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检报告的肯定和外商订单的正式确认,如同给初生的青山联合社注入了澎湃的动力,也让李卫国在联合社乃至整个古塬县的地位,发生了微妙而坚实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那个“有本事”的个体户,而是成为了真正能够创造外汇、得到省级权威机构背书的“能人”,是联合社当之无愧的技术核心和实际运营的灵魂人物。
订单就是命令,更是机遇。联合社上下开足了马力,如同精密的齿轮般高速运转起来。
李建国带领的生产组,实行了两班倒,新建的鞣制池火力全开,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和流程,处理着从各个收购点汇集而来的优质生皮。空气中弥漫着植物鞣料特有的苦涩清香,取代了以往生皮的腥臊气。张老爷子成了工坊里最受尊敬的技术顾问,虽然他腿脚不便,但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在各个关键工序转上好几圈,用他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确保每一池皮子都达到最佳状态。
外贸公司的小张常驻在了李家沟,负责监督产品质量、核对规格,并着手准备出口所需的全套单证票据。红旗皮件厂派来的老师傅,此刻也彻底放下了身段,与李卫国带来的学徒工一起,按照外商要求的规格,对鞣制好的皮张进行精确的修剪、量尺和分级,确保每一张发出的皮子都符合合同标准。
李卫国则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统筹着全局。他不仅要盯生产、抓质量,还要协调原材料供应,核对成本,与陈总经理一起应对公社和县里骤然增多的“关心”和视察。他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将纷繁复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李小红等几个年轻人的成长速度惊人。他们不仅迅速掌握了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在李卫国的要求下,开始跟着小张学习填制报关单、商业发票等基础外贸单据,甚至能磕磕绊绊地看懂一些英文的信用证条款。他们如同一块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新知识,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干劲。
看到这一切,李卫国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人才是事业长青的根基,他正在为联合社,也为李家沟,培养着未来的希望。
就在联合社的事业蒸蒸日上,所有人都沉浸在首批外贸订单即将顺利发出的喜悦中时,那辆熟悉的伏尔加轿车,再次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古塬县,停在了县委大院。
这一次,车上下来的只有省轻工局生产处的吴处长和他的秘书。他们的神情不再像上次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着几分和煦。
杨书记亲自接待了他们。
“杨书记,这次我们来,主要是反馈一下上次调研和检测的结果。”吴处长开门见山,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经过我局与技术监督、商检部门的联合评估,认为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所采用的植物鞣制工艺,虽然在流程上与现行国营厂标准有所不同,但其最终产品,经过严格检测,各项指标符合甚至优于相关标准,尤其在环保特性和独特质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杨书记,继续说道:“这种立足于本地资源、挖掘传统工艺、并与现代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省局领导指示,可以作为基层发展特色手工业、探索出口创汇新路径的试点,予以支持和关注。”
这番话,等于是给青山联合社和李卫国的模式,正式颁发了“准生证”和“推荐信”!从最初的质疑、审视,到如今的肯定、支持,态度转变之大,令人咋舌。
杨书记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背后,那份权威的检测报告和已经到手的外贸订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感谢省局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我们古塬县一定珍惜这个试点机会,全力把青山联合社办好,不辜负上级的期望!”
“嗯,”吴处长点了点头,话锋却微微一转,“不过,杨书记,试点嘛,还是要稳步推进,注意风险控制。尤其是主要经营者的背景和能力,地方上还是要加强引导和监督。毕竟,个体经济成分,在管理和思想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规范和提升的地方。”
这看似不经意的提点,实则暗藏机锋。既肯定了模式,又隐隐给李卫国这个人扣上了一顶“需要引导和监督”的帽子,留下了未来可以随时介入的伏笔。
杨书记是何等人物,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不动声色地应承下来:“吴处长提醒的是,我们一定加强管理,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送走吴处长,杨书记站在办公室窗前,眉头微蹙。省里的态度虽然转变,但这种转变背后,似乎并非铁板一块。支持中有保留,肯定里含敲打。这预示着,李卫国和青山联合社未来的路,绝不会因为一纸订单和一份报告就变得一帆风顺。
与此同时,在李家沟,李卫国也收到了苏晚晴的又一封来信。信中没有太多儿女情长,更多的是冷静的分析和信息传递。
她在信中写道,省轻工系统内部对于青山联合社的争论并未因检测报告而完全平息,持反对意见者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仍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她隐约听到风声,有人将目光投向了联合社的“股权结构”和“利润分配”,质疑集体资产与个人投入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化公为私”的嫌疑。这无疑是一个更为敏感、也更难厘清的区域。
信的末尾,苏晚晴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和坚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君如今锋芒渐露,更需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然既已扬帆,便无退路。盼君根基日固,砥柱中流。吾在省城,亦当尽力周旋。”
读完信,李卫国久久不语。他走到工坊外,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波澜起伏。
东风虽至,暗流未息。青萍之末,已起微澜。
他这条破浪前行的船,看似风光,实则四面来风。
但,那又如何?
李卫国深吸一口带着皮革和草木清香的空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既已砥柱中流,又何惧风浪拍岸?!
他倒要看看,这前方的航路上,还有多少明礁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