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古镜迷踪
时值寒露,宁瑜行至素有之称的云梦泽。此地以铸造铜镜闻名,城中镜坊林立,每逢晨昏,总能见到匠人俯首打磨镜面的身影。然而宁瑜甫一入城,便察觉一股异样的镜光在城中流转——那并非寻常的明净镜光,而是一股幽深晦暗的浊光,仿佛有无数未了的因果在镜中纠缠。
这日清晨,宁瑜信步走入城中最大的明镜轩。但见轩中铜镜琳琅满目,从寻常的梳妆镜到祭祀用的天文镜,不一而足。然而仔细观之,这些铜镜虽做工精良,纹饰精美,却总让人觉得镜光涣散,照物不明。
怪哉,这镜面打磨得光滑如初,照影却总是模糊不清。一位老匠人对着手中的铜镜叹息,镜中映出他愁苦的面容。
宁瑜凝神观察,发现这些铜镜的镜光中缠绕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滞涩之气,与他在城中感受到的异样镜光如出一辙。
老先生,这铜镜可是新近铸造的?宁瑜上前问道。
老匠人抬头,见宁瑜气度不凡,叹道:公子好眼力。这面铜镜是半月前所铸,用的是上等的云梦青铜,按理说该是镜光如水才是。可不知为何,近来铸造的铜镜都失了往日的明净。
正说话间,轩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但见几个官差打扮的人急匆匆跑来,后面跟着个哭哭啼啼的老妇人。
赵师傅,快去看看!城西李家又出事了!他家的古镜...古镜又显灵了!
老匠人闻言色变,急忙对宁瑜道:公子既然对此道有兴趣,不如随老朽同去一看?
宁瑜颔首:正该如此。
众人匆匆赶往城西的李宅。但见一座古朴的宅院前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个个面带惊惧之色。宅内传来阵阵凄厉的哭声,令人毛骨悚然。
让开让开!赵师傅来了!官差分开人群,引着宁瑜等人入内。
宅内正堂,一位白发老妇瘫坐在地,面前摆着一面古朴的铜镜。镜面幽深,隐隐有光影流转,镜中映出的却不是当下的景象,而是一些模糊的古装人影。
这是...溯影镜?宁瑜微微蹙眉。
赵师傅急忙问道:公子认得此镜?
宁瑜凝声道:古籍有载,有些古镜因缘际会,能照见过去之事。看这镜中的景象,怕是已经通灵了。
老妇人闻言,哭得更伤心了:这面镜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据说能照见前世今生。可自从上月老身擦拭过后,镜中就总是出现些古装人影,夜半时分还能听到镜中传来哭声...
宁瑜细观古镜,发现镜背刻着繁复的云雷纹,中央嵌着一块罕见的黑曜石。镜面虽然布满岁月的痕迹,但镜光深邃,显然不是凡品。
老夫人可否告知,这面镜子的来历?宁瑜温声问道。
老妇人拭泪道:听祖上说,这面镜子是唐代一位将军的遗物。当年那位将军战死沙场,其妻终日对镜梳妆,最终郁郁而终。镜子几经流转,到了老身手中。
宁瑜指尖轻触镜面,闭目感应。片刻后,他睁眼道:镜中确实附着两道执念深重的残魂。若不能化解他们的执念,这面镜子恐怕会一直作祟。
官差为难道:这可如何是好?这已经是本月第三起古镜作祟的事件了。
宁瑜沉思片刻,忽然问道:除了这面古镜,城中可还有其他异常的镜子?
赵师傅与官差相视一眼,都露出诧异之色。官差答道:公子真是料事如神。说来也怪,这半年来,城中确实有多面古镜出现异状。有些能照见鬼影,有些能让照镜者产生幻觉,最严重的一面镜子,甚至让照镜者陷入了长眠不醒。
宁瑜眼中闪过明悟之色:原来如此。镜光紊乱,镜灵不宁,古镜自然失了本性。要解此局,恐怕得往镜湖走一遭了。
中阙:镜湖寻源
镜湖位于云梦泽中央,是铸造铜镜所需青铜的重要产地。传说湖底沉睡着镜灵,守护着云梦泽的镜光。
宁瑜与赵师傅等人来到镜湖时,但见湖水浑浊,往日的明净不复存在。湖面上漂浮着些许死鱼,散发着一股腥臭之气。
半年前开始,镜湖就变得浑浊了。看守湖区的老渔夫叹道,以往这时候,湖水清澈如镜,现在却...唉!
宁瑜凝神感应,发现湖底沉积着一股浓重的怨气,正是这股怨气污染了湖水,进而影响了用此水铸造的铜镜。
镜湖不是自然浑浊,而是被怨气污染。宁瑜断言,云梦泽的镜光流转出了问题,连带着镜湖的灵气也被阻滞。
赵师傅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镜湖可是我们云梦泽镜业的根本啊!
