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蒙德学院在经历了理念之争的洗礼和实战检验的辉煌胜利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星轨-林杨体系」已然成为学院不可动摇的根基,工坊的机器日夜轰鸣,为学院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与声望,低年级学员们在标准化的指引下稳步前行,曾经的对立与隔阂似乎在共同的成果面前逐渐消融。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一场更为深邃、更为根本的革命,正在研究所最核心的密室内悄然酝酿。
林可站在全新的“微观魔力观测实验室”中央,四周是冰冷而精密的魔法器械与闪烁不定的符文阵列,它们取代了传统的羊皮纸与水晶球,构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研空间。她的面前,悬浮着数十面魔法光屏,上面流淌着瀑布般的复杂数据和不断变化的几何模型。然而,她的眉头却微微蹙起,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发出规律的轻响。
“遇到了瓶颈?”杨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端着一杯特制的安神花茶,轻轻放在控制台边缘。她无需查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仅从林可周身生命韵律的细微紧绷,便能感知到挚友内心的困扰。
林可没有回头,目光依旧锁定在光屏上一条异常波动的曲线上:“我们在宏观和介观层面的模型已经相当完善,标准化施法、优化路径、甚至通往架构境、统御境的道路都已铺就。但当我们试图深入‘真理境’的领域,或者说,当我们试图真正理解魔法现象在最底层是如何运作时,现有的‘连续能量流’模型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她调出了几个实验记录片段:“看这里,精准记录的‘法术瞬时生效’过程,能量并非如水流般‘流’向目标,而是在构建完成的刹那,几乎同时出现在作用点。还有这里,对预言系法术的监测显示,其在干涉未来可能性时,本身就会导致概率云的……用我们世界的术语来说,是‘坍缩’。更不用说一些古老记载中提到的‘分身术’、‘心灵感应’等涉及空间非定域性或意识直接交互的现象,用传统的能量模型完全无法解释。”
杨华静静地听着,感受着林可话语中那份对未知的执着与轻微的挫败感。她沉吟片刻,轻声说道:“在我的调和感知中,魔力确实并非单纯的‘能量’。它更像是一种……承载着‘信息’与‘可能性’的基底。当我深度冥想时,偶尔能‘听’到万物背后,似乎存在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所有事物的状态、过去、乃至未来的某种倾向,都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在其中沉浮、关联。”
林可猛地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信息?可能性?关联?杨华,你提到的这些概念,与我们世界物理学中最神秘、最前沿的量子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她像是抓住了一道至关重要的灵感,快步走到主控台前,双手飞快地舞动起来,调取着尘封在异界知识库中的资料。
“量子……一种物理量的最小不可分割单位。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同时具备波动和粒子的特性。量子纠缠……两个纠缠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影响彼此……”林可喃喃自语,越说眼睛越亮,“如果……如果魔力也存在类似的微观结构,如果魔法现象的本质是魔力量子态的表现与操控……”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假设在她脑海中成形。她立刻召集了研究所的核心团队,包括已经全身心投入新体系研究的卡尔文,以及莉莉丝、安德烈等一批思维敏锐的年轻研究员。
会议上,当林可提出“魔力量子假说”时,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量……量子?林可女士,您是说,那无所不在、构成法术基础的魔力,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魔力单元’构成的?而且这些单元还像个小精灵一样,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直到我们‘看’它一眼才决定出现在哪里?”一位年轻研究员结结巴巴地表达着自己的难以置信。
卡尔文**师则陷入了深思,他抚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波动性?纠缠?这……这简直颠覆了延续数千年的魔法基石——连续介质论。但是……”他回想起自己尝试理解法术瞬发和预言术时遇到的困境,又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模型确实存在无法自洽的漏洞。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埃尔斯顿**师虽然已经公开支持改革,但听到这个假设时,脸上依然露出了本能般的抗拒:“荒谬!魔力是流淌于天地间的伟大河流,是元素与规则的共鸣!岂能将其降格为……为微小颗粒的随机舞蹈?这简直是对魔法之美的又一次亵渎!”不过,他的反对声比起以往已经微弱了许多,更多的是出于学术惯性的质疑。
“假设是否荒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林可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观察到魔力表现出量子特性,那么这不仅不是亵渎,反而是对魔法之美更深层次的揭示——一种建立在严格数学规律和概率法则上的、更为精妙和宏伟的美。”
她不再浪费时间进行无谓的争论,直接进入了实验规划阶段。凭借脑海中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科学底蕴,她迅速设计出了一系列精巧绝伦、足以载入史册的魔法实验。
实验一:魔力双缝干涉。
这是对波动性的经典检验。林可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密的魔法装置,让一束经过纯化和准直的“魔力流”(假设它由大量魔力单元组成)通过两道极其细微的魔法缝隙,然后撞击在后方的感应魔法屏上。
如果魔力是纯粹的粒子流,那么屏幕上应该出现两条亮斑。
如果魔力具有波动性,那么屏幕上应该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所有核心成员都聚集在观测室,屏息凝神地看着魔法屏。起初,随着魔力流通过,屏幕上开始出现零星的光点,似乎符合粒子预期。埃尔斯顿**师嘴角甚至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笑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点越来越多,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图案逐渐清晰起来——明暗相间、清晰无比的干涉条纹!
