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刚过,北邙山猎场提前半月清场。羽林卫在山道设下三重关卡,连采药人都被劝返。山风卷着枯叶掠过辕门,旗幡上“周”字在秋阳里猎猎作响。
苏璃站在观猎台最高处,玄色斗篷被风吹得翻卷。她望着远处山谷里忙碌的天工坊匠人,对身旁的程砚清道:“告诉匠人们,今日无论成败,皆赏三年俸禄。”
程砚清还未答话,云承睿已笑着走近:“皇后好大气魄,倒显得朕这个皇帝小气了。”他身后跟着看似沉稳的小太子云琮,小太子抱着个古怪的铜制圆筒,筒身布满细密刻度。
“父皇看儿臣新做的‘千里眼’!”云琮献宝似的举起圆筒,“能看到谷底旗号呢!”
苏璃接过这简陋的望远镜,对着谷底调试片刻,忽然蹙眉:“东面山坡的警戒线太近,后撤百步。”
令旗随即挥动。云承睿望着大儿子满眼宠溺:“这小子前日缠着将作监大匠问透镜打磨,原来是为了今日。”
日晷指针移向巳时正刻,山谷突然奔出几骑。为首匠官滚鞍下马,捧着鎏金铜匣的手不停颤抖:“陛下,娘娘,药料装填完毕!”
苏璃打开铜匣,里面静静躺着三枚黑铁铸就的震天雷,雷身铭文在日光下泛着幽蓝。她指尖抚过“天工丙型”字样,想起当年在云昭指导下改良火药配方的日夜。
“开始吧。”她合上匣盖。
号角长鸣,山谷南端立起的包铁木靶缓缓推进。那是按突厥骑兵阵型打造的等身靶,覆着浸过桐油的牛皮。
“第一雷,试八十步。”苏璃下令。
匠官点燃引线,火星顺着麻绳窜入铁管。片刻死寂后,突然爆出闷雷般的巨响!木靶应声炸裂,碎木如雨纷落。
观猎台上群臣惊呼,程砚清手中的记事笔啪嗒落地。云琮却拍手雀跃:“比年节爆竹响多啦!”
云承睿强作镇定,但扶在栏杆上的指节已然发白。他想起父皇晚年突厥进犯时,苏璃用热气球投下的火药包——那时的威力远不如今日。
“第二雷。”苏璃声音依旧平稳,“试一百二十步,覆盖轰击。”
三枚震天雷呈品字形飞出,落点恰成三角。爆炸掀起的尘土尚未落下,苏璃已转身面对兵部尚书:“若在玉门关外布此雷阵,可能阻突厥铁骑?”
老尚书盯着山谷里燃烧的残靶,胡须颤抖:“若...若早有此物,去岁不会折损三千儿郎...”
突然狂风卷过,一枚未爆的震天雷被吹得滚向警戒线!羽林卫惊呼着后退,眼看要撞上堆放在崖边的火油。
千钧一发之际,云琮抓起望远镜急喊:“引线湿了!快取沙土掩埋!”
苏璃立即下令:“所有人退后!用湿毡盖雷!”
当匠官冒着浓烟抢出哑雷时,云承睿才发现皇后不知何时已走到最前沿,玄色斗篷沾满尘土。她检查过哑雷的受潮引线,转身时目光灼灼:“诸公看见了吗?天工之威可御敌,亦可伤己。”
她解下凤印旁的锦囊,取出云昭遗留的火药改良笔记:“从今日起,震天雷作坊分设三处,药方分三段保管。凡泄露者——”她扫过在场众人,“以叛国论处。”
暮色四合时,苏璃独自留在狼藉的试验场。她蹲身拾起片灼黑的铁片,忽然听见身后脚步声。
“朕记得...”云承睿与她并肩而立,“父皇晚年看着你造的热气球,曾说有此利器,可保边境十年太平。”
苏璃将铁片埋入土中,如同埋葬一个时代:“先帝要的从来不是杀器,是止戈。”
远处传来云琮清脆的歌声,小太子正在教羽林卫唱新编的《破阵乐》。歌词里唱着“金戈铁马少年行”,调子却是苏璃幼时听过的民间小调。
三日后,兵部呈上《火器营建制疏》。与此同时,云琮设计的“预警铜管”被装在各处作坊——那是用传声筒原理打造的简易警报器。
当第一支火器营开赴边关那夜,苏璃在奏章上批下:
**“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
【本章彩蛋】
1. 震天雷原型为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的早期火药武器
2. 云琮的“预警铜管”参考了古希腊的传声管技术
3. 分三段保管火药配方源于明代兵工厂管理制度
4. 文中所提《破阵乐》在唐高宗时期确实经过改编
5. 呼应前文云昭晚年突厥进犯时苏璃已运用火药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