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幸福里小区的便民服务站还没完全敞开门,门口就已经围了五六个人。张奶奶提着刚蒸好的南瓜馒头,踮着脚往里面瞅;王大爷拄着拐杖,手里攥着当天的报纸,正和卖菜的李叔聊小区里的新鲜事;小胖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喊着 “李四叔叔”,身后跟着几个要托管的小朋友。大黄趴在门口的垫子上,尾巴摇得像个小马达,时不时用头蹭蹭邻居们的裤腿,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小李,快开门!馒头再不吃就凉了!” 张奶奶拍着门喊道。
“来啦来啦!” 李四赶紧拉开卷闸门,一股热气夹杂着馒头的香味涌了进来,“张奶奶您怎么来这么早?”
“知道你这地方热闹,来晚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张奶奶笑着走进来,把馒头放在新铺的蓝色桌布上,“给大家都带了点,趁热吃。”
话音刚落,邻居们就涌了进来,有的拿起馒头就吃,有的找李四修东西,有的则围在折叠桌旁,借着服务站的灯光看报纸。翠花拎着早餐走进来,看到这阵仗,无奈地摇摇头:“我说你们,把这儿当自己家了?天天比上班还积极!”
“可不是嘛!” 李叔咬了一口馒头,含糊地说,“你这儿比我家客厅还热闹,来这儿既能修东西,又能聊天,谁不爱来?”
正说着,3 号楼的赵姐抱着一台旧豆浆机走进来:“小李,帮我看看这豆浆机,打出来的豆浆总有渣。对了,昨天你帮我对接的净水器师傅太靠谱了,收费合理还上门快,我今天特意带了点自家做的酱菜,给大家尝尝。”
“谢谢赵姐!” 李四接过豆浆机,笑着说,“豆浆机应该是滤网堵了,清理一下就行。”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工具拆卸,动作熟练沉稳 —— 自从学会 “量力而行”,他修这些常规小家电越来越得心应手。
赵姐把酱菜放在折叠桌上,很快就被邻居们分着尝了起来:“这酱菜真好吃!赵姐,下次教我怎么做呗?”“里面放了辣椒吗?我家孩子不能吃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像个小型集市。
上午八点多,服务站里已经挤满了人。折叠桌旁围了一圈老人,王大爷正拿着报纸读新闻,时不时有人插话说两句自己的看法;工作台边,李四忙着帮邻居修电风扇,翠花在旁边登记 “能人对接” 需求,时不时提醒他:“别光顾着修,李婶要对接修微波炉的师傅,记得打电话。”;角落里,张阿姨带着几个孩子画画,小胖正趴在地上,教大黄 “捡球”,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小李,帮我对接一下修冰箱的师傅呗?我家冰箱不制冷了,里面还有不少肉呢。” 住在 2 号楼的陈阿姨挤过人群,手里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冰箱的型号和故障情况。
“没问题!” 李四放下手里的螺丝刀,接过纸条,“我联系小区的老吴师傅,他修冰箱特别拿手,今天下午就能上门。” 他拿出手机,很快就和老吴师傅通了电话,确认了上门时间。
“太谢谢你了小李!” 陈阿姨高兴地说,“要是自己找师傅,还不知道要被坑多少钱呢。”
“都是邻居,应该的。” 李四笑着说,又拿起螺丝刀,继续修理电风扇。
这时,小区门口小卖部的老板娘提着一袋矿泉水走进来:“给大家送点水,看你们热闹的,嗓子都快哑了。” 她把水放在桌上,笑着说,“我这小卖部都快没人了,大家都来你这儿扎堆,你可得给我分点人气啊!”
“哪能啊!” 李四笑着说,“大家买东西还得去你那儿,我这儿可没有零食饮料。”
邻居们都笑了起来,有人说:“等会儿就去你那儿买酱油!”“我家盐快没了,等会儿就去买!”
