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中医科的初夏防暑清单贴在墙上,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跳出来,接起时能听见电话那头的蝉鸣,还有赵村长带着点闷的声音 —— 显然刚从暴晒的田里回来。
“林医生,天越来越热了!” 赵村长的声音裹着热气,“老人们插秧没一会儿就头晕,昨天张大叔还中暑倒在田里;咱们种的枇杷苗,叶子上长了小虫子,啃得都是洞;小石头带娃去溪边玩水,好几个娃着凉打喷嚏,俺们不知道咋处理。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心里盘算着,初夏中暑用青蒿最对症,山里的田埂边到处都是,不用花钱;枇杷苗长虫用草木灰,撒在叶上既能驱虫又能当肥料;小孩着凉还是生姜葱白汤,温和不刺激。他应道:“我们周日就去,带了青蒿和薄荷的配比单子,还有草木灰防虫的法子。您先让老人们避开正午干活,多喝温凉水;枇杷苗先别撒药,等我们来教用草木灰;着凉的娃别再玩水,多穿件薄衣。”
挂了电话,林辰和苏晓冉赶紧打包。林辰装了袋晒干的青蒿(之前采的,剪碎备用),还打印了 “解暑水与防虫图解”;苏晓冉带了些粗布(装草木灰用)和生姜片,又找了个小喷壶(装稀释的薄荷水,喷在解暑水里更清爽);两人还带了小竹筛,帮着过滤解暑水的渣。
周日一早,日头刚冒头就带着燥意。两人背着青蒿、薄荷、草木灰样品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边的田里满是弯腰插秧的村民,田埂边的青蒿长得旺,绿油油的叶子透着清凉,空气里飘着泥土和稻穗的混合香,热意里裹着农忙的劲。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小石头和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小石头怀里抱着捆新鲜青蒿,衣角沾着点露水;赵村长手里拿着片枇杷叶,叶子上有几个细小的虫洞,眉头皱着。
“林医生!俺们等你好久了!” 小石头蹦着跑过来,把青蒿递过去,“俺昨天在田埂边采的青蒿,你说过能解暑,张大叔中暑后,俺就赶紧采了些等着!枇杷苗长了小虫子,俺们不敢乱碰,怕把苗弄死了……”
林辰接过青蒿,叶子新鲜,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一股暖意顺着指尖传到他手上 —— 像是在认可他的细心。“青蒿能用!枇杷苗的虫也不怕,撒点草木灰就好,今天先煮解暑水,再去护树苗,最后给着凉的娃煮汤。”
跟着往神农庙走的路上,就看见张大叔坐在庙门口的树荫下,脸色还发白,手里攥着个空水壶。“林医生,俺昨天晕的时候,耳朵里嗡嗡响,现在还没缓过来,是不是以后不能插秧了?”
林辰蹲下来,摸了摸张大叔的额头,没发烧。他还没开口,胸口的玉佩先热了点,暖意蹭过他的指腹 —— 像是在确认 “解暑水对症”。“别慌,青蒿能清暑气,配薄荷更清爽,喝两天就能缓过来,以后避开正午干活,就不会中暑了。”
到了神农庙,苏晓冉赶紧把水壶装满凉白开。小石头已经蹲在石桌旁,把青蒿和薄荷按林辰说的比例剪碎:“俺记着你说的,青蒿三、薄荷一,剪碎了煮水,能更快出味!”
林辰把碎草药放进大锅里,加了足量的水:“水开后煮八分钟,然后用竹筛过滤渣,放凉了喝,怕苦就加一勺红糖。要是在田里干活,装在水壶里带着,渴了就喝,能防中暑。”
赵村长主动烧火,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没一会儿,青蒿的清苦混着薄荷的凉香飘满庙院。张大叔先喝了一碗,过了会儿就说:“胸口不闷了!头也不晕了,这水比镇上买的汽水还管用,还不花钱。”
其他村民也跟着盛水,有的装进水壶,有的直接喝。小石头帮着分碗,还不忘提醒:“放凉了再喝!喝太烫的反而上火,田里干活时别猛灌,小口喝才管用!”
处理完解暑水的事,一行人往草药地旁的枇杷苗走。三棵树苗的叶子上都有虫洞,有的叶子已经发黄。林辰蹲下来,捏了捏叶子上的小虫 —— 是山里常见的蚜虫,不咬人却伤苗。
“草木灰最能治这虫。” 林辰拿起一把草木灰,“抓一把撒在叶子和枝干上,蚜虫怕碱性,沾到灰就活不了;落在土里还能当肥料,苗长得更壮。记得隔三天撒一次,撒两次虫就没了。”
苏晓冉把粗布缝成小袋,装了草木灰分给大家。小石头拿着小袋,小心翼翼地往枇杷叶上撒灰,还教旁边的小豆子:“撒均匀点,别堆在一片叶子上,会压坏苗的!”
