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贤妃禁足、兰答应(李氏)被废黜打入寒潭院后,后宫表面风浪暂歇。
储秀宫西偏殿却并未松懈,苏晚棠将几乎全部心神都倾注在了那片被附子阴毒与盐煞双重戕害的圃地上。
那日“灵慧”所警的阴寒痹毒如同附骨之蛆,若不清除,后患无穷。她依据“灵慧”的指引,结合家传医术,制定了周密的“甘草涤毒复元法”。
第一步:清源涤秽,拔毒离土。此乃根基。
苏晚棠亲率白芷、茯苓,三人皆着厚实牛皮护手。
白芷力大,操持新打的硬木锹,依照苏晚棠圈定的范围,极其小心地将表层明显板结发白、沾染附子毒物残留的土壤,连同那些彻底枯死的苗株根系,一寸寸挖掘出来。每一锹土都带着沉甸甸的咸腥与不祥的寒意。
挖出的秽土毒根,由茯苓仔细收集,装入厚实的麻袋,运送至远离药圃甚至储秀宫范围的偏僻荒地,深坑掩埋,隔绝后患。
随后,以数桶清冽的深井水,反复冲刷剩余土层,力求稀释渗透的盐分,荡涤残留的阴毒。
第二步:国老甘霖,调和复脉。此乃精髓。
苏晚棠取出那坛珍贵的河西道贡品生甘草,此物表皮金黄,断面细腻,药香醇厚悠长。
她亲自动手,将甘草置于石臼中,由白芷持硬木杵,反复捶捣至细碎如绒。
再将碎甘草倾入一口洁净的大铁锅内,注入足量甘泉般的井水。
灶下燃起松木硬柴,大火催沸,锅中水汽蒸腾,浓郁的、带着独特甘甜清香的草木气息瞬间弥漫开来。
待汤色转深,便撤去旺火,仅留几块烧得通红的木炭在灶膛深处,以文火徐徐煨熬。
这一熬,便是足足两个时辰(四个小时)。
期间,苏晚棠不时查看火候,用长柄木勺缓缓搅动。
最终,一锅深褐如琥珀、质地浓稠、药香馥郁逼人的甘草浓汁便熬成了。
待其自然放至温凉,再按秘法比例,徐徐兑入大量新汲的井水,调和成色泽清亮、甘香扑鼻的“甘草神水”。
药理精要:甘草,味甘性平,尊为“国老”,归心、肺、脾、胃四经。其功宏效着:补益中气,清热解毒,祛痰镇咳,缓急定痛,更妙在调和诸药,解百草之毒。其精髓所聚之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尤擅中和吸附乌头碱类剧毒(附子所含之主毒),平抑其痹麻经络之害,更能祛腐生肌,修复被盐煞侵蚀、毒素摧残的脉络腠理,唤醒沉眠之生机!
苏晚棠所赌的,正是甘草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调和之力与解毒复元之能!她要借此甘霖,涤净土壤秽毒,滋养残存根系,唤醒那深埋地下的、不屈的生命力!
每日卯时初(清晨5点)与酉时正(傍晚5点),无论寒风如何凛冽,苏晚棠必定亲至圃地。
她换上便于行动的素色短袄,系紧袖口,提着小桶温热的甘草水,手持一柄特制的长颈桃木勺(取其温润不伤苗)。
她如同最虔诚的信徒,俯身于这片焦土,将清澈温润的甘草水,如天降甘霖般,极其均匀、细致地浇灌在每一株尚存一丝绿意的幼苗根部,以及那些虽被掘去主株、但根桩处泥土微有松动的坑洼周围。
水流无声渗入,带走污浊,滋养着看不见的希望。
茯苓和白芷看着自家贵人日复一日,不辞辛劳,熬药、提水、浇灌,对着那几株半死不活的“草”倾注着比对珍宝更甚的心血,心中五味杂陈。感动于贵人的坚韧与执着,却又忍不住忐忑:这法子,真能逆天改命吗?那附子之毒,可是连人都能放倒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就在第七日清晨,第一缕熹微的晨光刺破云层,洒在储秀宫后院时。
苏晚棠提着水桶刚走近药圃,眼尖的白芷便按捺不住激动,失声叫了出来:“贵人!贵人您快看!那株!边上那株小的!它的叶子……叶子好像支棱起来一点了?!”
苏晚棠心尖一颤,立刻蹲下身,顺着白芷颤抖的手指望去。
只见角落里一株原本最为萎靡、叶片焦黄蜷缩、几乎完全伏贴于冰冷泥土的幼苗,此刻,它那纤细的茎秆竟微微向上挺起了一丝倔强的弧度!
虽然叶片整体仍是病怏怏的黄色,但边缘那圈象征死亡的焦黑,竟明显褪淡了许多,隐隐透出底下极淡、极嫩的一抹新绿!
更令人心跳加速的是,在它靠近根部的泥土表面,竟微微隆起一个指头肚大小的小土包,仿佛有什么力量正奋力向上顶起!
“芽……是新生的根芽!”茯苓也扑到近前,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和狂喜。
苏晚棠屏住呼吸,伸出带着薄绢手套的指尖,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孩般,极其轻柔地拂开那点微拱的浮土。
一点极其幼嫩、呈现出娇弱鹅黄色泽的芽尖,赫然映入眼帘!它细小得如同米粒,却饱满而挺直,充满了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在微凉的晨光中,闪烁着令人泪目的希望!
甘草神水,涤秽毒,唤生机!
这死地回春的第一抹新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