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九章 巡展连世界,薪火永相传
北平的金秋,“史前文明全球巡展” 的首站展厅里人头攒动。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台上,三件太阳器的数字模型缓缓旋转,周围环绕着撒哈拉岩画、玛雅壁画、罗布泊太阳墓的动态影像,观众戴上 VR 设备,就能 “穿越” 到史前遗址,体验不同文明的交流场景 —— 在撒哈拉沙漠与史前人类一起绘制星象图,在玛雅星象台参与作物交换,在罗布泊太阳墓见证太阳器的制作过程。
“太震撼了!” 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摘下 VR 设备,兴奋地说,“以前总觉得史前文明离我们很遥远,现在通过这些数字技术,孩子不仅能直观看到文物,还能了解背后的交流故事,比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
展厅的 “符号互动区” 前,围满了参与 “破译史前密码” 游戏的观众。林晓雅和和小雨穿着志愿者服装,耐心地指导大家:“大家看屏幕上的符号,这个螺旋纹是‘星象左旋’的标记,对应撒哈拉岩画的星象图;这个点状纹是‘太阳历’的节气符号,和东巴古籍的记载完全一致。只要将这些符号按照文明交流的顺序拼接,就能解开密码,获得‘史前文明小使者’证书。”
游戏刚启动半小时,就有超过两百名观众成功破译密码。一位来自英国的游客拿着证书,激动地说:“我在伦敦的博物馆见过类似的符号,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通过这个游戏,不仅解开了疑惑,还了解到这些符号背后,藏着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
巡展的线上展厅同样热闹非凡。全球观众通过 “全球丝路文明数字博物馆”,足不出户就能 “沉浸式” 观展 —— 点击撒哈拉岩画的数字模型,就能听到阿米娜用阿拉伯语和英语讲述岩画背后的交流故事;“触摸” 玛雅星象台的石柱,就能看到卡洛斯带领青少年团队勘探遗址的纪录片;甚至能参与跨国 “文明拼图” 活动,与不同国家的观众一起,还原 “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 的数字模型。
开展仅三天,线上展厅的访问量就突破了两亿次,来自一百八十多个国家的网友留下了互动评论。埃及的网友分享了本国史前遗址的最新发现,巴西的网友上传了亚马逊雨林岩画的照片,希望能纳入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还有不少海外华人留言,希望巡展能尽快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办,让更多人了解人类文明起源的共同故事。
巡展期间,“少年护宝联盟” 发起的 “文明接力” 活动成为最大亮点。活动邀请全球青少年以 “史前文明交流” 为主题,用绘画、作文、短视频、手工艺品等形式,创作属于自己的 “文明故事”,优秀作品将在巡展的 “青少年创作区” 展出,还能收录到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库”。
墨西哥的卡洛斯团队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跨越大西洋的友谊》,讲述史前玛雅部落与非洲部落通过海上贸易交换种子的故事;肯尼亚的卡玛尔用非洲传统的木雕技艺,制作了 “史前文明交流网” 模型,将五大洲的遗址用木质丝线连接,象征文明的联结;中国的和小雨则结合东巴文与史前符号,创作了一首《文明共生歌》,歌词用中、英、东巴三种语言书写,在巡展现场循环播放。
“这些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对文明的热爱与理解,” 林晚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青少年是文明传承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文明接力’活动,让他们从小明白,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流与协作中不断成长的;守护文明,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传承‘天地同轨,文明同源’的理念。”
巡展的成功举办,催生了一系列跨国文明保护新合作。法国卢浮宫与中国故宫博物院签署协议,计划联合开展 “史前文明符号联合研究”,共同破译馆藏文物中的未知符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动提出,将本国史前遗址的数字资料纳入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有跨国企业成立 “史前文明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青少年团队的勘探与研究工作。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巡展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 “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 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强调 “这一交流网不仅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珍贵见证,更是促进不同文化理解与包容的重要纽带,需要全球共同守护与传承”。
巡展闭幕那天,北平的天空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气。展厅内,来自全球的青少年护宝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 “史前文明守护纪念碑” 揭幕。纪念碑的正面,刻着 “天地同轨,文明同源” 八个大字;背面,是用不同国家文字书写的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周围环绕着撒哈拉岩画、玛雅符号、罗布泊太阳器的图案,象征着全球文明的共生与共荣。
“我们会继续带着‘文明接力’的火种,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林晓雅作为青少年代表发言,声音清脆而坚定,“我们会记录更多史前文明的故事,保护更多珍贵的文物,让‘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闭幕式结束后,林晚秋和沈青崖站在展厅的落地窗前,看着远处渐渐散去的人群,心里满是欣慰。从最初的几件文物守护,到如今全球范围的文明传承;从实物保护到数字传播,从国内协作到全球共护,华夏文明的守护之路,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你看,” 沈青崖指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数据,“又有五个国家的史前遗址数据加入,数据库的符号总量已经突破了十万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我们的行列。”
林晚秋点头微笑,目光望向窗外的夜空。夜空中,北斗七星的光芒清晰可见,与史前文明星象图中的标记渐渐重合。她知道,史前人类曾通过星象寻找文明交流的方向,如今,护宝者们正通过数字技术,连接不同地域的文明记忆,延续着这份跨越数千年的 “文明接力”。
而这份接力,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类对文明起源的好奇还在,对共同记忆的珍视还在,对共生共荣的追求还在,护宝者们就会继续前行,在守护文明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关于传承、交流、共生的美好篇章,让史前文明留下的 “文明之火”,在新时代的世界里,永远燃烧,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