小豆子跟着学,小手捏着灰轻轻撒,虽然撒得有点歪,却很认真。赵村长则往树根旁埋了点草木灰:“俺们把灰埋在土里,既能防地下的虫,又能给苗补养分,一举两得。”
撒完灰,林辰摸了摸枇杷苗的新叶 —— 比上次来时长了不少,嫩绿的叶子透着生机。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像是在确认 “虫灾能解决”。他笑着说:“再过两个月,就能长出枇杷花苞,秋天就能结小果子了。”
回到庙里时,几个着凉的小孩正坐在火塘边,鼻子红红的,时不时打喷嚏。林辰拿出生姜和葱白:“生姜两片,葱白两段,煮水时加一勺红糖,煮五分钟,喝了发点汗,着凉就好了。这汤温着喝,别喝凉的。”
小石头赶紧找了个小锅,帮着放材料,还跟小孩们说:“俺之前着凉,喝了这汤就好!你们快喝,喝完别再去溪边玩水,等天凉点再去。”
小孩们喝完汤,没一会儿就开始冒汗,鼻子也不堵了。小豆子拉着小石头的手:“小石头哥,俺以后跟你学认草药,这样俺着凉了,自己也能煮汤!”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绿豆粥、炒青蒿、还有凉好的解暑水,都是初夏的清爽吃食。张大叔喝着解暑水,笑着说:“今天喝了这水,再去田里插秧,一点不晕了,下午肯定能把剩下的半亩田插完。”
林辰摇了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小石头帮着采青蒿、撒草木灰,大家一起煮水护苗,这就是传承 —— 每个人都搭把手,把好法子用在日子里,就不怕天热虫多了。”
饭后,大家把剩下的青蒿、薄荷分装成小袋,每个袋子上都贴着小石头画的小图案:青蒿叶、枇杷苗、生姜片,一眼就知道用途。赵村长把袋子分给村民:“以后谁中暑、着凉,就拿对应的袋子煮水,不用再等林医生来。”
准备回城时,小石头抱着个布包跑过来,里面是他自己装的解暑水袋、草木灰小袋,还有一页新画的枇杷苗图:“林医生,这个给你带回去,城里要是有人中暑,你就教他们煮青蒿水;这个草木灰能防虫,你要是种了花,也能用。这是俺画的枇杷苗,叶子上没有虫洞了,以后会结好多枇杷!”
林辰接过布包,展开图画 —— 歪歪扭扭的枇杷苗上,叶子绿油油的,旁边画着个小太阳,写着 “不招虫” 三个字。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画得好!等秋天枇杷熟了,我来跟你们一起摘。以后村里的防暑、护苗,就靠你多帮衬了。”
小石头用力点头,眼里亮得像初夏的太阳:“俺会的!俺会教更多娃认青蒿、用草木灰,不让大家中暑,不让枇杷苗长虫,不让你失望!”
车子开动时,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田里的秧苗在风里晃,枇杷苗上的草木灰闪着微光,小石头领着小豆子,举着青蒿叶,大声喊:“林医生!秋天来吃枇杷啊!”
林辰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绿油油的农田,还有那两道蹦跳着的小小身影,胸口的玉佩始终带着温意。他想起白胡子老头说的 “神农医道,重在仁心”,想起从春耕护腰到初夏解暑,从蒲公英止血到草木灰防虫 —— 原来传承从不是遥远的道理,是小石头手里的青蒿叶,是村民们撒在苗上的草木灰,是每一个人在热天里互相递碗解暑水的心意,是把好法子揉进农忙的日子里,长出踏实的暖。
回到城里,林辰把小石头送的解暑水袋放进冰箱,把新画的枇杷苗图贴在书桌前。苏晓冉看着图上的绿叶,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不是你教多少,是他们能把学到的用在实处,还能带着更小的娃一起守护,这才是真的传下去了。”
林辰点了点头,摸了摸胸口的玉佩。玉佩的暖意还在,像初夏的凉风,暖着他的心里。他知道,青山村的 “温暖奇遇” 还在继续,而他带着这份神农传承,会一直走下去 —— 用山里的草木做药,用心里的仁心做暖,让每一份传承,都能在四季的流转里,护住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结出满枝的希望。
晚上,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枇杷苗图上,也落在玉佩上。林辰看着图,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玉的光芒,是小石头手里的小布包,是村民们田里的解暑水,是这世间最朴素的守护 —— 把好法子传下去,把日子过舒服,让每一个夏天,都能有清凉的风,有壮实的苗,有踏实的笑。这,才是神农医道真正的根,才是他要守一辈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