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接过王琼递来的文书。
手指在纸页上缓缓划过。
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指节都泛了白。
顺天府的税银漂没、永平府的赈灾粮贪占,还有那些明明有问题却被评为“优秀”的官员。
每一条,都像重锤砸在他心上。
他抬起头,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又满是凝重。
“陛下,王尚书,此事……此事牵扯太广了。”
“从京官到地方官,从普通吏员到勋贵举荐的人,几乎半个朝堂都卷在里面。”
“要是真要整顿,怕是会引发轩然大波啊。”
朱厚照靠在椅背上,眼神锐利地看着他。
语气里带着几分反问。
“牵扯广,那就不做了?”
“先帝留下的吏治烂摊子,朕要是不管,再过几年,大明的税银收不上来,百姓的冤屈无处诉。”
“到时候引发的就不是‘轩然大波’,是民变了!”
李东阳被问得语噎。
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他不是不想整顿,只是在朝堂待了几十年,见多了改革的艰难,怕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
“王爱卿刚到吏部,就敢把这些问题摆到朕面前,敢做直臣。”
“朕之前斩张管事、审永康侯,敢杀人立威。”
朱厚照的目光落在李东阳身上,语气更沉了些。
“你李东阳忝为内阁首辅,先帝托孤的重臣,你敢做什么?”
“是敢跟朕一起破这烂摊子,还是敢看着大明一步步烂下去?”
这番话像针一样扎在李东阳心上。
他的脸瞬间红透,从脸颊一直红到耳根。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握拳,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陛下此言差矣!”
“臣并非不敢!”
“臣只是顾虑周全!”
“既然陛下敢为天下先,王尚书敢冲锋在前,臣为何不敢?”
“臣也敢做王安石!敢为大明的吏治,拼一把!”
“好!这才是朕的股肱之臣!”
朱厚照猛地一拍案,脸上露出笑容。
“早这样多好!”
“朕要的不是顾虑,是魄力!”
“你放心,改革出了问题,朕担着!谁要是敢拦,朕就敢斩!”
王琼在一旁看着,也跟着松了口气,笑着道。
“有陛下和首辅在,臣定当全力以赴,把考成法推行下去!”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暖阁里的气氛彻底热烈起来。
三人围在案前,细抠考成法的每一个细节。
李东阳提出。
“地方官的考核,不能只看税银和赈灾,还得加上‘民生改善’。”
“比如开垦的荒地亩数、修建的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避免官员只重政绩,不重百姓。”
朱厚照点头赞同。
“说得对!”
“再加上‘百姓评议’,让每个县的百姓每月给县官评一次分,分高的有奖,分低的要查,这样官员才不敢糊弄百姓。”
王琼补充道。
“京官的考核,得明确‘事务完成时限’。”
“比如户部的税银核对,限定半个月完成,超期的就要罚。”
“还有都察院的弹劾案,不能压着不办,三个月内必须有结果,不然御史也要受罚。”
朱厚照拿起笔,把这些想法一一记在纸上。
很快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考成法草案。
地方官考核分“税银、赈灾、民生、百姓评议”四项,每季度一考。
京官考核分“事务完成率、时限、差错率”三项,每月一考。
举荐者连带问责,被举荐者不合格,举荐者罚俸或降职。
百姓可通过县衙、府衙的“意见箱”提评议,由锦衣卫监督汇总,确保不被篡改。
“就按这个来!”
朱厚照放下笔,看着两人。
“这份草案,你们回去再琢磨琢磨,有要改的,明天朝会前告诉朕。”
李东阳接过草案,仔细看了一遍,点头道。
“陛下,这份草案已经很周全了,臣回去后再跟内阁的人通个气,让他们也有个准备。”
“不止内阁。”
朱厚照提醒道。
“明天朕要开大朝会,在朝会上正式宣布推行考成法。”
“之前有人反对朕的新政,朕最多贬官。”
“这次不一样,考成法是大明吏治的根本,谁要是敢公开反对,敢暗地里搞破坏,朕不会再手软,是真敢杀人的。”
他看着李东阳和王琼,语气严肃。
“你们俩回去后,要约束好各自部门的官员。”
“李首辅管好内阁和六部的堂官,王尚书管好吏部的吏员,让他们明天朝会上,少说话,多听话。”
“要是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别怪朕不给你们面子。”
李东阳连忙躬身。
“臣遵旨!”
“臣回去后就召集内阁官员,把陛下的意思传下去,谁敢不听话,臣第一个参他!”
王琼也跟着躬身。
“臣也遵旨!”
“吏部的吏员,臣会一一叮嘱,明天朝会上绝不敢乱说话,更不敢反对!”
朱厚照满意地点点头。
“好。”
“时辰不早了,你们先回去吧,好好准备明天的朝会。”
“记住,明天是考成法推行的第一步,也是大明吏治翻身的第一步,不能出任何差错。”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两人齐声应道,躬身行礼后,转身走出暖阁。
刚出暖阁,李东阳就对王琼道。
“王尚书,明天朝会怕是会有硬仗要打。”
“那些靠人情上位的官员,还有勋贵举荐的人,肯定会反对考成法,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王琼点头道。
“首辅放心,臣回去后就把吏部的考核册整理好。”
“要是有人敢反对,臣就把他们举荐的官员的问题摆出来,让他们无话可说。”
两人在宫门口分道扬镳,一个往内阁去,一个往吏部去。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两人的脚步都比来时快了许多。
他们知道,明天的朝会,不仅是考成法的开始,更是大明吏治革新的开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暖阁里,朱厚照看着案上的考成法草案,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页。
他知道,明天的朝会绝不会平静,反对的人肯定不少,甚至可能会有勋贵出面施压。
可他不怕,他要的就是借这次朝会,彻底打破那些人的幻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推行改革的决心,谁也拦不住。
他拿起案上的朱笔,在草案的最后写下“钦定”二字,眼里满是坚定。
明天,大明的朝堂,该变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