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最后几天,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忙碌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息。周末,楚颜开始着手进行年终大扫除,准备迎接新的一年。这次,她决定彻底清理书房那个带锁的旧抽屉——那是季诚生前放重要个人物品的地方,钥匙一直由她保管。
午后,阳光斜照进书房,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楚颜拿出那把小小的、有些锈迹的铜钥匙,深吸一口气,插进锁孔。“咔哒”一声轻响,抽屉开了。里面东西不多,摆放整齐:几本军官证、一些重要票据的文件夹、几枚用绒布包好的勋章,还有一本厚厚的、封面是深绿色硬壳的笔记本。
楚颜拿起那本笔记本,手感沉甸甸的。她以为是日记,犹豫着是否要翻开。最终,她还是轻轻打开了它。然而,里面并非她预想中的文字记录,而是一页页整齐的表格,用钢笔填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简短的备注。
这是一本家庭账本。
时间从几年前开始。收入栏是季诚的工资和补贴,支出栏则事无巨细: “房贷”、“水电煤”、“晨熙奶粉”、“颜颜大衣(生日礼物)”、“给妈生活费”、“家庭日聚餐”、“晨熙幼儿园学费”、“购《儿童百科全书》一套”……每一笔都清晰可辨,日期、金额、用途,一丝不苟。季诚的字迹刚劲有力,即使在记录这些琐碎开支时,也透着一股军人的严谨。
楚颜一页页翻看着,泪水无声滑落。她看到“收入”栏的数字随着季诚的晋升而缓慢增长,而“支出”栏里,关于她和晨熙的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季诚自己的开销寥寥无几,最多的是“买书”,偶尔有“换作战靴”、“买刮胡刀片”。她看到有一笔特别的月度支出,标记着“晨熙教育基金”,金额固定,雷打不动。在最近的一页,日期是季诚上次休假离家前,最后一条记录是:“预存下半年物业、采暖费。备足。” 后面还跟着一行小字:“颜颜胃不好,记得提醒她常备温胃舒。”
这不是一本冰冷的账本,这是一个男人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书写着对家庭全部的爱与责任。每一笔数字背后,都是他默默扛起的担子,是他对妻儿未来生活的精心规划和无声承诺。
“妈妈,你在看什么?”季晨熙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他完成作业,好奇地走过来。
楚颜慌忙擦掉眼泪,合上账本,勉强笑了笑:“没什么,爸爸以前记东西的本子。”
季晨熙却看到了妈妈红着的眼圈和那本陌生的绿本子。他走过去,仰头看着妈妈:“是爸爸的秘密吗?我能看看吗?”
楚颜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重新打开了账本,将他抱到腿上,一页一页地指给他看:“宝贝,你看,这是爸爸写的咱们家的‘账本’。就像你记录小苗生长一样,爸爸用数字记录着我们这个家是怎么过的。”
她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这一笔,是爸爸的工资,是咱们家吃饭、穿衣、住的来源。这一笔,是给你交学费、买书的。这一笔,是给奶奶的生活费,爸爸要孝顺奶奶。这一笔,是爸爸存起来,给你以后上大学用的……”
季晨熙安静地看着,小手指随着妈妈的指引,划过那些陌生的数字和爸爸熟悉的字迹。他看不懂具体的金额,但他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沉甸甸的“安排”和“负责”。他看到了“晨熙”的名字反复出现,后面跟着“奶粉”、“学费”、“书本”、“新球鞋”……而写有“季诚”的条目,却少得可怜。
“妈妈,”他忽然抬起头,小声问,“爸爸……把钱都花在我们身上了,他自己呢?”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楚颜情感的闸门,她紧紧抱住儿子,泪水再次涌出:“爸爸……爸爸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妈妈和晨熙过得好。他觉得,这就是他挣的钱最好的用处。”
这天晚上,季晨熙变得异常安静。他做完功课,没有去玩模型,而是拿出自己的储蓄罐——那只胖乎乎的陶瓷小猪。他把里面的钱全都倒出来,有纸币有硬币。他学着爸爸账本的样子,找出一张白纸,笨拙地画上表格,然后一笔一画地、极其认真地开始“记账”:
【收入】(空着)
【支出】:
给妈妈买护手霜(冬天妈妈手会裂) : (空着,他数出相应的硬币放一边)
给王奶奶买新围裙(她的旧了) : (又数出一些硬币)
存起来给晨熙上大学(像爸爸一样) : (把剩下的钱郑重地推到一起)
给自己…… (他想了想,划掉了这一行)
虽然他写的根本不是规范的账目,金额也少得可怜,但那副专注而郑重的模样,让一旁的楚颜心酸又感动。他正在用他稚嫩的方式,尝试理解并接过爸爸留下的那份关于“责任”的担子,哪怕只是最微小的一角。
夜里,他在成长记录本上新的一页,没有画画。他照着爸爸账本的样子,画了几条歪歪扭扭的线当作表格。在“支出”下面,他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晚上“计划”的那几项。在表格的最下面,他用力地写了一行字:
**【今天我看了爸爸的账本。】_
**【上面写的,都是我和妈妈,还有家。】
**【爸爸把钱都用来爱我们了。】
**【现在爸爸不记账了,我要开始学着自己记。】
**【虽然我的钱很少很少,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
**【先把钱用在爱妈妈、爱家、和存起来长大上面。】
【爸爸,你放心吧,咱们家的‘账’,我会慢慢学着自己算。】
通过一本沉默的家庭账本,季晨熙触摸到了父爱最坚实、最日常的质地。它不再是遥远的思念和宏大的牺牲,而是化作了每一笔具体开支背后深沉如山的担当。这份无声的“家庭经济学”课,让“责任”这个词,在孩子心中有了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深刻的重量。岁末的钟声即将敲响,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接力,正在一本合上的旧账本与一张稚嫩的新表格之间,悄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