宁瑜在湖边缓步踱行,忽然驻足在一块石碑前。碑上刻着古代镜师留下的铭文,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铸镜先铸心,镜明心自清。
赵师傅,您可知道古代铸镜,除了工艺、材料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赵师傅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公子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老朽。祖辈相传,古代铸镜讲究以心映镜——铸镜者需心怀明镜,方能铸出照物分明的好镜。要在特定的时辰,怀着特定的心境,还要...还要以铸镜者的精气滋养镜灵。
正是如此。宁瑜点头,现代铸镜只重技艺,却忘了与镜灵沟通的心法。久而久之,镜光自然紊乱。
他转向众人:要重振镜光,净化镜湖,必须按照古法,重新铸造一面能够贯通天地灵气的宝镜。
官差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
宁瑜微微一笑,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卷古籍:古法就在这《镜缘秘录》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领悟。
接下来的三日,宁瑜与赵师傅等人闭门研读古籍。这卷《镜缘秘录》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铸镜秘法,更暗含天地至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玄机,需要用心参悟。
取铜于月圆之夜,铸镜于日出之时,融天地灵气,通铸者心神...赵师傅念着古籍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玄妙。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取铜。按照古法,必须在月圆之夜子时,选取镜湖最深处的沉铜,且不能见日光。这夜子时,众人乘着小舟,来到镜湖中央。但见月华如水,湖面如镜,正是取铜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取铜将成之时,忽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好不容易选定的沉铜险些沉入湖底。
这是...赵师傅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镜灵在考验我们。古法铸镜,必先得镜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瓶,将月下采集的百花露水洒向湖中,同时朗声吟诵古籍上记载的《请镜灵咒》。说也神奇,露水洒出后,风浪立止,沉铜竟然自行浮出水面。
第二关是熔铸。古法要求必须在日出之时开始熔铸,不能见浊气,不能闻杂音。众人在铸镜坊中小心伺候,调节炉火。待到铜汁沸腾,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通灵。按照古籍记载,铸镜者必须将自身的精神意念融入铜镜,与镜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铸者完成。
赵师傅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其他匠人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籍之力。
他让赵师傅将古籍摊在案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素净的铸模,将熔化的铜汁缓缓注入。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镜道之妙,感受镜光之明。宁瑜说着,双手轻按古籍,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镜咒。
随着镜咒的响起,古籍上的文字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镜光如流水般从书中流出,汇入铜汁。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神与那铜汁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铜汁在冷却、成型、打磨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七个时辰后,镜咒声止。铸模中的铜镜已经成型,镜面光滑,镜背纹饰精美,散发着淡淡的清光。
成了!赵师傅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镜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开光见性。
下阙:镜缘了了
开光见性,是古法铸镜最玄妙的一步。按照古籍记载,必须在月圆之夜的子时,以通灵镜照见镜缘真相,引动天地灵气,为铜镜开光。
月圆之夜,镜湖畔烛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湖边。湖岸,闻讯而来的云梦泽镜匠挤满了堤岸,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铸的通灵镜,在赵师傅点燃香烛的同时,老妇人请出了那面作祟的古镜。
时辰到!宁瑜执镜在手,将月光反射向古镜镜面。
双镜相对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镜光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两镜之间流转生辉,仿佛打开了时空的通道。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镜光的流转,湖中的浊水竟然开始变得清澈,往日的明净渐渐恢复。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两道黑影忽然从古镜中冲出,直扑宁瑜而来!
是镜中残魂!赵师傅惊呼。
宁瑜却不慌不忙,通灵镜一转,照出一道玄妙的镜光。光芒在空中化作光网,将黑影牢牢罩住。
执念成魂,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镜道。宁瑜朗声道。
那黑影在光网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两缕青烟,融入通灵镜。说来也怪,得了这两缕青烟,通灵镜顿时更加明亮,镜光所到之处,连夜色都被照亮。
当最后一缕镜光消散,古镜恢复了平静,镜面明净如初。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心神一清,往日观镜时的恍惚感一扫而空。
老妇人对着古镜深深叩拜:多谢镜仙点拨,老身明白了!镜缘已了,执念该消了!
宁瑜放下通灵镜,微笑道:镜道已通,从此云梦泽的铜镜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赵师傅用通灵镜重新审视那些出现异状的古镜。说也神奇,在通灵镜的镜光下,那些古镜中的怨气都渐渐消散,恢复了往日的明净。
而云梦泽的镜匠们,在用通灵镜观摩铸镜工艺时,也都感觉心境明澈,对镜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云梦泽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镜展。展出的铜镜全部是用净化后的镜湖青铜铸造,每一面都镜光清澈,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赵师傅合作的一面乾坤镜,镜光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赵师傅将参悟完整的《镜缘秘录》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古籍记载的不仅是铸镜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赵师傅可知道这古籍的作者是谁?
赵师傅摇头:祖上只说是古代一位镜仙,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湖老渔夫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镜仙好像姓东方,名朔,是汉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镜花水月的东方朔?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智者,更是镜道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古籍。
宁瑜恍然。原来这云梦泽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智者有关。智镜相通,难怪此地的镜道如此特殊。
离开云梦泽时,正值寒露。满湖秋水与镜光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闻到风中传来的淡淡铜香,听到镜坊中传来的清脆打磨声。
他怀中那卷《镜缘秘录》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智者的智慧与超脱。
镜光通灵,镜缘了了。这镜光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东方朔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片明净的镜湖,正在秋风中波光粼粼,预示着镜道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