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母校美术学院的林晚星,仿佛一颗被重新纳入熟悉轨道的星辰,只是这次,她的引力场已不可同日而语。学院方面为这次回顾展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不仅腾空了标志性的中央展厅,更组建了由院长亲自挂帅的筹备委员会。然而,在这表面的隆重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正在学术圈的象牙塔内悄然涌动。
布展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巨大的展厅内,《未尽的拥抱》悬浮在全息场中央,周围是依据江辰提出的“引力源”结构划分的展区。来自“星火之窗”的技术团队与学院派的老教授们混编工作,时而会因为一个灯光角度或一段交互逻辑争得面红耳赤。林晚星穿梭其间,常常需要同时扮演艺术家、协调者以及江辰那套复杂技术体系的“翻译官”。
这天下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余烬编码》的呈现方式上。学院的资深策展人李教授坚持认为,作品必须配以大段的文字阐释,引导观众理解其背后的创伤记忆与数据转化过程。而来自“星火之窗”的年轻技术主管则主张极简,认为应该让作品自身的视觉冲击力和数据场的沉浸感说话,任何文字都是干扰。
“艺术不是猜谜游戏!没有足够的背景铺垫,普通观众根本无法理解这种高度抽象的表达!”李教授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
“真正的艺术力量在于直击心灵,而不是依赖说明书!过度阐释本身就是对作品生命力的扼杀!”技术主管毫不退让。
争论陷入僵局。林晚星看着自己那幅诞生于生死边缘的作品,此刻却成了两种理念交锋的战场,心中泛起一丝无奈的疲惫。就在这时,她的个人终端轻微震动,是江辰发来的信息,只有一个简洁的链接和一句话:【参考方案V3已就绪。】
她点开链接,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展开。没有冗长的文字,而是通过极简的图标和可选的语音引导,允许观众自行选择探索深度。浅层接触,可以纯粹感受数据流的视觉与听觉震撼;深入探索,则可以通过手势调用不同层级的信息碎片——一段经过处理的、象征着观测站崩塌的声波频率,几行脱敏后的、代表生命信号的数据代码,甚至是一幅隐藏的、林晚星在“庇护所”时期画的极简情绪线条图。所有这些元素,都如同考古层般隐藏在作品背后,等待观众主动发掘,而非强行灌输。
这个方案巧妙地平衡了双方的需求,既尊重了作品的纯粹性,又提供了理解的路径。林晚星将方案展示给争论的双方。
李教授盯着界面看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这……这确实比生硬的文字墙要高明。”他看向林晚星的目光复杂,里面掺杂着不甘、佩服,以及一丝被技术碾压的落寞。技术主管则眼中放光,立刻开始研究实现细节。
一场风波暂时平息。但林晚星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果然,随着展览开幕临近,学术圈内的质疑开始从私下流传转向公开。一位以评论犀利、坚守“纯粹绘画性”着称的批评家,在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观察》期刊上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他并不直接否定林晚星的艺术成就,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其创作方法论,质疑在江辰如此深度的技术介入下,作品究竟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归属于艺术家个人的“灵光”?文章用词考究,引经据典,将“科技依赖”描绘成一种对艺术主体性的慢性侵蚀,甚至隐晦地将江辰早年“技术寡头”的形象与他对林晚星艺术的“殖民”联系起来。
这篇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学院内部和更广泛的艺术圈层激起涟漪。一些原本就对科技艺术持保留态度的老派人士纷纷附和,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微妙的审视和怀疑。
院长不得不在一次筹备会议上,委婉地向林晚星提及了这股舆论压力。“晚星,你看……是否需要安排一次小范围的学术对谈,或者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出来说几句话?毕竟,展览的成功,也需要学术界的认可。”
林晚星能感觉到院长好意下的担忧。她沉默着,尚未回答,坐在她身旁、一直以全息投影形式参会的江辰(他本人正在处理一个紧急的国际技术标准会议),却突然切入了音频频道。
