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暗室微光。
拜访鲁迅先生归来,张宗兴心中激荡难平。
那位瘦弱文人话语中蕴含的力量,远超千军万马。他更加坚定了在上海坚持下去的决心,不仅要进行武力抵抗,更要重视思想的传播。
安全屋内,气氛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婉容在与林徽因那次短暂却深刻的交谈后,似乎打开了某种心结。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整理情报和照顾起居,开始尝试用笔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在东北的所见所闻,记录对这场战争的思考。
她的文字细腻而真挚,带着从旧时代挣脱出来的痛楚与对新生的渴望。
苏婉清惊喜地发现姐姐的才华,鼓励她将这些文字通过杜月笙的渠道,匿名发表在进步刊物上。
“姐姐,你的经历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控诉和呐喊。”苏婉清握着婉容的手说。
张宗兴偶然读到婉容写的一篇短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静叙述下暗涌的悲愤与不屈。
他深深看了婉容一眼,眼中是前所未有的欣赏与认同。
这个曾经需要他全力保护的柔弱女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为一名坚韧的战士。他们之间,除了那朦胧的情愫,更多了一份志同道合的默契。
……
与此同时,华北的局势也是山雨欲来。
在《塘沽协定》的短暂“平静”下,暗流愈发汹涌。
北平,顺承王府。
张学良的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煎熬与挣扎。
来自南京的“剿共”命令一道急过一道,而日军在“非武装区”内肆无忌惮的挑衅和增兵,更是让他如坐针毡。
东北军内部,“打回老家去”的呼声从未停止,下层官兵对南京政府的妥协政策极度不满。
楚天佑将一份密电放在张学良面前,神色凝重:
“少帅,延安方面再次表达了联合抗日的诚意。他们认为,只有停止内战,才能集中全国力量抵御外侮。”
高震山更是直言不讳:
“少帅!老蒋这是要把咱们东北军当炮灰,消耗在剿共战场上!弟兄们的心都在东北,在抗日!再这样下去,军心就散了!”
张学良站在窗前,望着南方,那里是南京的方向,也是江西“剿共”前线的方向。他想起张宗兴在上海的浴血奋战,想起婉容皇后毅然南下的决绝,想起文艺界那些振聋发聩的文章,想起全国沸腾的民意……一股前所未有的勇气,在他胸中积聚。
“给杨虎城将军发密电,”张学良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约他密谈。同时,回复延安,他们的提议……我会认真考虑。”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他知道,这一步踏出,将再无回头路。
……
全国各地,救亡救国之势风卷残云。
抗日救亡的浪潮,开始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渗透。
上海。
由文化界、新闻界、工商界人士联合发起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秘密成立,打破了以往单纯抗议的模式,开始有组织地筹措资金、物资支援前线,并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向国内外宣传抗日主张。
杜月笙、司徒美堂等江湖大佬,也以个人或帮派名义,向联合会提供了大量资助和渠道支持。
西北。红军在艰难的反“围剿”斗争中,依然高举抗日旗帜。
他们的主张通过秘密渠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冲破封锁,奔赴延安。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正在为中国革命和抗战积蓄着最纯粹、最坚定的力量。
两广。李宗仁、白崇禧与广东陈济棠的联系更加紧密,“反蒋抗日”的联盟初步形成。
他们利用西南相对独立的环境,加紧军事准备,并派出代表与北方的张学良、西北的红军秘密接触,一个纵横南北、联合抗日的宏大构想,在少数政治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
东京与“梅机关”
东京军部对上海“梅机关”的进展极为不满。影佐祯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意识到,单纯的暗杀和破坏,已经难以遏制上海抗日力量的发展,尤其是“婉容”这个象征性人物的存在和活动,如同插在“帝国”颜面上的一根刺。
“必须改变策略。”影佐对下属阴冷地说道,
“加大对租界当局的威胁和利诱,逼迫他们限制甚至取缔抗日活动。同时,启动‘鼹鼠’计划,不惜一切代价,渗透、分化、瓦解他们的核心层!”
一张更加阴险、更加隐秘的大网,开始向上海抗日力量罩来。
……
上海,黎明之前
安全屋内,灯火常明。张宗兴、苏婉清、婉容,以及不时前来联络的各方人士,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奔忙。
婉容的文字开始在一些小范围流传,她那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读者,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东北沦陷区的真实情况和伪满政权的虚伪。
她找到了自己的战场,眼神日益坚定明亮。
张宗兴则更加忙碌,他不仅要应对“梅机关”层出不穷的阴谋,还要与杜月笙、洪帮协调行动,更要关注全国局势的变化。
他与婉容的交流越来越多,从时局分析到个人理想,两颗心在共同的斗争和相互理解中,靠得越来越近。只是乱世之中,谁也没有轻易点破那层窗户纸。
苏婉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既为姐姐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未来担忧。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对外联络和情报分析任务,成为张宗兴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这是一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一个希望与危机并存的时刻。上海滩的风云,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局势紧密相连。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天际积聚,而身处风暴眼中的人们,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他们知道,脚下的路充满荆棘,但为了那个光明的、独立的中国,他们愿意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