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足以撬动全局的支点。对林辰而言,这个支点,必须落在技术上。没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所谓的能源联盟,终究是无根之萍,随时可能被国际巨头用专利大棒扼杀,或是被“凯瑟琳矿业”、“西格玛资源”之流用更低成本、更成熟的技术碾压。
张维教授的婉拒,以及其他几位顶尖专家的犹豫,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前期顺利推进的假象,也让林辰更清晰地看到了对手的触角伸得有多长、多深。
常规的招揽路径已经被盯死,甚至可能反过来被利用。对方能用非商业手段“规劝”矿主,自然也能用更隐蔽的方式影响甚至控制关键科研人员。
不能再按部就班了。
深夜,华夏俱乐部地下深处,一间经过特殊屏蔽处理的安全屋内。林辰面对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分列着数份高度加密的人员档案。这些并非那些声名显赫、早已被各方势力牢牢盯住的学术明星,而是一些在各自细分领域有着惊人造诣,却或因性格、或因机遇、或因理念不合而暂时沉寂,甚至身处困境的“潜龙”。
“老板,筛选完毕。”一个经过变声处理、毫无感情色彩的电子音在室内响起,源自林辰麾下最为隐秘的“潜渊”小组——专门负责挖掘、评估和接触非常规人才。“符合‘颠覆性潜力’、‘现状困境’、‘可控性高’三大核心指标的目标,共七人。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是他——”
屏幕上,一份档案被放大。照片上是一个不修边幅、眼神却异常专注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
顾凡。材料科学天才,曾在北美顶尖实验室从事新一代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研究,因与导师理念冲突及不愿接受某些带有背景的资本控制,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目前研究停滞,处境艰难,近乎被主流学界边缘化。
他的研究方向,正是突破现有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瓶颈的关键,若能成功,足以引发一场储能领域的革命。
“他的困境,正是我们的机会。”林辰目光锐利,“‘潜渊’,启动‘诺亚方舟’计划。用备用身份,给他提供一个无法拒绝的平台和绝对干净的资源。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初步的、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
“明白。协议条款已根据其心理侧写进行优化,保证其科研自主性,同时确保成果归属。”电子音回应。
“另外,”林辰手指在另一份档案上点了点,那是一位因坚持某些“不切实际”的理论而被国内某研究机构排挤的中年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低能耗、高效率的稀有金属电解提取技术。“他,还有这几个人,同步接触。不要集中,采用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确保彼此隔离。”
他要的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片能在风暴中存活下来,并最终形成生态的种子林。
就在“潜渊”小组开始行动的同时,林辰拨通了罗蔷蔷的电话。
“蔷蔷,动用你在海外的一切艺术界和收藏家人脉,帮我查一个人。”林辰的声音透过加密线路传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汉斯·穆勒教授,他除了是材料学权威,还是一位狂热的东方古陶瓷收藏家。我要知道他最近的收藏动向,特别是他求而不得的东西。”
罗蔷蔷在电话那头轻轻一笑,带着了然:“明白了。投其所好?这位穆勒教授,可是出了名的固执和清高。”
“再清高的人,也有弱点。”林辰语气平静,“他不是拒绝了我们的邀请,转而‘邀请’了张维教授吗?那我们,就送他一件无法拒绝的‘礼物’,换一个平等对话,甚至让他改变主意的机会。”
金钱、地位无法打动的人,就用他灵魂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去叩门。
几天后,有关顾凡的第一份加密评估报告送达。报告显示,在获得“诺亚方舟”计划提供的匿名资助和位于北欧某个偏远地区的秘密实验室后,顾凡团队在一种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合成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测试数据远超当前公开报道的最高水平。
几乎在同一时间,罗蔷蔷那边也传来了消息。她通过一位隐居日本的陶瓷修复大师,辗转联系上了穆勒教授梦寐以求的一件宋代汝窑笔洗的现任藏家——一位低调的东南亚富商。经过一系列复杂而隐秘的运作,这件堪称国宝级的瓷器,正被以“学术交流鉴赏”的名义,送往瑞士。
林辰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晨曦染亮天际。
技术之锚,正在一个个落下。顾凡他们是埋在深处的根,而穆勒、乃至张维教授,则是他需要争取过来,成为联盟技术门面的参天大树。根深,才能蒂固;叶茂,才能参天。
“公爵”及其背后的势力,可以截胡矿源,可以高薪挖角,但他们无法扼杀所有真正的天才,更无法阻挡一种基于深厚底蕴和精准策略的渗透与布局。
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争夺,而林辰,已经布下了他的第一枚关键棋子。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负责联盟筹备事务的副组长。
“通知各位成员,一周后,召开能源联盟第一次实质性筹备会议。议题是……技术路线图与首批联合攻关项目立项。”
该让水面下的力量,稍稍显露一下锋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