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黑土积石冢 第八章 地宫发掘,文明寻脉
红山地宫主墓室的警笛声渐远,“太阳会” 成员被警方押解离开后,文物局的考古队迅速进驻,在玉溪村周边拉起警戒线,一场对红山祖地地宫的保护性发掘正式启动。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站在主墓室的石制祭台前,看着被能量屏障保护的 “玉骨甲骨”,眼中满是期待 —— 这座尘封千年的地宫,正等待着揭开更多红山文明的秘密。
“能量屏障在甲骨归位后就一直稳定存在,既不影响我们观察文物,又能防止外界干扰,这应该是红山先民为保护地宫设置的‘天然保护罩’。” 周教授抚摸着屏障表面,感受着透过屏障传来的温润能量,“我们可以先用无人机从通风口进入,对主墓室进行全景扫描,再制定详细的发掘方案。”
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扫过主墓室的每一个角落。除了中央的祭台与墙壁上的迁徙壁画,墓室西侧还发现了三个密封的陶制窖藏,窖藏表面刻着与 “玉骨符号” 相似的纹路;东侧则有一排石制展架,上面摆放着数十件尚未完全清理的红山文物,包括玉斧、玉琮、陶俑等,部分文物上还残留着祭祀用的古物痕迹。
“陶制窖藏的纹路与双辽玉矿的‘豆麦共生纹’完全一致,里面很可能存放着红山先民的祭祀用品或生活工具。” 林晚秋盯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展架上的玉琮形制很特殊,与中原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相似之处,这或许能证明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史前就有交流。”
次日清晨,考古队开始对西侧的陶制窖藏进行清理。当第一个窖藏被打开时,众人都被里面的物品震撼 —— 窖藏内整齐摆放着数十片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些甲骨与 “玉骨甲骨” 材质相同,只是尺寸更小,上面的文字记录着红山先民的祭祀仪式、农业生产、星象观测等内容,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红山文字体系。
“这些甲骨是红山文明的‘史书’!” 周教授激动地拿起一片甲骨,“你看这片记录星象的甲骨,上面标注的‘三星伴月’观测数据,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新石器时代星象完全吻合,说明红山先民的天文学水平远超我们的想象。”
沈青崖则在整理东侧展架上的文物时,发现了一件刻有 “玉骨符号” 的青铜小刀 —— 刀身虽已生锈,但刀柄上的铭文仍清晰可辨,竟是 “敬之护宝,民国二十一年”。“这是沈敬之的刀!” 沈青崖急忙叫来林晚秋,“民国二十一年是 1932 年,正是沈敬之在辽西保护红山文物的时期,他应该是在清理地宫时留下了这把刀,作为守护的标记。”
刀鞘内还藏着一张折叠的纸条,纸条已严重碳化,经过文物修复专家的处理,上面的字迹逐渐显现:“地宫藏红山之秘,玉骨为文明之根,吾观壁画,红山与中原实乃同源,望后人寻之,证我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沈敬之当年就发现了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联!” 林晚秋将纸条与主墓室的迁徙壁画对照,壁画的最后一部分果然画着红山先民与中原先民交换玉器、谷物的场景,场景旁的文字标注着 “中原,夏,同源”——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红山文化与中原夏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第三个陶制窖藏的清理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 窖藏内存放着一件完整的红山玉龙,玉龙长约一米,通体由墨玉制成,龙身刻满 “玉骨符号”,龙首朝向主墓室的迁徙壁画,与壁画中中原方向的标记完全一致。玉龙下方还压着一本线装的《红山文明考》,作者正是沈敬之,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对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关联的研究,包括玉器形制、文字符号、祭祀仪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红山文明考》中提到,红山玉龙的形制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的龙形器有传承关系,‘玉骨符号’中的部分文字也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这些都证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早期文明的主体。” 周教授翻阅着泛黄的书页,“沈敬之在民国时期就能有这样的研究视野,实在难得,可惜这本书在当时没能公开发表,否则会改写红山文化研究的历史。”
考古发掘进行到第七天,主墓室的能量屏障突然出现波动,“玉骨甲骨” 的光芒变得更加明亮。林晚秋将之前发现的小甲骨与 “玉骨甲骨” 拼接,所有甲骨竟形成一幅完整的 “中华史前文明交流图”,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着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夏文化的交流路线,而 “玉骨甲骨” 正是这幅图的中心,象征着红山文化在史前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这就是沈敬之想要证明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林晚秋望着完整的 “文明交流图”,心中充满了敬意,“红山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还与周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孕育了中华早期文明。我们现在的发掘,不仅是保护红山文物,更是在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玉溪村的王大爷也来到地宫参观,当他看到壁画中红山先民与中原先民交流的场景时,激动地说:“我爷爷说过,我们红山人的根与中原人的根是连在一起的,今天终于看到证据了!这都是沈先生和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功劳啊。”
考古队决定在玉溪村建立 “红山祖地博物馆”,将地宫发掘的文物与沈敬之遗留的笔记、小刀等物品一并展出,让更多人了解红山文明的历史价值与中华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林晚秋和沈青崖则计划继续研究 “文明交流图”,追踪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寻找更多证明中华文明同源的实物证据。
夕阳再次透过地宫的通风口照进来,“玉骨甲骨” 与红山玉龙的光芒交相辉映,照亮了主墓室的迁徙壁画与 “文明交流图”。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红山祖地的地宫发掘中,不仅完成了对沈敬之守护使命的传承,更揭开了中华早期文明交融的神秘面纱,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