中午的时候,服务站里的人不仅没少,反而更多了。有的邻居带来了自家的午饭,摆在折叠桌上一起分享;有的则帮着李四和翠花打下手,递工具、登记需求。张奶奶带来的南瓜馒头早就吃完了,李婶又回家蒸了一笼包子送来;赵姐的酱菜也见了底,她说明天再带一大瓶来。
“你说你这地方,比居委会还热闹!” 王大爷喝了口茶,笑着对李四说,“居委会开个会都没这么多人,你这儿天天跟赶大集似的,连吃饭都凑在一起,比一家人还亲。”
“可不是嘛!” 旁边的刘大妈接过话茬,“上次我家孙子发烧,就是在这儿找小李帮忙送的医院,大家还都给我出主意,比亲戚还贴心。”
“这都是大家抬爱。” 李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能让大家这么喜欢来这儿。”
翠花在旁边收拾碗筷,嘴上吐槽:“喜欢来是好事,就是每天收拾起来累死人,你可得多干点活。” 心里却暖暖的 —— 她从来没想过,这个曾经简陋的小服务站,能变成现在这样热闹的地方。
下午,服务站里的热闹依旧。有人来请李四拍生日祝福视频,有人来对接安装空调的师傅,还有人纯粹是来聊天解闷的。李四忙而不乱,一边处理维修和对接需求,一边和邻居们说笑,翠花则帮着整理拍摄道具、登记快递,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小李,帮我拍个广场舞视频呗?我们舞蹈队编了个新动作,想拍下来发给外地的姐妹看看。” 刘大妈笑着说,身后跟着几个穿着舞蹈服的阿姨。
“没问题!” 李四拿起手机,“咱们去广场拍,光线好,还能展示咱们小区的环境。”
“太好了!” 阿姨们高兴地说,簇拥着李四往广场走去,大黄也跟着跑了出去,在人群中穿梭,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留在服务站的邻居们并没有闲着,有的帮翠花整理快递,有的则围在折叠桌旁,讨论着明天要给小区的流浪猫搭个窝。“我家有旧木板,可以拿来用。”“我会钉钉子,明天我来帮忙。”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好了计划。
傍晚的时候,李四拍完视频回到服务站,看到大家正在讨论搭猫窝的事,笑着说:“我也来帮忙!我这儿有锤子和钉子,明天一起搭。”
“太好了!” 邻居们高兴地说,“有你帮忙,肯定很快就能搭好。”
这时,社区王主任路过服务站,看到里面热闹的场景,忍不住走进来:“小李,你这儿真是越来越热闹了!现在不仅是便民服务站,都成咱们小区的‘文化据点’了,大家有事没事都来这儿聚聚,比以前团结多了。”
“都是大家支持。” 李四笑着说,“以后我们还打算搞点邻里活动,比如包粽子、猜灯谜,让大家更热闹。”
“好主意!” 王主任点点头,“社区可以给你们提供物资支持,咱们一起把小区建设得更温馨。”
夜幕降临,服务站里的人渐渐散去,但折叠桌上还留着大家没吃完的零食和没喝完的茶水,地上散落着孩子们画的画,大黄趴在垫子上,嘴里叼着玩具球,时不时 “汪汪” 叫两声,像是在回味白天的热闹。
李四和翠花收拾着东西,翠花说:“你看你这服务站,现在比菜市场还热闹,每天都有这么多人,你也不嫌烦。”
“烦什么?” 李四笑着说,“大家来这儿是信任我,喜欢这里的氛围,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拿出手机,拍了一张服务站的照片 —— 折叠桌上的残羹剩饭、墙上的锦旗和声明、地上的儿童涂鸦,还有趴在垫子上的大黄,发了一条短视频:“服务站成了小区据点!每天都有邻居来这儿聊天、求助、分享家常,比一家人还亲!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这里更热闹、更温馨!”
不一会儿,评论区就热闹起来了:
“明天我也去服务站聊天!带点自家种的青菜给大家尝尝!”—— 小区邻居李姐
“搭猫窝算我一个!我家有旧棉絮,可以铺在里面。”—— 小张
“大黄今天没出镜,明天我给它带牛肉干!”—— 张奶奶
“以后搞活动记得叫上我,我会包饺子!”—— 粉丝 “饺子爱好者”
李四看着评论,笑着回复:“欢迎大家来服务站做客!明天搭猫窝,不见不散!”
翠花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玩了,该锁门回家了。明天还要早起搭猫窝,别起晚了。”
“知道啦!” 李四收起手机,看着收拾干净的服务站,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服务站能成为小区据点,不仅仅是因为便民服务,更是因为这里凝聚了邻里间的真情实感 —— 大家在这里分享快乐、分担烦恼,把彼此当成家人,这才是服务站最珍贵的价值。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小区,服务站的门就被早早打开了。邻居们陆续赶来,有的带着旧木板,有的拿着棉絮,有的则提着早餐,准备一起搭猫窝。大黄趴在门口,欢快地摇着尾巴,迎接每一个到来的邻居。
服务站里又热闹起来了,折叠桌旁有人在画猫窝的设计图,有人在整理材料,有人则在聊天说笑。李四拿起锤子,开始钉木板,翠花在旁边递钉子,脸上带着笑容。大家齐心协力,不一会儿,一个温暖的猫窝就搭好了。
看着眼前的猫窝和热闹的邻居们,李四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个小小的服务站,会一直是幸福里小区最热闹、最温馨的据点,承载着邻里间的真情与欢乐,让这个小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