量”,而是引导对方调整内心的“应对变量”。
临睡前,是季晨熙雷打不动的“心灵絮语”时间。他抱着枕头,对楚颜说:“妈妈,我今天好像明白了一点。”
“明白什么了,宝贝?”楚颜柔声问。
“我觉得……爸爸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会遇到像李小虎和小雨那样的不同意见,可能还要难上一百倍。”季晨熙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他不能只想自己喜欢怎么样,得像我们做实验一样,要考虑到很多很多‘条件’,然后想办法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优解’,对不对?”
他翻了个身,面向妈妈的方向,继续说:“还有,妈妈你安慰阿姨的话,我也记住了。是不是我想爸爸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我不能改变爸爸很远这个‘大条件’,但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的‘小变量’——比如今天认真听课了,跳绳多跳了十个,帮王奶奶拿了牛奶……这些小事做好了,就像给等待加了好的‘养分’,时间就会过得更有意义,我自己也会变得更棒,等爸爸回来,会给他一个更大的惊喜!”
楚颜在黑暗中紧紧搂住儿子,心里满是欣慰的暖流。孩子的思维正在变得更有条理,更善于从具体经历中提炼出应对生活的智慧。她亲了亲儿子的额头:“宝贝,你说得对极了。你能这么想,爸爸知道了,不知道有多开心多骄傲呢。”
周末,季晨熙在整理他的“成长记录本”时,翻看了之前的内容。从观察水仙、数九、画成长地图,到现在的“对照实验”思维,他发现自己对“等待”的理解,真的像搭乐高一样,一块一块地在垒高,在变得立体。他拿起笔,在新的一页上画了一幅画:左边是一棵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小树,右边是一个穿着军装、在山川河流间坚守岗位的身影。中间,他用一道彩虹桥连接起来,桥身上写着“理解”和“成长”。
他在画旁边工整地写道:
【自然课教了我“对照实验”,】
【让我知道比种子发芽更复杂的事,也能试着去“分析”。】
【爸爸的任务很重,要考虑很多“变量”。】
【我的等待很长,但要管好我的“变量”。】
【我们都在各自的“实验组”里努力,】
【让最好的结果,早点发生。】
合上本子,季晨熙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清晰。那枚“平安方向牌”静静贴在心口,此刻仿佛不再仅仅是指向南方的罗盘,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变量调节器”,提醒他关注自身成长这个最重要的“可控变量”。他明白,真正的等待,是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积极优化每一个自己能掌握的“变量”,让思念在时光的沉淀中,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淬炼出更深刻的理解、更强大的自我。
夜色温柔,孩子的内心世界又完成了一次悄然而重要的升级。他对远方的思念,因为注入了理性的思考,而变得更加沉静、坚韧,充满了向阳而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