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苏念病情的显着改善,如同给苏想注入了最强的兴奋剂。
她将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863计划】课题的申请准备中。
刘教授提供的课题方向——“智能决策与复杂系统仿真”,极其宏大且前沿。
这对于“北斗”团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他们之前的动态预测模型,可以看作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具体应用和子集。
而现在,他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和设计一个更通用、更强大的理论框架和实现路径。
分歧,来得比预期更快。
团队讨论会上,陈知行站在写满复杂公式的黑板前,镜片反着光,语气如同他笔下的数学符号般不容置疑:
“必须从数学原理出发,先解决智能的本质刻画和复杂系统涌现行为的可计算性。没有理论基石,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周炽立刻坐不住了,“啪”地一拍桌子:“等等!那得研究到猴年马月去?要我说,就该拿着咱们现有的模型,直接去啃几个硬骨头,比如城市交通流,边干边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周炽争辩道,他渴望尽快看到模型在更广阔领域发挥作用。
苏想则介于两者之间。
苏想看着一个执着于“地基必须打到地心”,一个恨不得“明天就盖成摩天楼”,忍不住扶额。
她试着打圆场:“陈学长的理论指引很重要,周炽的应用验证也不能少,我们能不能……”
“停!”李泽川懒洋洋地举手打断,他対纯理论辩论敬谢不敏,“二位,不管上天还是入地,算力和数据呢?我这边能抠搜点超算时间,但关键领域的真实数据,咱总不能去人家单位门口蹲点捡吧?”
会议一度僵持。
陈知行的固执冷峻对上周炽的急躁火暴,实验室气温骤降。
苏想感到一阵头疼,她意识到,新课题的难度,远超之前的“银河杯”,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团队的战略眼光和协作能力。
就在争论最激烈时,苏想接到了姐姐苏念从医院打来的电话。
苏念的声音依旧虚弱,却带着一种洞悉的平静:
“想想……我听你上次说起,你们的新课题……好像遇到了点麻烦?”
“姐……”
苏想有些无奈。
“别着急。”
苏念轻声说,“我记得……你以前解不出的数学题,总是试图一下子找到最完美的解法,反而把自己绕进去。
后来……你学会先拆开,从最简单的部分做起,一步步……就通了。”
姐姐的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苏想纷乱的思绪。
她放下电话,重新看向还在争论的陈知行和周炽,心中有了主意。
再次召开团队会议时,苏想没有直接参与陈知行和周炽的路线之争。
她走到白板前,擦掉了上面复杂的公式,画了一个简单的金字塔。
“陈学长,周炽,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
苏想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我们能不能这样——将这个宏大的课题,像搭积木一样,分解成不同的层级?”
她在金字塔底部画了几个方块:
“最底层,是陈学长强调的核心理论基石,研究智能决策的数学本质和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
这一层,追求的是极致的严谨和普适性,可能需要长期投入。”
然后在中间层又画了几个方块:
“中间层,是通用模型组件库,将核心理论衍生出的各种算法、工具模块化。
比如周炽你之前做的故障预测模块,李泽川的快速诊断模块,都可以看作是这里的组件。
这一层,承上启下。”
最后在金字塔顶端画了几个小方块:
“最顶层,是典型应用示范。
我们选择两到三个最具代表性、也相对容易获取数据和支持的领域,利用下两层的成果,快速构建出可演示的仿真系统。
这样,既展示了理论潜力,也体现了应用价值,还能在实践中反哺下层理论的完善。”
她放下笔,看向众人:
“这样,我们既有了长远的理论目标,也有了短期内可见的成果产出,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重心。
就像我姐说的,大题拆成小题,一步步做。”
这个“金字塔”分层架构,巧妙地将陈知行的长远规划和周炽的短期目标结合了起来,也明确了李泽川负责的技术支撑方向。
陈知行看着白板,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这个思路……可行。
分层解耦,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研发风险。”
周炽眼睛一亮,猛地跳起来:“对啊!这样我不用等他那地基打到地心了!苏想,你这脑子转得比咱机房新换的硬盘还快!”
李泽川嗤笑一声,踹了下周炽的椅子腿:“莽夫,就知道干干干。不过这分曾,确实靠谱!分工明确!”
团队的分歧,因为苏想提出的这个务实而富有弹性的方案,终于得到了弥合。
研究计划书的撰写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就在团队全力准备申请材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北大——港商顾延舟。
他依旧是一身剪裁合体的西装,风度翩翩,直接找到了正在机房忙碌的苏想。
“苏小姐,冒昧打扰。”
顾延舟笑容温和,递上自己的名片,“我一直在关注你们的动态。【银河杯】亚军的成绩,含金量很高。听说你们正在申请国家级的【863计划】?”
苏想有些惊讶于他的消息灵通,点了点头。
“我们寰宇科技,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仿真的未来。”
顾延舟开门见山,“如果你们的课题成功立项,我们公司愿意提供一笔额外的、不附带任何商业条件的研发资助,并且,我们可以共享一部分我们在海外收集到的、非敏感领域的行业数据,供你们的研究使用。”
这个橄榄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顾延舟看重的,显然是团队未来的潜力和可能带来的长期回报。
面对这雪中送炭般的支持,苏想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表示需要和团队以及学校商量。
顾延舟的出现,以及他带来的诱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顾延舟走后,周炽第一个蹦起来:“还有这好事?资金和数据都送上门了!”
李泽川却泼冷水:“港商的饼就这么好吃?小心噎着。”
这笔资金和数据,对课题研究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但接受外资背景的资助,在86年的环境下,是否合适?
会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抉择,摆在了【北斗团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