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厅灯海:非遗灯笼点亮夜
离“非遗传承人课堂”第二节课还有三天,展厅里就多了些不一样的期待——老陈提前送来了几十根细细的竹篾骨架,都是按孩子的手掌大小扎好的,还配了半透明的红纸和彩绳,说编好灯笼后,糊上红纸、挂上彩绳,晚上点亮灯,准好看。
周三下午,孩子们踩着放学的铃声冲进博物馆,手里还攥着上次编的竹编荷花,一进门就围着老陈的工具桌转:“陈爷爷,今天是不是教编灯笼呀?”老陈笑着把竹篾骨架分给每个孩子,手里举着一个半成品示范:“咱们先把竹篾绕在骨架上,像给小架子穿衣服,每绕一圈就打个小结,别让它松了,慢慢来,不着急。”
小宇上次编荷花时找到了窍门,这次上手格外快,没一会儿就绕好了大半圈竹篾,还特意留了个小口子:“陈爷爷,我想把上次拓的彩虹老虎贴在灯笼上,这个口子能塞进去吗?”老陈凑过去看了看,点头说:“当然能!你把老虎剪下来,等灯笼糊好纸,再贴上去,就是独一无二的‘老虎灯笼’了。”
旁边的朵朵则拉着奶奶一起编,奶奶眼神不太好,朵朵就帮着扶着骨架,奶奶慢慢绕竹篾,祖孙俩配合得格外默契。“奶奶,咱们的灯笼要糊粉色的纸,再系上黄色的彩绳,像小太阳一样!”朵朵趴在奶奶耳边说,奶奶笑着应:“好,都听你的,咱们的灯笼,要最漂亮。”
沈老爷子也没闲着,他在旁边的桌子上摆了颜料,教孩子们在红纸上画简单的年画纹样——有的孩子画小鲤鱼,有的画年画娃娃,还有孩子学着画嫦娥的裙摆,虽然线条还是歪歪扭扭,但每一笔都透着认真。“把画好的纸糊在灯笼上,晚上灯一亮,纹样就显出来了,比贴贴纸还好看。”沈老爷子拿着自己画的鲤鱼红纸,给孩子们做示范。
两个小时后,展厅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灯笼:有糊着红纸、画着鲤鱼的“传统款”,有贴了彩虹老虎、染了绿竹篾的“创意款”,还有的孩子在灯笼底下挂了上次编的竹编荷花,风一吹,荷花跟着晃,格外灵动。孩子们捧着自己的灯笼,互相炫耀着,展厅里满是叽叽喳喳的欢喜。
刘老师看着满桌的灯笼,忽然提议:“不如周末办场‘非遗灯笼夜’,把这些灯笼都挂起来,晚上点亮,再让孩子们带着家长来,既能看灯,还能再做些小手工,多热闹。”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小张和团队趁着晚上闭馆,把灯笼一个个挂在展厅的天花板上、展柜旁,连门口的走廊都挂了一串,远远看去,像一排待点亮的小灯笼,透着盼头。
周六晚上,“非遗灯笼夜”准时开场。当小张按下开关,一盏盏灯笼里的小灯亮起时,整个展厅瞬间被暖黄的光裹住——红纸上的鲤鱼像活了一样,彩虹老虎的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显眼,粉色的灯笼映得孩子们的脸红红的,连老陈和沈老爷子都忍不住驻足,眼里满是笑意。
有家长拿出手机拍照,嘴里念叨:“没想到孩子编的灯笼,挂起来这么好看,比买的还珍贵。”孩子们则拉着家长的手,在灯笼底下穿梭,一会儿指着自己的灯笼介绍,一会儿又去看别人的作品,偶尔有风吹过,灯笼轻轻晃动,光影在墙上跳着舞,热闹又温馨。
老陈走到小张身边,看着眼前的灯海,语气里满是感慨:“我做了一辈子竹编,编过无数个灯笼,却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景。这些灯笼,编的是手艺,装的是孩子的心意,亮起来的,是老手艺的未来啊。”
小张抬头看着头顶的灯笼,暖黄的光落在他脸上,心里也暖暖的。他知道,这一片灯海,不只是一场热闹的活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那些被孩子们握在手里、挂在展厅里的灯笼,会带着非遗的温度,照亮更多人的童年,也照亮老手艺传承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