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以“风光储”项目破局,虽遭遇地方势力“昌荣集团”的暗算与更高层面的隐晦警告,但他凭借精准的反制与舆论引导,终究还是强行撬开了局面,项目得以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这让他更加坚信,在绝对的实力和正确的方向面前,一切魑魅魍魉终将退散。然而,权力的博弈场从不缺少意外,真正的挫折,往往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以最猝不及防的方式降临。
事情的起因,源于林辰试图推动的另一项改革——对省内几家长期依赖补贴、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传统煤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或强制性技术升级。这触及的利益,比江北矿业更为深广,牵扯到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固有的工业思维模式也更为顽固。
其中,位于本省西部山区、拥有数十年历史的 “红旗煤化” ,是阻力最大的钉子户。这家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排污严重,但却是当地财政和就业的绝对支柱,职工及家属近万人,几乎等同于一个独立的社会单元。历任领导都想动,却都因顾虑稳定而不了了之。
林辰不信这个邪。他组织了强大的专家团队进行论证,制定了详尽的人员分流和产业替代方案,承诺由省财政和联盟资本共同投入,在当地建设绿色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确保平稳过渡。在他看来,方案已经考虑得足够周全。
他亲自带队,赴“红旗煤化”所在地召开现场协调会。会议在县政府礼堂举行,台下坐满了神情各异的市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被组织来的职工代表。
会议刚开始,林辰还在阐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省里的决心,台下一位头发花白、身着洗得发白工装的老工人突然站了起来,情绪激动地喊道:
“林省长!你说得轻巧!关厂?我们这些人怎么办?我们为这个厂子干了一辈子,除了烧锅炉、看机器,还会啥?去搞农产品加工?那是娘们干的活!我们的手艺就废了!”
他一带头,下面立刻骚动起来,不少职工纷纷附和:
“就是!不能关厂!”
“我们要吃饭!要工作!”
“别拿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糊弄我们!”
现场秩序瞬间有些失控。当地市县的领导面色尴尬,试图安抚,却效果甚微。
林辰示意大家安静,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老师傅,各位工友,你们的心情我理解。省里不是不管大家,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安置方案,有培训,有新的岗位,保障待遇不会降低……”
“我们不信!”又一个声音打断他,带着明显的敌意,“你们这些当官的,就会画大饼!之前也说得好听,结果呢?厂子效益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干脆要关掉!是不是想把我们甩掉,好把地皮卖给你们带来的大老板?”
这话极具煽动性,顿时引来了更多质疑和愤怒的目光。一些原本沉默的职工也开始激动起来。
林辰意识到,沟通的渠道似乎被某种情绪堵死了。他耐着性子,反复解释政策细节和保障措施,但台下的人群似乎只愿意听他们想听的话——不能关厂。
协调会不欢而散。林辰回到县招待所,心情沉重。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上层的博弈和利益的勾连,更来自于基层因信息不对称、观念固化和对未来的恐惧而形成的巨大惯性。
然而,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当晚,就在林辰与随行人员研究下一步对策时,秘书脸色煞白地冲进房间,手里拿着手机:“林省长,出事了!网上……网上爆出了‘红旗煤化’职工聚集在县政府门前静坐抗议的视频和照片,标题……标题是‘年轻副省长强推关厂,数千工人饭碗不保,民怨沸腾’!”
林辰一把抓过手机,只见网络上相关话题已经开始发酵,视频中人群聚集,打着横幅,虽然人数远没有“数千”那么夸张,但经过剪辑和煽动性配文,极具冲击力。更致命的是,一些关键的本地网络大V和自媒体开始带节奏,将矛头直指他林辰,称其“不恤民情”、“搞一刀切”、“为了政绩罔顾民生”。
舆论瞬间被点燃。各种质疑、批评乃至谩骂,如同潮水般涌向林辰,甚至波及到了他之前推动的“风光储”项目,有人开始质疑所有他主导的项目是否都如此“激进”、“不顾实际”。
“立刻联系宣传部门和网信办,澄清事实,说明我们的安置政策!”林辰强压怒火下令。
但为时已晚。负面舆论已经形成,而且背后显然有推手在刻意放大和扭曲。省里主要领导亲自打来电话,语气严肃地要求他“稳妥处理,确保稳定,注意影响”。
第二天,更让林辰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了。“红旗煤化”一座使用了多年的废弃尾矿库,因近期降雨和年久失修,发生了局部渗漏,含有害物质的废水渗入了附近的农田和一条小河沟。
这本是一起可以控制和处理的环境事件,但在有心人的操纵下,却被迅速与林辰“强推关厂”联系起来,炒作成“副省长逼宫导致企业无人管理,引发环境灾难”!尽管环保部门第一时间介入处置,但“环境污染”与“官员霸道”两个标签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致命的化学反应。
林辰站在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里,看着窗外阴沉的天色,感到一阵无力与挫败。他所有的解释、所有的方案,在汹涌的舆论和这起被强行关联的“环境事件”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太急了,也太自信了。低估了地方利益的顽固,低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更低估了对手利用民意和突发事件进行反击的狠辣与有效。
最终,在巨大的维稳压力和舆论风波下,省里不得不紧急叫停了针对“红旗煤化”的关停并转计划,改为“限期整改、升级环保设施”。这意味着他精心推动的煤化工行业改革,在这里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回到省城,林辰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窗外华灯初上,映照着他疲惫而冷峻的脸。
这是他踏上权路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挫败。不是败于高层的权术,不是败于商场的诡计,而是败于这看似无形、却又重若千钧的“民意”与“稳定”。
秘书轻轻敲门进来,放下一份文件,是关于“红旗煤化”事件后续处理的报告初稿。
林辰没有去看,他只是望着窗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通知下去,原定明天召开的工业转型升级座谈会,暂时延期。”
他需要时间,需要冷静,需要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以及他在这片土地上,该如何行走。
折戟沉沙,锐气受挫。但这未必是坏事。这场失败,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他因一路顺遂而有些过热的大脑。
真正的权谋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挫折与失败,是必修课,也是磨刀石。
只是,这学费,有些沉重。而他,必须尽快从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