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相刘备的讨董檄文,并未如桥瑁那般假托三公之名,而是堂堂正正以汉室宗亲、一方郡守的身份,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已然风起云涌的关东大地上。檄文由简雍、孙乾精心雕琢,字字泣血,句句含愤:
“……卓本豺狼,凶戾残贼!鸩弑母后,天地所不容;废立圣主,神人所共愤!秽乱宫闱,形同禽兽;屠戮黎庶,惨过桀纣!裂帛裹腹,犹闻北邙之泣;执圭上朝,但见洛宫之墟!……”
檄文并未止于控诉董卓之暴,更以沉痛而恳切的笔触,历数刘备自起兵以来,为汉室社稷、天下苍生所立的寸寸功业:
“……备虽不才,忝为帝胄,每念社稷倾危,未尝不中夜涕零,握拳透爪!涿郡初兴义兵,斩程远志、邓茂于马下,阻幽州贼势南下,护一方百姓安宁;颍川星夜驰援,助皇甫、朱二将军解长社之围,焚蛾贼连营,挫其猖獗气焰;冀州转战千里,佐卢尚书平广宗之叛,亲冒矢石,斩伪地公将军张宝于乱军之中;南阳浴血奋战,助朱车骑克复宛城,拔韩忠、赵弘等渠帅,涤荡妖氛……及至领涿县县令、安喜县令、常山相,虽权轻位卑,亦竭力安民,剿匪除霸,所任之处,夜不闭户;辅佐伯安公定幽州之乱,调和胡汉,稍复民生……今忝居平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斩黄巾渠帅徐和,靖清地方,劝课农桑,抚辑流亡,唯愿以此残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这篇檄文,以其真挚的情感、详实的功绩和坚定的大义立场,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又投入一把烈火,引起了远超桥瑁檄文的剧烈反响。然而,这反响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截然不同态势。
在广大的寒门子弟、底层豪强以及部分心怀汉室的中下层官吏眼中,刘备的形象瞬间变得无比高大光辉。
他的功绩被一一列出,清晰可见,绝非凭空吹嘘。那是一条实打实的、从微末中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忠臣之路!他与他们一样,并非生来高贵,却凭借军功与政绩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的成功,仿佛为他们灰暗的前途点燃了一盏明灯。尤其是那檄文中透露出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抱负,更是深深击中了他们的心扉。
一时间,前往平原的道路上,多了许多风尘仆仆的身影。
年轻的渔阳人田豫,字国让,虽出身寒微,却素有韬略,听闻刘备事迹及檄文,慨然道:“刘使君真英雄也!乱世之中,唯有此等人物,方值得追随!”遂辞别家人,匹马投奔平原。
同样,汝南寒门子弟陈到,字叔至,骁勇善战,慕刘备仁德之名与赫赫功绩,亦千里来投,愿效犬马之劳。
甚至还有一些不得志的文士,如徐州的下邳人赵昱赵元达等,也为刘备檄文中的大义与真诚所动,觉得或许在这位看似出身不高却屡建奇功的汉室宗亲麾下,能一展抱负,纷纷前来相投。平原,仿佛成了寒门志士心中一片新的希望之地。
然而,在高高在上的世家豪强门阀眼中,这篇檄文以及刘备其人,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承认刘备的军功,甚至承认那份由皇帝下诏承认的“汉室宗亲”身份。但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这份荣耀来自于军功,而非世代簪缨的累世名望。他刘备,说到底,不过是个“织席贩履”出身、侥幸因乱世爬上高位的“暴发户”。那檄文历数的功绩,在他们看来,反而更印证了其“兵子”、“武夫”的本质,空有一个皇亲的名头,内里依旧是个“寒门”,甚至“鄙夫”,难以融入他们高贵的圈子。
因此,当天下英才择主而栖时,他们的选择清晰地划出了界限。
冀州无极县的巨富甄氏,看重袁绍“四世三公”的滔天门楣,毫不犹豫地将宝压在了渤海太守身上,巨额钱粮源源不断输往袁绍军中。常山豪强颜良、文丑,亦认为袁绍方是能代表他们士族利益的明主,率部来投,成为袁绍麾下两员锋锐无匹的猛将。
而在曹操于陈留竖起招兵买马的大旗后,谯郡夏侯氏、曹氏的子弟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以及本土豪强如李典、乐进等,皆因乡谊、姻亲或对曹操个人能力的认可,纷纷汇聚于其麾下。在他们看来,曹操虽非袁绍般门第显赫,但其父曹嵩曾居太尉,亦属宦官集团中的显要,且曹操本人机变权谋,远比那个“卖草鞋的”刘备更值得投效。
刘备的檄文,并未能打动这些高高在上的门阀之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阶层分野。
与此同时,南方的荆州,也因为讨董浪潮而陷入血雨腥风。
长沙太守孙坚,这位号称“江东猛虎”的悍将,在收到桥瑁的讨董檄文后,毫不犹豫地起兵响应。然而,他的讨董之路,却先从自己人开了刀。
孙坚出身寒门,其上级、荆州刺史王叡乃正宗世家名士,素来看不起孙坚。讨董兵起,武陵太守曹寅与王叡有隙,趁机挑拨孙坚。孙坚本就与王叡关系紧张,借此由头,竟悍然带兵北上,将王叡围困在治所。王叡登楼,见四下皆孙坚虎狼之师,走投无路,竟被迫吞金自尽!
