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十周年庆典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陈曦驱车回到老家。出发前,她特意带上了三样东西:周教授编写的《非遗技艺图谱》、山区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皮影、还有手作公益获得的“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奖牌。她不知道家人会如何反应——毕竟,当初她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做非遗传承时,父母是反对的,姐姐更是觉得她“不切实际,浪费青春”。
推开家门时,院子里的石榴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子,母亲正在摘菜,父亲坐在屋檐下看报纸。看到陈曦,母亲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里的菜篮,快步走过来:“回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好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父亲也放下报纸,站起身,目光落在她手里的提袋上,轻声问:“这次回来,待几天?”
陈曦把提袋放在桌上,笑着说:“想陪你们多待几天,顺便……跟你们说说我这几年做的事。”
饭桌上的“破冰”:一张皮影的故事
午饭时,母亲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父亲打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白酒。陈曦趁机从提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皮影——这是大凉山小学的小娟照着她的样子做的,上面还绣着一朵太阳花。
“妈,爸,你们看这个皮影,是一个山区的孩子做的。”陈曦把皮影递到父母面前,“她叫小娟,以前连彩色笔都买不起,现在不仅能自己做皮影,还能给村里的老人表演皮影戏。这都是因为我们在他们学校开展了非遗公益支教,教孩子们学非遗技艺。”
母亲拿起皮影,仔细地看着上面的针脚,轻声说:“这孩子手真巧,绣得还挺好看。你们教这些孩子,能有什么用啊?”
“有用啊。”陈曦笑着说,“非遗不仅是老手艺,还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希望。小娟说,她以后想当一名非遗老师,回到山里教更多孩子学非遗。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学了非遗,变得更自信、更开朗了。”
父亲放下酒杯,看着陈曦:“你这几年,就是在做这些事?”
“是啊。”陈曦拿出《非遗技艺图谱》,翻到有传承人照片的页面,“我们还帮助了很多像李阿婆这样的老传承人,给他们建工作室、找销路,让他们的手艺能传下去,还能靠手艺赚钱。现在,李阿婆不仅自己有了收入,还收了五个徒弟,其中三个是山区来的孩子。”
饭桌上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她“不务正业”,反而好奇地问起孩子们的生活、传承人的故事;父亲也偶尔会问一两句关于非遗传承的细节,眼神里少了几分质疑,多了几分关注。
客厅里的“认可”:一块奖牌的重量
下午,陈曦把“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的奖牌放在客厅的茶几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奖牌上,金色的光芒格外耀眼。
姐姐刚好带着孩子回来,看到奖牌,惊讶地问:“你这是拿的什么奖?这么隆重。”
“是‘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我们做的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获奖了。”陈曦解释道,“这个计划帮助了800多个山区孩子接触非遗,建立了5个非遗公益基地,还带动了很多传承人增收。”
姐姐拿起奖牌,翻来覆去地看着,又看了看陈曦手机里孩子们学习非遗的照片、传承人的工作室照片,突然说:“以前总觉得你做的事不靠谱,又累又不赚钱,现在看来,你还真做成了不少事。你看这些孩子,笑得多开心,这些老传承人,也挺不容易的,你能帮他们,也挺好。”
孩子看到陈曦手里的皮影,兴奋地跑过来:“小姨,这个小人能在幕布上动吗?我也想学做皮影!”
陈曦笑着点点头,拿出手机,给孩子看小娟他们表演皮影戏的视频。孩子看得入了迷,拉着陈曦的手说:“小姨,下次你也带我去山区,好不好?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皮影。”
母亲走过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对陈曦说:“你要是不忙,下次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让他也学学这些老手艺,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父亲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说:“你做的这些事,是好事,有意义。以前我们反对你,是怕你吃苦、怕你失败,现在看到你做得这么好,我们也放心了。以后要是需要帮忙,比如家里有什么闲置的东西能捐给孩子们,你尽管说。”
听到父亲的话,陈曦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知道,家人的接纳,比任何荣誉都更让她觉得温暖。以前,她总怕家人不理解、不支持,所以很少跟他们说起工作上的事;现在,她终于明白,家人的反对,其实是担心,只要她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能做出有意义的事,家人最终都会理解和支持她。
离别时的“牵挂”:一份家乡的温暖
离开老家那天,母亲给陈曦装了满满一后备箱的东西——有她爱吃的红烧肉、母亲亲手做的馒头,还有父亲特意去山上采的野蜂蜜。“你在外面工作忙,别总吃外卖,自己煮点粥、热个馒头,对胃好。”母亲一边装东西一边说,“这些蜂蜜,你可以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让他们泡水喝,补充营养。”
父亲从屋里拿出一个老旧的木盒子,递给陈曦:“这里面是你爷爷以前用的木工工具,他年轻时也是个手艺人,会做木活。你现在做非遗传承,说不定能用得上,也算是把他的手艺,跟你的事联系起来了。”
陈曦接过木盒子,里面的工具虽然有些陈旧,却被保养得很好,能看出父亲平时很爱惜。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工具,更是父亲对她的认可和牵挂。
姐姐也赶来送行,给她塞了一个红包:“这是我给山区孩子们的一点心意,你帮我买些文具、书本,让他们好好学习。下次有机会,我也想跟你一起去山区看看,尽点力。”
车子开动时,家人站在门口挥手,直到车子变成远处的一个小点。陈曦看着后视镜里的家人,心里满是温暖和坚定。她知道,家人的接纳,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以后,她不仅要把非遗传承做得更好,还要经常回家看看,多跟家人分享工作上的事,让他们知道,她的选择没有错,她的努力有意义。
回到传承馆后,陈曦把父亲给的木工工具放在了作坊里,把母亲给的蜂蜜分给了志愿者,让他们下次去山区时带给孩子们。她还特意给家人发了一条信息,附上了孩子们收到蜂蜜时开心的照片,还有她和传承人们一起用爷爷的木工工具制作非遗展示架的照片。
很快,母亲回复了信息:“看到孩子们开心,我们也开心。你爷爷要是知道他的工具能帮上你的忙,肯定也会很高兴的。注意身体,常回家。”
看着母亲的信息,陈曦笑了。她知道,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会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的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她都不会害怕,因为她知道,身后有家人的牵挂,身边有“忠犬联盟”的陪伴,还有无数热爱非遗、支持公益的人,和她一起,为了非遗传承的梦想,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