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秋,紫禁城的天空陡然转阴,连日的秋高气爽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寒雨打断。
凄风冷雨裹挟着落叶,拍打在朱红宫墙上,带来一股刺骨的凉意。
各宫纷纷掩紧门窗,升起地龙或炭盆,以抵御这骤降的寒气。
在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中,皇嗣们的健康状况,成了检验各自养育方式成效的试金石。
咸福宫内,一片愁云惨雾。
五岁的三皇子萧稷,前两日尚在嬷嬷的看护下于廊下略作活动,终究未能完全避开寒邪入侵。
昨夜便开始鼻塞流涕,精神萎靡,到了今晨,竟发起低热来,小脸烧得通红,不时咳嗽几声,显得十分难受。
惠嫔刘姝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守在儿子榻前,不停地用手探着他的额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稷儿,我的稷儿……怎的就病得这般厉害……”她声音哽咽,满是心疼与惶恐。宫女荷花、兰花屏息静气地忙碌着,端温水,递帕子,殿内弥漫着浓重的汤药味。
太医院不敢怠慢,立刻派了资深的太医前来诊脉,开了疏风散寒的方子,叮嘱需精心护理,谨防病情加重。
整个咸福宫因皇长子的这场病,陷入了紧张与忙乱之中,惠嫔更是心焦如焚,将儿子的病痛归咎于天气,也更添了几分对未来的隐忧。
而与咸福宫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承乾宫的安宁如常。
四皇子萧晨,同样是日日不辍地进行着他喜爱的户外活动——爬树、奔跑、与太监侍卫们玩些简单的追逐游戏,活动量远比拘束在宫内的三皇子要大得多。
这场秋雨来临前,他亦是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
然而,当寒意降临,这个被宫人在背后戏称为“小皮猴”的四皇子,却只是响亮地打了两个喷嚏,揉了揉鼻子,便又活蹦乱跳起来,晚膳时依旧食欲旺盛,对着他爱吃的虾仁豆腐蒸蛋和肉糜蔬菜粥大快朵颐,丝毫未见病态。
瑾皇贵妃苏晚棠对此似乎早有预料。
她脑海中,系统已提前给出了提示:
【环境骤变,温差过大,幼儿易感风寒。监测对象萧晨体质良好,免疫系统活跃,初步表现为轻微鼻部敏感。建议:饮用葱白生姜红糖水一碗(发散风寒,温和驱寒),保证充足睡眠,持续观察即可。】
于是,她不慌不忙地吩咐小厨房熬了浓浓的葱白生姜水,又兑入适量红糖,看着儿子咕咚咕咚喝下。
夜间,她特意检查了孩子的被褥是否厚实,听着他沉稳均匀的呼吸声,心中安定。
果然,一夜安眠之后,萧晨又是生龙活虎的一条好汉,嚷嚷着要出去玩耍,哪还有半分不适的样子。
两相对比,实在过于明显。
一个精心拘养、稍有风吹草动便病来如山倒;
一个“放养”于户外,经风见雨,却依旧结实康健。
这情形,莫说六宫诸人看在眼里,便是前朝,也隐隐有风声传出。
皇帝萧景珩自然第一时间知晓了两个儿子的状况。
他先去了咸福宫探望三皇子,看着榻上病恹恹、小脸烧得通红的萧稷,又听了惠嫔带着哭腔的禀报,虽温言安抚了几句,赏赐了些药材,但眉头却不自觉地微蹙。
长子这般体弱,并非第一次,终究是让人难以完全放心。
当他踏入承乾宫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四皇子萧晨刚用完早膳,正缠着白芷要她讲新故事,脸蛋红扑扑的,一双酷似其母的明眸炯炯有神,见到父皇来了,立刻像个小炮弹似的冲过来行礼,声音洪亮,动作利落。
皇帝一把将小儿子抱起来,掂了掂分量,只觉得入手沉甸甸的,又摸了摸他结实的胳膊和小腿,再看看这精神头,连日来因政务和三皇子生病带来的些许阴霾顿时消散不少。
他不由得感慨地摸了摸萧晨的脑袋,语气中满是赞赏:“朕的晨儿,倒是养得一副好身板!这般天气,竟也奈何你不得。”
他转而看向一旁娴静立着的苏晚棠,目光柔和,带着显而易见的欣慰与感激:“爱妃辛苦了,将孩子们照料得如此之好。稷儿那边……唉,若是都能像晨儿这般结实,朕不知能省多少心。”
苏晚棠微微屈膝,态度谦逊温婉:“陛下过誉了。臣妾不过是遵循些浅显的养护之理,细心些罢了。孩子们自身元气足,底子好,才是顶要紧的。”
她心下明了,这哪里仅仅是“底子好”和“细心”便能概括的?这是现代科学育儿观念中注重体能锻炼、均衡营养、适应自然环境的理念,与中医药膳调理体质、未病先防的智慧相结合,才能产生的显着效果。
系统精准的提示,更是让她能防患于未然,及时调整。
四皇子萧晨这近乎“百毒不侵”的强壮体质,无疑成了“瑾皇贵妃育儿法”最直观、最无可辩驳的活广告。
那些曾经在背后非议“爬树挖泥有损天家威仪、更易致病”的言论,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攻自破。
甚至连最初对此抱有疑虑的太后文氏,在听闻了两宫皇子的鲜明对比后,也私下里对身边信重的老嬷嬷感叹道:“往日里听着那些法子,总觉得新鲜得过了头,心里不免嘀咕。可如今瞧着承乾宫那个,确实是结实健壮,难得的是那股子精神气儿。哀家看啊,有些事儿,不能一味守着老黄历,听着新鲜,看着有用,那便是好的。”
这番来自后宫最高长辈的私下肯定,经由慈宁宫悄然传出,更是为苏晚棠推行的育儿方式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四皇子的健康,不仅是他个人的福气,更在无形中,化作了他母亲在这深宫之中,最坚实的一道壁垒。