孙坚弑杀上官后,率部继续北上,进入荆州南阳郡。南阳太守张咨也参与了关东联军,本是“友军”。但名士出身的张咨,同样犯了和王叡一样的毛病——轻视寒门的孙坚。孙坚向他借粮,他推三阻四,百般刁难。孙坚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竟仿效当年项羽设下鸿门宴,在酒席之上直接斩杀了张咨!
连杀两位两千石高官,孙坚的凶名震动荆州。南方的剧变,立刻引起了洛阳董卓的警觉。他深知孙坚勇猛,恐其真的占据荆州尾大不掉。他反应极快,迅速委派已投靠自己的名士、西汉鲁恭王之后刘表为荆州刺史,火速赴任。
时年四十八岁的刘表,堪称孤胆英雄。他单枪匹马进入南郡宜城,以其宗室身份和个人魅力,成功会晤并说服了襄阳豪族蒯良、蒯越兄弟以及蔡瑁等人。在地方大族的支持下,刘表施展手段,或拉拢或诱杀,迅速平定了盘踞各地的宗贼势力,很快稳住了局势,并将治所定于襄阳。刘表害怕杀红了眼的孙坚南下,于是采取策略,抢先拉拢袁术,表奏袁术为南阳太守。
孙坚占据南阳后,当地士族反抗激烈,自知难以消化,回长沙的后路又被刘表堵上了。便做顺水人情,将这块肥肉送给了正苦无地盘的袁术,开始与袁术合作,并准备全力北伐董卓。南阳太守张咨好心收留袁术,袁术非但不为其报仇,还当即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自此,袁术与孙坚彻底站到了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的对立面,这也迫使更多的士族人才,在选择时倒向了看起来更“正统”的袁绍。
而当刘备那篇慷慨激昂的檄文传至洛阳相国府时,端坐在巨大熊皮褥子上的董卓,只是轻蔑地扫了一眼,便随手将其掷于地上,甚至用靴底碾了碾。
“刘备?”他嗤笑一声,声音如同砂纸摩擦,“一个织席贩履的村夫,走了些狗屎运,杀了几个泥腿子反贼,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也敢学人吠叫?哼,跳梁小丑,不值一提!本相的铁骑,碾碎他如同碾碎一只蚂蚁!”
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威胁,是拥有四世三公背景、正迅速聚集大量士族支持的袁绍;是那个狡诈多端、在陈留势头颇猛的曹操;甚至是那个远在南方、凶悍敢战的孙坚。至于刘备?一个靠军功爬上来的寒门宗亲,在这讲求出身门第的天下,能掀起多大风浪?他的檄文,在董卓看来,不过是蝼蚁的呐喊,徒增笑耳。
董卓的不屑,世家大族的轻视,与寒门子弟的踊跃投奔,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刘备的名字,在这场讨董大潮的初期,就这样以一种极其矛盾而复杂的方式,传播开来。他既因檄文与功绩收获了一批宝贵的忠诚与希望,也因那无法抹去的出身烙印,被隔绝在了权力的核心圈层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