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音乐课,苏老师带来了一个新的音乐概念——休止符。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像倒过来的鸭舌帽一样的符号。
“同学们,音乐不只是由不断响起的音符组成的,”苏老师用指挥棒轻轻点着那个符号,“这个小小的标记,叫做休止符。它表示停顿,表示沉默,表示声音的暂时休止。”
为了演示,苏老师弹奏了两段简单的《小星星》旋律。第一段,音符一个接一个,流畅但略显急促和平淡。第二段,她在某些地方加入了短暂的停顿,音乐顿时有了喘息,有了节奏的跳跃感,反而显得更加生动而充满期待。
“听出来了吗?”苏老师停下演奏,微笑着看向大家,“休止符不是音乐的空白,更不是音乐的结束。它像是音乐在深呼吸,是为了让下一个音符的出现更加清晰、更有力量。没有休止符的音乐,会让人喘不过气,失去美感。”
季晨熙坐在下面,听得入了神。他以前只觉得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连在一起,从未想过,安静也是音乐如此重要的一部分。那个小小的休止符,看似是无,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有的效果。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小虎和周小雨还在模仿着老师弹琴的样子,嘴里叮叮咚咚地哼着调子,故意在某个地方猛地停住,然后大喊一声休止符,接着哈哈大笑。季晨熙没有加入他们的嬉闹,他安静地走着,耳朵里仿佛还回响着那两段对比鲜明的旋律。
他下意识地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休止符。
做数学题时,遇到一道难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躁地咬笔头,而是会放下笔,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让乱糟糟的思绪休止一下。往往就在这短暂的停顿之后,新的解题思路会悄然浮现。这短暂的停顿,就是思考的休止符。
体育课跑完步,大家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那一刻只有风的声音和彼此粗重的呼吸声。激烈的运动暂停了,身体在休息,为下一轮活动积蓄能量。这安静的片刻,就是运动的休止符。
晚上睡前,他不再进行详细的口头汇报,而是变成了一段安静的、手贴胸口的默想。喧闹的一天在这一刻沉淀下来,白天的画面和感受像电影镜头般掠过心头,然后归于平静。这入睡前的静谧,就是一天的休止符。
他甚至想到了更远的地方。爸爸现在在做什么呢?是在紧张的训练间隙,获得了一段宝贵的休息时间?那段安静的、不被打扰的休息,就是爸爸忙碌任务中的休止符吧?在那一刻,爸爸是不是也会停下所有动作,可能喝口水,望望天空,想一想家和妈妈?那短暂的沉默,并非思念的中断,而是思念在忙碌的缝隙中,一次深深的呼吸。
这个想法让季晨熙感到一种奇妙的安慰。他曾经觉得,只有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做事、不停地想念,才能证明等待的存在。但现在他明白了,适当的停顿和静默,同样是这份等待中不可或缺的节奏。就像音乐需要休止符来赋予节奏和张力,等待也需要有安静的间隔,来沉淀情感,积蓄力量,让下一次思念的音符响起时,更加厚重和真诚。
周六早晨,季晨熙坐在书桌前,阳光正好。他没有立刻开始写作业,也没有摆弄玩具,而是就那么安静地坐了一会儿,看着窗外树枝上跳跃的小鸟。然后,他拿出成长记录本,画了一个大大的、工整的休止符。在休止符的下面,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音乐课学了休止符。
休止符不是没有声音,它是音乐在呼吸。
我想,等待爸爸的时候,也有好多休止符。
我做作业累了休息一下,是休止符。
爸爸完成任务后休息一下,也是休止符。
在这些安静的休止符里,我们的想念没有停,它在好好地长大,等着下一次更响亮地响起来。
写完后,他合上本子,心里一片宁静。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安静地贴着胸口,此刻仿佛也化为了一个温暖的休止符,提醒他:爱不必时时刻刻喧哗,真正的陪伴,在于心有灵犀的共鸣,也在于彼此沉默却坚实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