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的“对照实验”带来了新的期待。季晨熙和同学们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窗台观察各自的绿豆杯。季晨熙负责的“适量水”杯子里的绿豆已经冒出了嫩白的胚根,努力向下探寻,而“缺水”和“过量水”杯里的绿豆则变化缓慢或毫无动静。课间,孩子们常围在窗边,叽叽喳喳地比较着谁的豆芽长得更快、更直。
这天下午的自然课,张老师端来了几个玻璃杯、一包沙土、一些碎石子和一个水壶。“同学们,”她说道,“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水的沉淀’小实验。”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张老师请一位同学在玻璃杯里放入沙土和碎石子,再倒入清水,然后用木棒快速搅拌。顿时,杯中的水变得一片混浊,泥沙翻滚,什么也看不清了。
“现在,我们把它静静地放在讲台上,谁也不要去动它。”张老师将杯子轻轻放稳。
季晨熙和其他孩子一样,伸长脖子盯着那杯浑浊的水。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黄蒙蒙的一片。有些性急的同学看了十几秒就开始挪开视线,觉得无聊。但季晨熙却依旧专注地看着。过了一会儿,他发现水中较大的沙粒开始明显地下坠,杯底出现了一层薄薄的沉积。水似乎比刚才透亮了一点点。
“看!沙子沉下去了!”李小虎也注意到了,低声说。
张老师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观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水中的变化极其缓慢。那些更细小的颗粒,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依依不舍地、缓缓沉降下来。杯子上层的水,逐渐变得清澈起来,与下半部分的浑浊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界限。最后,当所有颗粒都沉淀到杯底,上层的水已经变得几乎完全透明,能一眼看到杯底堆积的分层沉积物。
“看,现在多清澈。”张老师举起水杯,“当我们给它足够的时间,不去摇晃、不去打扰,水自己就会慢慢变得干净。这个让杂质慢慢沉到底部的过程,就叫做‘沉淀’。”
季晨熙看着那杯从混浊变为清澈的水,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他想起刚才等待时那份短暂的焦躁,以及随后在安静观察中看到的细微变化。沉淀,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份不打扰的安静。
放学后,下了一场短暂的雷阵雨。雨停后,路边低洼处积了一些小水坑。水坑里的水因为混入了泥土而显得浑浊。季晨熙蹲在一个小水坑边,看着水面慢慢恢复平静,水中的泥沙渐渐下沉,水坑边缘的水开始显露出一点点清澈。他捡起一根小树枝,轻轻拨动了一下水面,刚沉淀下去的泥沙又被搅了起来,水坑再次变得模糊。他立刻收回树枝,屏住呼吸,静静地看着。水面波纹渐渐消失,泥沙又一次开始缓慢地、耐心地沉降。
这个简单的现象,让他对“沉淀”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晚上睡觉前,他像完成仪式一样,轻轻摸了摸胸前那枚光滑的木牌。爸爸已经离开很久了,等待的时间像一条长长的河流。一开始,思念和难过就像被搅动的泥沙,让心里堵得慌,看不清前方。后来,每天的生活像静静流淌的水,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想爸爸……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强烈的情绪,好像也慢慢沉静下来,沉淀到了心底某个地方。它们并没有消失,杯底那些沙石就是证明,但心的上层,却因此腾出了更多清澈、平静的空间,用来盛放日常的快乐、学到的知识、妈妈的笑容和王奶奶做的热汤。
等待,也许就是这样一场漫长的沉淀。所有的思念、期盼,甚至偶尔的小委屈,都需要时间慢慢沉降。不能总是去搅动它,需要耐心,需要像守护那杯静置的水一样,守护内心的安宁。爸爸在远方,一定也在经历着他的沉淀,将工作的艰辛、对家的思念,一点点转化为坚守的力量。
他拿出成长记录本,画了一个大大的玻璃杯。杯子的下半部分,他用褐色的笔涂满了沉淀下来的沙石,在旁边写上“想念、盼望”;杯子的上半部分,他留出大片空白,用浅蓝色的笔轻轻涂了几笔,表示清澈的水,在旁边写上“平静、长大、每一天”。他在画旁边工整地写道:
“今天自然课,我们做了沉淀实验。
混浊的水,安静地放一会儿,就会变清。
我想,等待爸爸,也像沉淀。
刚开始很难过,心里乱乱的。
现在,难过和想念沉到了心底,上面是每天的生活。
水澄清了,才能照亮更多东西。
心安静了,才能装下更多美好。
爸爸,我会让心慢慢沉淀,变得像秋天的天空一样干净明亮。
等你回来,就能看到我心里沉淀下来的所有进步,和上面清亮亮的、现在的我。”
写完,他放下笔,觉得心里也像那杯沉淀后的水一样,格外澄澈安宁。他知道,沉淀需要时间,而时间,会赋予等待以意义,会让一切变得清晰而明亮。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也在提醒他,真正的强大,是拥有让内心喧嚣沉淀下来的耐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