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的惨败与羞辱,像一柄淬毒的利刃,深深扎入了波士顿凯尔特人这支王者之师的骨髓。骄傲,是这支球队血液里流淌的东西,他们可以被击败,但绝不能被如此羞辱。当系列赛的第四场生死战来临,整个波士顿,这座拥有着联盟最深厚底蕴的篮球城市,都弥漫着一股悲壮而又决绝的气息。芬威球场的棒球比赛失去了观众,查尔斯河上的赛艇也无人问津,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那座老旧但神圣的篮球殿堂——波士顿花园球馆。
骑士队的大巴车在开往球馆的路上,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截然不同的客场氛围。没有了G3时那种充满了污言秽语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的标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重、更加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街道两旁,站满了身穿绿色球衣的凯尔特人球迷,他们没有呐喊,没有挑衅,只是用一种冰冷的、审视的、如同看待死囚般的眼神,沉默地注视着大巴车缓缓驶过。这种无声的宣言,比任何恶毒的诅咒,都更让人心悸。
克利夫兰的年轻人们,在G3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找回了自信,他们甚至觉得,这轮系列赛已经稳操胜券。年轻,总是容易在胜利后滋生轻慢。克里斯·穆林在热身时,还在和队友炫耀着自己上一场比赛的高光集锦,言语间充满了对胜利的唾手可得。凯文·约翰逊和戴尔·库里这些菜鸟,更是对G4充满了乐观的期待。只有林枫和丹尼斯·约翰逊,这两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球员,从这种诡异的平静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林枫在赛前,反复地提醒着队友们,要保持专注,不要被上一场的胜利冲昏头脑。但他的话,似乎并没有引起年轻人们足够的重视。
比赛的哨声响起,凯尔特人队,用他们的第一个回合,就向骑士队,宣告了这场比赛的基调。拉里·伯德,这个拖着伤痕累累背脊的男人,在接到球后,没有进行任何试探。他像一头被逼入绝境的猛虎,用一个极其强硬的、近乎野蛮的背身单打,硬生生地凿开了泽维尔·麦克丹尼尔的防守,然后,在一个几乎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将球,狠狠地砸向了篮板,打板命中!
进球后的伯德,没有庆祝。他只是,用那双因为疲惫和伤痛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骑士队的每一个球员。那眼神,像是在说:“我,还站在这里。想赢,就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
这个进球,彻底点燃了波士顿花园球馆。而凯尔特人队,也像一群被唤醒的、沉睡的雄狮,开始了他们最疯狂、最不计代价的反扑。
凯文·麦克海尔,那个脚踝肿得像馒头一样的男人,在低位,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近乎自残的方式,去冲击着骑士队的内线。每一次转身,每一次起跳,都牵动着他脚踝的剧痛,但他脸上的表情,却没有丝毫的变化,只有一种,对胜利的、偏执的渴望。比尔·沃顿,这个曾经的mVp,在替补席上,不断地用他那沙哑的声音,指挥着队友的防守。他的每一次呼喊,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
骑士队,彻底被打懵了。他们,在G3那场酣畅淋漓的“发泄”之后,似乎,有些“气”泄了。他们的防守轮转,不再像上一场那样,充满压迫性,总是慢了半拍。他们的进攻,也失去了之前一往无前的气势,变得犹豫和滞涩。林枫,虽然依旧在努力地得分和组织,但他发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片绿色的泥潭之中,无论他如何挣扎,都无法将球队,从这绝境中,拉出来。
凯尔特人队,用他们的意志力,和那份属于冠军的、不容亵渎的骄傲,在场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他们,用生命在打球。每一次倒地,都会在第一时间爬起来;每一次失误,都会用更凶狠的防守,来弥补。这种气势,是骑士队这群顺风顺水惯了的年轻人,从未见过的。
上半场结束,骑士队,落后了凯尔特人18分。这是一个,足以宣判死刑的比分。
回到更衣室,气氛死一般的沉寂。乔治·卡尔看着球员们那一张张失魂落魄的脸,他知道,任何战术,在此时,都已经失去了意义。他打开了电视,上面,正在播放着赛后的新闻发布会。
拉里·伯德,这个刚刚在场上拼尽了所有的男人,正站在镜头前。他的眼中,充满了疲惫和血丝,声音,也因为嘶吼而变得沙哑。记者,问他,是什么,支撑着他,和这支伤兵满营的球队,打出如此顽强的表现。
伯德,看着镜头,沉默了片刻。
然后,他用一种,足以让整个联盟,都为之动容的、充满了悲壮和骄傲的声音说:“我们,还不想把王冠,交出去。想从我们手里拿走它,除非,从我们的尸体上跨过去。”
这句充满悲壮色彩的宣言,通过电视,清晰地传到了骑士队的更衣室里。每一个球员,都听到了。
他们,看着屏幕上,那个如同战神一般,昂首挺立的伯德,他们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羞愧和敬佩的复杂神情。他们知道,他们输了。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了,那份对胜利的、最纯粹的、可以赌上一切的渴望上。
最终,凯尔特人在主场,以一场令人尊敬的、拼尽全力的胜利,扳回了一城。将总比分,追成了2-2平。
系列赛,再次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而这场比赛,也给年轻的骑士队,上了最深刻,也最宝贵的一课——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 G5的天王山之战,将是一场纯粹意志力的比拼,谁能在这场消耗战中坚持到最后,谁就将赢得这场关键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