“波动性……魔力具有波动性!”卡尔文**师失声惊呼,脸上充满了发现真理的狂喜与震撼。
实验二:魔力量子纠缠验证。
这个实验更为大胆。林可设法制备了两个处于特定状态的、高度关联的“魔力单元对”。她将其中一个单元留在主实验室,另一个单元则通过一个超小型传送法阵,送到了学院另一端的附属实验室,两者相隔超过一千米。
在主实验室,研究员对留下的魔力单元进行了一次特定的“测量”(施加一个特定的魔法扰动)。结果,几乎在测量的同一瞬间,附属实验室的监测设备记录到,远处的那个魔力单元的状态发生了相应的、瞬时的改变!这种关联的速度远超光速,完全违背了经典物理的定域性原理,却完美符合量子纠缠的特征。
“超距作用……不可思议!魔法中的‘心灵感应’、‘契约共鸣’,难道其底层原理就是这个?”莉莉丝看着实时传回的数据,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彻底刷新了。
实验三:观测者效应测试。
这是最触及哲学核心的实验。林可设置了一个处于叠加态的魔力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的状态),这个系统会随机地向两个方向之一释放一个微弱的魔法信号。
在无人“观测”的情况下,探测器记录到信号随机地出现在两个方向。
但是,当一名法师集中精神,用意念去“观测”或“试图预测”信号会出现在哪个方向时,统计结果发生了显着的偏移——信号出现在法师“关注”的那个方向的概率大幅提升!
“意识……我们的意识能够影响魔力的状态?!”安德烈感到一阵头皮发麻,“这难道就是预言术的原理?通过强烈的意识去‘选择’一个自己期望的未来可能性?”
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如同一次又一次的重锤,敲碎了在场所有人(包括最顽固的埃尔斯顿)对魔法世界的旧有认知。数据不会说谎,那精确到小数点后多位的结果,冰冷而残酷地宣告了“魔力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林可综合所有实验数据,撰写并发表了那篇名为《魔力量子假说与“观察者意识”在模型坍缩中的作用》的划时代论文。在论文中,她系统地阐述了:
1. 魔力在微观上存在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具有波粒二象性。
2. 魔法模型的“构建”过程,本质上是法师的精神力(观察者意识)使弥漫的魔力概率波函数“坍缩”到一个特定的、稳定的能态(即法术模型)。
3. 预言类法术的本质,是意识对未来概率云的感知与微弱干预。
4. 许多涉及空间非定域性或意识连接的法术,其基础可能是魔力量子纠缠。
这篇论文在研究所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狂潮。卡尔文师如饥似渴地研读着,过往无数困扰他的难题在此刻迎刃而解,他激动得老泪纵横,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宇宙在眼前打开。埃尔斯顿师在沉默良久后,长长地叹息一声,对着林可的方向微微躬身,这一次,是彻底的心悦诚服。
而杨华,则对论文中关于“意识”与“概率”的部分感触最深。“所以,我感知到的那片‘信息海’,”她若有所悟地对林可说,“或许就是宇宙万物所有可能性的概率波函数海洋?而我的调和之力,是一种能够更温和、更深入地与这片海洋共鸣,引导其向有序、和谐方向‘坍缩’的能力?”
林可赞许地点点头:“很有可能。你的路径,或许代表着一条通过‘共鸣’与‘融合’来理解并影响世界的道路。而这,很可能就是通往‘真理境’的另一条康庄大道。”
就在整个研究所沉浸在理论突破的兴奋中时,林可和杨华手指上的戒指,几乎同时发出了极其微弱、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脉动。那感觉,不再是接收到模糊的求救或心愿,而更像是一种……对新知识的“确认”与“记录”,仿佛有一个超越理解的存在,正在另一端默默地观察、学习着她们所揭示的一切。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与深思。她们对魔法本质的探索,似乎无意间触动了一些更深层次、更关乎这枚戒指本身奥秘的东西。
实验室的窗外,夜色渐深,但研究所内却灯火通明,如同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到了真理钥匙的先行者,正满怀激动地准备开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新世界大门。魔法的历史,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了。而林可和杨华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关于魔力,关于量子,关于意识,关于那浩瀚的“信息海”,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她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