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时,苏景妧院里的黄瓜和番茄长得格外旺盛,藤蔓爬满了架子,沉甸甸的果实垂在枝头,看着就让人欢喜,每天下工回来,她都会摘些新鲜的果蔬,一部分留着自己吃,另一部分送给李婶和隔壁独居的刘奶奶。
这天傍晚,她刚把一篮番茄递给刘奶奶,就见村里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过来,手里还拿着个包裹:“苏圆圆同志,有你的包裹,从外地寄来的。”苏景妧愣了愣,接过包裹一看,寄件人地址写着外地部队,收件人却是她的名字。
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崭新的《农业种植大全》,扉页上没有署名,只写着一行工整的字:“愿日子如作物般蓬勃。”苏景妧指尖抚过字迹,心里瞬间明白——这是顾衍寄来的,她把书抱在怀里,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转头把书放进堂屋的书架上,和之前那本旧书摆在一起,像是珍藏着一份不张扬的善意。
秋收过后,村里开始统计来年的种植计划,张大叔特意来找苏景妧:“圆圆,你去年种的蔬菜长得好,今年要不要试着牵头种点经济作物?队里给你留了块好地。”苏景妧想了想,点头应下——她正好能照着书里的方法试试,既能多赚点工分,也能给村里添点收入。
接下来的日子,苏景妧更忙了,白天跟着大伙一起翻地、育苗,晚上就对着书本研究种植技巧,偶尔还会去公社的农技站请教技术员,李婶看她忙得脚不沾地,每天都会多做一份饭给她送过来:“你这孩子,别太拼了,身子要紧。”苏景妧接过饭盒,心里暖暖的,总说等作物丰收了,一定先给婶家送些。
开春后,苏景妧种的辣椒和茄子长势喜人,比村里其他地块的作物长得都好,公社的干部来视察时,特意夸了她:“苏同志不仅是烈士后代,还是劳动能手,值得大家学习!”周围的村民也跟着鼓掌,苏景妧笑着摆手,心里满是踏实——这是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的认可,也是替原主活出的底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景妧的小院始终充满生机,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粮缸里的粮食也总是满的,她偶尔会收到来自外地部队的明信片,上面没有多余的话,只印着当地的风景,却总能让她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她知道,有些人即便远在他乡,也依旧记着这份对烈士家属的关照,而她能做的,就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辜负这份善意,也不辜负原主的托付。
后来,村里有人给苏景妧介绍对象,她都笑着婉拒了——她不想找伴,觉得现在的日子已经足够安稳,她想先把眼前的生活过扎实,但无论怎样,她都清楚,这个小院,这片土地,还有村民们的陪伴,会一直是她最坚实的依靠,让她在这个年代里,稳稳地、幸福地活下去。
转眼到了年底,苏景妧种的经济作物卖了好价钱,队里给她多分了二十块钱和三十斤大米,她拿着钱,先去小卖部给李婶和刘奶奶各买了条新围巾,又给张大叔家的孙子买了本连环画,剩下的钱则小心翼翼地存进了原主奶奶留下的木匣子里——那里面还放着原主父母的照片和烈士证,如今又多了她攒下的积蓄,满满当当都是生活的底气。
除夕夜,苏景妧煮了一锅饺子,还从空间里拿出一小块腊肉(特意处理成“托人从镇上捎来”的样子),炖了锅香喷喷的腊肉白菜,刚端上桌,就听见院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李婶领着孙子来了,手里还端着碗红烧鱼:“圆圆,跟婶一起过年,热闹!”
两人围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烟花,听着孩子叽叽喳喳的笑声,苏景妧心里格外温暖,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过的最热闹的一个年,她夹了个饺子给李婶,轻声说:“婶,谢谢您一直照顾我。”李婶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跟婶客气啥,你就是婶的半个闺女。”
年后没多久,公社传来消息,说要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去县里参加农业培训,苏景妧因为种经济作物的成绩突出,成了村里的推荐人选,去培训的前一天,张大叔特意把她叫到队部,递了个布包给她:“里面是婶们给你缝的鞋垫,路上穿暖和点,到了县里好好学,给咱村争光。”
苏景妧接过布包,指尖触到鞋垫上细密的针脚,眼眶有点发热,她知道,这份沉甸甸的期待,是村民们对她的信任,也是她前行的动力,培训期间,她格外认真,笔记记了满满两大本,还主动向讲师请教问题,把学到的知识都牢牢记在心里。
从县里回来后,苏景妧成了村里的“农技小能手”,不仅帮着大伙解决种植难题,还牵头搞起了蔬菜大棚,让村里在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蔬菜,大棚丰收那天,村民们特意办了个小庆祝会,把最大的一颗卷心菜送给了苏景妧:“圆圆,这是给你的,没有你,咱哪能冬天吃上新鲜菜!”
苏景妧抱着卷心菜,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小心翼翼的“外来者”,而是真正融入了这个村子,成了这里的一份子,往后的日子,她会带着这份信任和责任,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替原主好好活着,把日子过得像大棚里的蔬菜一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偶尔收到顾衍从外地寄来的明信片,她会认真地读上面的风景介绍,然后找个阳光好的午后,坐在院里的老树下,把明信片夹进那本《农业种植大全》里,那些没有署名的关心,像一缕微风,轻轻拂过她的生活,却从不多加打扰,让她在安稳中,又多了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
蔬菜大棚的成功,让苏景妧成了公社里小有名气的“农技骨干”,常有邻村的人来请教种植技巧,她从不藏私,把在县里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摸索的经验,一条条写在纸上,分发给来请教的人,偶尔还会跟着去邻村的大棚里,手把手教他们控温、浇水。
这天,她刚从邻村回来,就看见村口停着辆军用吉普车,一个穿着军装的熟悉身影正站在小卖部旁,和刘大爷说话。苏景妧愣了愣——是顾衍,他好像比之前成熟了些,肩线更挺拔,只是眼神依旧沉稳,看到她时,微微点了点头:“苏同志,好久不见。”
“顾同志,你怎么回来了?”苏景妧走上前,心里有些意外,顾衍手里提着个帆布包,笑着解释:“部队派我回来调研地方农业合作项目,顺便来村里看看,听说你搞的蔬菜大棚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