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冷静得像是在分析一组实验数据:“根据舆论传播模型分析,此类基于立场预设的争论,参与对话只会提升其关注度,为对方提供更多可攻击的素材。最优策略是保持沉默,让作品本身完成对话。”
院长有些尴尬:“江先生,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学术界的声音,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忽视……”
“声音的权重,取决于其背后的逻辑力量,而非音量大小。”江辰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当展览开幕,当观众亲身站在《未尽的拥抱》面前,感受数据与情感的交响;当他们走入《地心共鸣场》的片段体验区,感知星球的脉搏时,任何基于陈旧框架的质疑,都会在真实的体验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里带着一种近乎傲慢的笃定:“我们不需要说服他们。我们只需要呈现。时间会自然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江辰的逻辑无懈可击,但他那种完全超越常规学术博弈层面的思维方式,让在场习惯了在话语权中打转的学院派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林晚星看着屏幕上江辰那个代表在线状态的、稳定闪烁的光标,心中那片因为外界质疑而产生的微小波澜,彻底平复了。她转向院长,微微一笑:“院长,就按江辰说的办吧。我们专注于把展览做到极致。”
她选择相信他的判断,相信他们共同创造的作品所蕴含的力量。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展览开幕前一周,一个更具体的麻烦找上门来。一位与“黑曜石画廊”关系密切的国内收藏家,通过律师发来函件,声称林晚星早期一幅已被私人收藏的画作《风逝之河》中,使用了某种特殊的、受版权保护的矿物颜料技法,要求回顾展不得公开展出该作品的高清图像或细节,否则将提起法律诉讼。
这显然是一次有备而来的骚扰战术,旨在分散他们的精力,甚至在展览前夕制造法律纠纷的阴云。
文景将消息传来时,语气凝重:“对方证据准备得很充分,打官司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展览氛围肯定有影响。”
林晚星看着那封措辞严谨的律师函,眉头紧锁。这幅早期作品对她有特殊意义,是她探索色彩与情感关系的起点,若因这种无谓的纠纷而无法完整呈现,无疑是种遗憾。
江辰在得知消息后,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调查。他调取了该矿物颜料技法的全球专利数据库、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记录,以及那位收藏家近年的交易流水和社交网络关联图。
然后,他直接让陆衍以星宸科技法务部的名义,向对方律师发去了一份更厚的回函。回函中不仅附上了证明该颜料技法早在林晚星使用前就已进入公共领域的详尽证据链,还“顺便”提及了该收藏家与“黑曜石画廊”之间几笔未公开的、可能存在税务疑点的资金往来记录。
没有威胁,没有情绪,只是摆出了事实。
第二天一早,对方律师就发来了撤回警告函的邮件,语气谦卑,表示是一场“误会”。
江辰将结果告知林晚星时,正在帮她调试回顾展开幕式上将要使用的一个沉浸式演讲系统的参数。
“障碍已清除。”他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只是随手拂去了一粒尘埃。
林晚星走到他身边,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跳动的参数,轻声问:“你总是能这样……轻易地解决所有问题吗?”
江辰操作的手指停顿了一下,转过头看她。展厅顶灯的光线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清晰的阴影。
“不是所有问题。”他纠正道,目光沉静地落在她脸上,“只解决那些,可能影响到你星辰轨迹的问题。”
他伸手,指尖虚点向展厅中央那悬浮着的、代表着他们共同未来的《未尽的拥抱》,声音低沉而清晰:
“展览如期举行。所有的噪音,都只是证明这束光足够耀眼的……背景辐射。”
窗外,城市的夜幕已然降临,而展厅内,布展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仿佛在为一场不可阻挡的绽放,积蓄着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能量。风暴在展翼之前汇聚,却也更清晰地映照出,那对即将舒展的翅膀,拥有着何等坚韧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